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库地处华北地区中南部,每年玉米收购入库时间一般为11月中旬,此时大气湿度较大,天气温度较低。玉米在入库之前不易被晾干,玉米的入库水分则会较高,有时水分含量会达到20%以上,这样就给玉米的保管工作带来了困难,所以对于降低玉米的储藏水分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于入库玉米的降水方法,一般多采用烘干塔(干燥机)干燥、人工搬倒自然晾晒、机械通风干燥等几种方法。我们可以对以上几种降水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其中的利弊:
一、三种干燥方法比较
1、烘干塔(干燥机)干燥
烘干塔(干燥机)对高水分玉米进行干燥主要目的是降低玉米水分,但在除去大量水分的同时,也降低了玉米的品质,引起品质的劣变,导致脂肪酸值增加。国家规定玉米脂肪酸值小于等于65mgKOH/100g为宜存,大于65小于等于78.0为轻度不易存,大于78.0为重度不易存。
2、人工晾晒干燥
人工晾晒玉米,虽然不会导致热损伤粒以及脂肪酸值的增设,但由于人踩车压,多次反复搬倒致使破碎粒也会增加,同时还会导致玉米数量的损耗。如果都对高水分粮进行人工晾晒处理,场地要求将会受到限制,另外,晾晒需要摊子平并不断翻挑,增加了大量人工,间接增加了玉米的收购费用。
3、数据分析比较
我库在2015年取同一个露天垛高水分玉米,水分16.5%,脂肪酸值18.2,不完善粒2.2%,分成12组,在实验室分别模拟采取自然晾晒、机械通风、烘干干燥三种方法进行干燥,干燥后对玉米样品脂肪酸值、水分、不完善粒检验,数据如表1。
从表1数据看,机械通风处理的玉米脂肪酸值都在18.1-18.5之间,比干燥前变化不明显,不完善粒较处理前变化也不明显;而对于进行烘干处理的玉米脂肪酸值和不完善粒均相对较高,其中10、11、12号样品脂肪酸值都在40以上,不完善粒都在5.0%以上,水分越低,脂肪酸值和不完善粒则越高。由此可见干燥烘干处理高水分玉米,如果掌握不好干燥条件,则很容易影响到粮食的品质。以上这些都反映了机械通风比烘干和晾曬的优越性。
二、机械通风降水方法
我库在总结几年来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玉米的通风降水工作要本着“冬季冷藏,春季干燥”的原则进行。第一阶段:在收获当年的12月份至来年的2月份之前为“降温保管期”。为防止玉米的发热而进行机械通风处理,通风的主要目的是降温,通风方式可采取压入式通风。
2、第二阶段是在来年的3—4月份为“降水期”。此时天气应选择气温在15℃以上,大气相对湿度在65%以下晴朗的天气。大气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则降水效果越明显,但气温过高在降水的同时也使粮食温度上升,不利于粮食的储藏,因此,应将外温控制区在一个较为合适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说外界气温在15℃—20℃比较合适。与此同时应查?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中此时温湿度下的玉米的平衡水分是否低于通风前玉米实际水分的1%以上,只有低于1%以上才能进行机械通风。在此时进行通风,应先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在通风的过程中,干热空气先进入粮堆的下层,下层温度开始回升,水分开始下降。随着干热空气由下向上流动时,空气温度逐渐降低,从而到中层时,湿度大于玉米的平衡湿度,玉米开始吸湿,造成中层玉米的水分上升,玉米的水分将会分层向上转移,随着通风时间的延长,过渡区和干粮区上移,中上层水分先后开始下降,与此同时上层水分将会有所升高,此时粮食水分分层现象明显。粮堆上层水分通常较高,而此时下层粮食水分则会较低,已经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数值,此时应停止压入式通风而改为吸出式的通风方式均衡粮堆水分。使干热空气先接触上层高水分玉米,起到降水升温的作用以平衡上层水分,直至上层水分下降到14%以下,水分梯度≤0.3%水分/米粮层厚度时停止通风。
三、注意事项
1、在通风降水过程中如先采用压入式通风,则应注意上层粮食水分的变化,压入式容易造成上层粮食的水分增高,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继续用压入式通风,直至水分过渡区基本移出粮面(也就是中上层水分不再升高的时候),再进行吸出式的通风来平衡全仓的水分。在进行压入式通风时,粮堆内水分从下层向上层转移,上层玉米将会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水分,粮面下10cm—50cm处容易出现水分聚集,易造成粮食板结现象,因此要及时翻动粮面散湿。
2、在通风的过程中,宜采用间歇式的通风方式,这样能收到好的降水效果。通风应在白天进行,因为白天气温较高(15℃以上)、气湿较低(65%以下),有利于降水,同时也可以节省费用。
3、每次通风时即可用电子测温系统对粮温进行检测,防止在通风过程中,粮温上升过快而不利于粮食的安全度夏。在每天的通风结束后,应在第二天再进仓扦样测水,目的是在于使通风后仓内粮食水分有个平衡过程,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