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建安文坛上,刘桢的五言诗向负盛名,有“陈思已下,桢则独步”的美誉,其诗歌成就位于“建安七子”之前列;他的文赋创作也因具有清词丽句、寓情真切的个人特色,受到了时人颇高的评价,文学造诣可见一斑。“七子”之名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载《文选》卷五十二),“建安七子”其他六子在建安文坛上也成就斐然,本文主要在对比研究的视野下,对刘桢的文学成就与其他六子进行探讨论证。
关键词:刘桢 “建安七子” 文学成就 文学地位
一、刘桢家世生平
刘桢字公干,东平宁阳人,据传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后受曹操征辟,曾任丞相掾属、平原侯庶子、五官将文学。曹植《与杨德祖书》“公干振藻于海隅”等语,可知其文名早为乡梓所重。因史料记载不足,生年无确考,据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刘桢诗》中代叙其生平事迹,知刘桢“飘薄许京”是在建安元年(196)以后,再结合《遂志赋》和《魏志·武帝纪》可考,初平三年(192)曹操曾命刘桢来归,桢称“小”未就,古人二十以下称小,可大略推测其生年或在熹平四年(175)左右,卒年见于曹丕《与吴质书》:“徐、陈、应、刘,一时俱逝。”建安二十二年(217)死于疫疠。
关于刘桢的家世,史料记载也语焉不详,甚至不一,未知孰是孰非。《后汉书·文苑传·刘梁传》记载:“孙桢,亦以文才知名。”{1}称刘桢是东汉尚书郎刘梁的孙子。《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文士传》:“桢父名梁,字曼山,一名恭。少有清才,以文学见贵,终于野王令。”{2}《文士传》记载刘梁为刘桢父亲,《文士传》的作者为汉末名士张隐,与刘梁时代相近,所记或为真。
二、刘桢文学成就与“七子”之中其他人相比较
曹丕《典论·论文》称:“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七子二字《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作‘七人)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3}后世遂有“建安七子”之称。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方面,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的文坛上备受赞誉,而且也得到了后代文人的称赞和肯定。曹丕在《与吴质书》中云:“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4}钟嵘《诗品上》中云:“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又“自陈思以下,桢则独步。”{5}把刘桢列在上品之中,在建安时期的诗人之中,仅位于曹植之后,盛赞他的诗风“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除诗歌外,桢文章散佚较多,多系残篇,但是从一些文论之中也不难知道,他的文章在当时也是难得的佳作。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公干笺记,丽而规益,子桓弗论,故世所共遗:若略名取实,则有美于诗矣。”{6}“丽而规益”可以算是对刘桢文章比较公允的评价,“丽”指的是文辞方面,辞采华美,注重用典,骈散结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刘勰之所以能对刘桢其文有“美于诗”的评价,也许在当时他还能读到刘桢的许多文章,才得出这样的评语,今天已经难窥全貌了。据俞绍初先生《建安七子集》桢现存赋六篇,文六篇(含失题文一篇),虽然不能看到全面的作品,但是依旧能感受到桢文清丽的文辞,真切的情感,高古的气势。例如他的三篇笺记《谏平原侯书》《与曹植书》《答曹丕借廓落带书》,各有特色,语辞禀气而抒,慷慨陈词,饱含情感,与刘勰称其“言壮而情骇”的风格是一致的。刘桢的体物赋渲染夸张,辅采文,用典恰切,体物写志,颇有气势,不失为好的文学作品,如《鲁都赋》。
孔融在“七子”之中最为年长,成名也最早,以“逸才宏博”而名震远近。就文学创作而言,成就在“七子”之中并不突出,是“七子”之中唯一一位没有赋传世的文人,诗歌成就也不高,孔融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其文学成就。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孔融文章存世三十多篇,大多是一些教令、书信等,最有影响的还是一些带有论辩性的文章,如收入《文选》“书”类里的《论盛孝章書》,收入《文选》“表”中的《荐祢衡表》,孔融之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气盛,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孔融的这类文章,感情充沛,或直抒己见,或驳难论敌,气势如虹,通篇生气勃勃。其《论盛孝章书》实际是荐人之书,写得文采斐然,思想与艺术皆有可取之处,是可以代表其文学创作风格的。刘勰《文心雕龙》称孔仲举的《荐祢衡表》气扬采飞,这种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孔融高迈刚毅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其文语言铿锵有力,形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式,骈散结合,但也因此,有“理不胜辞”的不足之处。
