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2017-03-16 11:10胡春芳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悲剧意识张爱玲小说

摘 要: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她善于展现旧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她给弱者以同情,她同情那些受伤了的灰色人物,因而其作品总是充满了清晰而浓重的悲剧意识。她的这些悲剧意识来源于她自身对于人生与社会的认识,并呈现出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 悲剧意识 小说

一、鲜明的文化特征

所谓的悲剧意识,通常是在当人们体会到自我和整个人类社会、自然界抑或全宇宙存在对立和分裂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同时也是在人们体会到“我”和“本我”之间同样存在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的,伴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悲剧意识将越来越强烈。张爱玲常常通过写作将自己的人生苦闷表现出来,我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悲剧意识蔓延于其整部作品中,作品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

(一)“苍凉”世界的“苍凉”人生 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通常采用一言说的方式,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描述新旧更替时代的上海、香港等地老一辈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在她的小说中,“苍凉”二字显得尤为突出,其他与“苍凉”接近的字词也用得非常频繁,充满了凄凉之感。以《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葛薇龙和乔琪夜即使在喧哗热闹的夜市中闲逛也体会到了无限的荒凉,在繁华中仍然感受到对未来的迷茫。而在另一部作品《倾城之恋》中同样如此,小说开篇便用苍凉的胡琴声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凄凄慘惨的胡琴声使整个小说显得格外的凄凉。在《金锁记》中,长安不得不结束一段曾经让自己容光焕发的爱情时,张爱玲写道:“这是她的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又一个“苍凉”出现在小说中,可以说“苍凉”是张爱玲小说最普遍的基调,从中也可以看出她对现实社会甚至整个人类世界都充满了无限的失望和不满。张爱玲笔下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总是容易让人不由自主地沉迷于其中,让人们充满好奇地去查探曹七巧以及许小寒们在生活中不得不经受的各种压抑,葛薇龙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虚荣以及堕落。通过张爱玲的小说,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时代的繁华早已散去,旧家族的没落让人心最丑陋的一面逐渐暴露。可以说,“苍凉”二字既描绘了小说主角们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整个现实世界的“苍凉”。

(二)末日意识与现世享受 从张爱玲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无论是对整个社会的人性还是对人生都含有一种异常的绝望。她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个人即便有足够的时间等待也没有什么用处,毕竟我们的时代是仓促的,当今的世界已经居于极大的破坏中,并且还会有更多更大的我们无法想象的破坏正在等待着我们。不管我们的文明最终是走向升华抑或是浮华,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它们终将变为过去。人们总是说我的小说中充满了‘荒凉,主要是因为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已经受到了太多威胁。”在她看来,人们生活的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现实世界最终将会在无尽的破坏中变为过去,可以说这是张爱玲悲剧思想的较浅层次的体现。除此之外,她认为更多更大的无法想象的破坏终究还会到来,这将变为更大的“威胁”,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她悲剧思想的更深层次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张爱玲的末日意识是十分难得的。纵观我国现当代作家,只有极少数的人有这样的意识。此外,她的这种悲剧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总的来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张爱玲的悲剧感并不是彻底的、一成不变的。于她而言,无论是人们的人生指向抑或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最终都将不复存在,悲剧才是永恒不变的。可以说,张爱玲的“苍凉”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但是她却能十分巧妙地把这种“极端觉悟”与“人生欢乐”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并且通过世俗生活的欢愉将末日世界产生的各种绝望冲淡,创造出一个十分凄美的艺术传奇世界。

二、悲剧意识的现实成因

荣格曾说过,一个人的“意识经验”对其作品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论是作品的选材还是创作角度都和作家的生活背景以及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张爱玲的家族在当时是十分显赫的,她的外祖父和祖父都位居高官。但是,对于1920年才出生的她来说,她亲眼看到的以及亲身体会到的却是整个家族的没落,家族的变化使她变得非常惶恐和压抑。对于她来说,惶恐并不是由于物质生活的缺乏,而是遭受了太多的精神压迫。父母的离异以及父亲的再婚,让她从小就失去了常人很容易便能获得的父爱和母爱。19岁的她考上了令人羡慕的伦敦大学,但是由于混乱的战争的影响,她不得不选择在香港上大学。香港最终还是没能躲过战争的侵袭,1941年12月,日本人开始不断地向香港发动战争,正值大二的张爱玲不得不中断了自己的学生生涯。亲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她充分体验到了人生的脆弱。一旦发生战争,人生中的所有东西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战争对张爱玲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可以说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的思想方向。年少的张爱玲早早地便经历了家族的没落、父爱母爱的缺失以及战争的黑暗,可以说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她的悲情意识越发浓重,她学会了冷眼观看这悲剧的世界,学会了用暗含讥讽的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总而言之,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与其人生经历以及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这种悲剧意识又反过来影响着她的整个人生态度,使其悲观意识不断加深。

三、独特的文化意义

(一)为海派文学注入新的灵魂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张爱玲的末日意识与她对上海纠结的情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然,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她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那么,她从小生活的上海,她自幼便接触的上海文化以及她喜爱的海派文学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总的来说,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学使她获得了相对成熟的写作技巧,同时也使她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具有中国色彩的悲剧意识,但是,真正使她的悲剧意识带有现代色彩的还是都市文学。

都市文学,顾名思义便是将当前的现代都市作为写作的背景和基础,用现代人普遍具有的价值观来仔细地观察都市生活以及现代文学的一种文学写作方式。最初开始将都市生活作为写作题材和背景的是叶灵凤先生以及创作了《冲击期化石》一文的张资平。后来,穆时英、刘呐鸥等也逐渐将对都市的描写以及都市情绪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除此之外,张爱玲也开始描写中上层家庭的都市生活。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现代海派文学的发展脉络,他们的作品除了描绘现代都市之外,还具有十分突出的现代意识,体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个性化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现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矛盾。毫无疑问,张爱玲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对现代都市的体会以及对都市人生活状态的描写都是十分真实细致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和新感觉派相比,张爱玲对都市人的精神世界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因此,她对都市人的人生处境以及状态的描写也具有了更多的悲剧意识。

(二)解构传奇,还原人性底色 和大多数人一样,年少时期的张爱玲也非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出名,能被更多的人认识,但是真正出名后,她却刻意地想要隐藏自己,她远离了喧闹的都市,过起了隐居生活。她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也表达了自己只是想以一个繁华世界外的人的角度来观看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以及潮起潮落。她没有像当时的大多数作家一样在作品中表达忧国忧民的焦虑,她只是静静地观看着这个世界的世俗人性。她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还原人们的真实状态,同时也使得爱情的神圣与传奇不断被消解。除此之外,张爱玲也通过作品对男权、亲情、革命等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与嘲讽。

(三)凌厉的文化批判精神 20世纪40年代,傅雷在评论张爱玲的作品时说:“显而易见,《金锁记》是她至今为止最成功的作品,很有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的韵味。”傅先生对张爱玲的作品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于青曾说:“假若将鲁迅先生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当作是对我国民族文化构建的巨大贡献,那么,毫无疑问,张爱玲对于女性意识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民族文化的构建。”从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中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张爱玲同样体现了反封建的意识,但是与鲁迅相比,张爱玲对封建文化的感情显得更加复杂。鲁迅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坚决反对宗法社会的黑暗腐朽,他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明的形象,如阿Q、祥林嫂、爱姑等来表现自己的反封建思想,同时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改造国民性,构建新的民族文化体系。张爱玲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十分矛盾,从她的小说中对于人物着装的刻画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张爱玲对封建大家庭有着很深的眷恋,但她也深深地知道,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残害是十分惨烈的。

参考文献:

[1] 李掖平.生存悲剧的苍凉书写——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

[2] 颜小留.论张爱玲小说《传奇》的悲剧意识[J].汕头大学学报,1996(6).

[3] 杨林.论张爱玲小说中的生命悲剧意识[J].现代交际,2014(4).

作 者:胡春芳,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在读。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悲剧意识张爱玲小说
九月雨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生命的映像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海明威作品中悲剧式英雄主义解读
古典美学思想建构下的张爱玲批评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