陈琳和阮两人以散文著称于世,《文选》收入陈琳文章四题四篇,阮一题一篇,说明他们的文章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典范性。《典论·论文》“琳、之章表书记,今之俊矣”;《文心雕龙·才略》“琳、以符檄擅声”。足见他们二人的章表书檄名噪一时,他们的章表之作大多亡佚,流传至今的不过数篇书檄。陈琳才华横溢,为文洋洋洒洒,笔力恢弘,文章气势如奔腾之水,不可遏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其代为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章气力壮烈,笔锋犀利,善于铺张,细数曹操的暴虐和罪恶,气势奔放,代表了陈琳散文“殊健、繁复”和“壮有骨鲠”的文章特色,可见作者的才力。陈琳的较有名的诗歌《饮马长城窟行》用乐府旧题痛写时事,陈琳的诗作不如文章成就高。阮为文文思敏捷,文质并茂,文章几与陈琳齐名,被时人称道,但是诗赋同时代人却很少言及,成就不高。
“七子”之中属王粲年辈最晚,却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可见其文学成就显著,主要表现在五言诗和赋的创作上面。他的五言诗在建安文坛中独树一帜——“发愀怆之词”。《七哀诗》是王粲诗歌的代表作,描绘了乱离中的悲惨图景,真实地记叙了他在避乱途中的所闻所见,感人至深,颇能代表慷慨悲凉的建安诗风;《从军诗》五首寓意深刻,境界幽深,描绘了宏大的场面,流露出积极入世、奋发图强的激昂意绪,是他诗歌的另一面貌,也具有代表性,富有感染力。钟嵘将其五言诗列为上品,并称“五言之警策”,肯定了王粲五言诗极高的艺术成就。王粲在建安时期是作赋名家,以赋见称于世,《文选》选王粲赋名篇《登楼赋》一篇,《登楼赋》抒写作者的离乱之感,注意在赋中抒写复杂的心理活动,深情委婉,内容真挚,语言与以往的大赋的繁复富丽不同,文曲简练,代表当时赋高超的艺术成就。
徐干熟读经书,博闻强识,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在乱世之中以读书自娱,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辞赋。《典论·论文》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虽张、蔡不过也。”可见曹丕对徐干赋作评价极高,不仅认为可与王粲赋相匹敌,还认为水平不亚于张衡、蔡邕。遗憾的是,徐干为人称道的赋,并没有一篇收入《文选》,而且被曹丕盛赞的几篇赋中,只有《圆扇》有几句遗留,其他全都散佚,也就无法对其成就做全面的评价。应传世的文学作品有诗作六首和十五篇赋,诗赋受其学识的影响,呈现出“和而不壮”的艺术风貌。《文心雕龙·明诗》说:“王、徐、应、刘,望路而争尘。”这也说明了应的诗歌在建安时期有一定的影响,《文选》选录了应的一首公宴诗《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但是不入《诗品》的品流之中,成就不是十分突出。
三、文学地位的呈现
刘桢诗为《文选》选录三类、五题、十首,仅次于“七子”之中的王粲,尤其是《赠从弟》诗三首,得到了“深衷短貌,短语长情”的评价,三首诗分别通过对藻、松柏和凤凰的吟咏,运用象征的手法,自喻自励,真情高韵,气胜清逸,彰显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高洁的情操,自当时至今所获评价都很高,历来被推崇为他的代表作。可以看出,刘桢的诗歌成就位列“七子”前茅。
《文选》选录王粲诗歌六类、八题、十三首,王粲的文学创作成就在“建安七子”之中,卓绝显著,或者稍高刘桢一筹,或者二人不相轩轾。综观孔融的文学创作,整体成就不如刘桢、王粲,但是孔融对“建安风骨”这一时代文风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文学史不能忽视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孔融为人的气骨对同时代以及后代士人的影响极其深远。徐干的诗歌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亡佚也很厉害,钟嵘将其诗歌位列下品,认为其诗歌成就也不如刘桢、王粲。应赋作在“七子”之中数量最多,且能突破汉赋“体物”的格局,用来抒情言志,多做一些咏怀小赋,例如《鹦鹉赋》《愁霖赋》。总的来说,“建安七子”之中,就文学成就和文学地位而言,王粲、刘桢高于其他几人,孔融、陈琳、徐干、应、阮则各有千秋,不相上下。
{1} (刘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79页。
{2}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8頁。
{3}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20页。
{4} 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64页。
{5} 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6}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3页。
参考文献:
[1] 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陈寿.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俞绍初.建安七子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Z].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5] 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 王鹏廷.建安七子诗歌创作实绩论述[J].河南大学学报,2003(4).
作 者:王明敬: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