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丽,栗 娟,张松婷
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吕 丽a,栗 娟b,张松婷a
(阜阳师范学院 a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b教务处,安徽 阜阳 236037)
运用AHP层次分析和问卷调查法,构建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打分得到“非遗”项目的综合评价结果。结果显示,阜阳市花鼓灯、梆子戏、嗨子戏三项传统演艺类项目和界首彩陶制作技艺、阜阳剪纸两项工艺美术项目的得分值较高。针对传统演艺类项目和工艺美术类两类项目,结合阜阳市的众多省级“非遗”项目提出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博物馆等展示场馆、舞台表演、特色旅游商品、线路旅游模式、节事活动等五类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旅游开发模式;阜阳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技艺、民俗等。从世界“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来看,主要有4种模式:政府供养(或补贴传承人)模式、原生态保护模式、教育传承模式、旅游模式。其中,旅游模式具有其他模式不具备的优势:旅游开发能够为“非遗”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新性的开发能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等。非物质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有助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
阜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旅游开发还停留在起步阶段,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本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阜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潜力,对得分值较高的非遗项目提出旅游开发模式,希望能对阜阳市“非遗”旅游开发、营销、保护和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
阜阳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9项(截至到2015年底),占安徽省国家级“非遗”总数的14.7%,省级有18项,占安徽省国家级“非遗”总数的6.6%。传统医药类型缺乏,我市其他类型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民俗等方面(表1)。
表1 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数量及分布
借鉴多个学者的研究,从旅游化生存的角度出发,结合各类型非物质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及承载功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类型分成四个大的类别,分别是工艺美术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表演艺术类(包括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曲艺)、民间文学类、民俗类四大类(表1)。
近年来阜阳市旅游业快速发展,阜阳市相关部门大力推进“非遗”项目的宣传和建设(表2),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和发展情况,创建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微信公众号、中国花鼓灯网。阜阳文化部门在春节等重要节日活动中,送文化下乡,活跃市民生活。另外,各县市也积极推进“非遗”的宣传,界首市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十二届苗湖书会,颍上县连续举办了11届管子文化节。
表2 阜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项目发展现状发展模式 杜氏刻铜传承人杜平多次赴海内外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主要作品:《民族魂》《琴棋书画》《为了中国》工艺品 界首彩陶主要以家族式和作坊式传承,传播范围小,参与者文化底子薄工艺品、彩陶专题陈列馆内、市场化 花鼓灯创立专业网站,成立花鼓灯艺术团,常态化举办展演活动,应邀海内外参加多项舞蹈比赛演艺
总体而言,阜阳市的非物质文化产业的旅游发展不足,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不足。文化类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利用,现存的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深度不够,产品形式单一,缺乏演出型文化旅游产品,参与性较差。尽管阜阳市文化部门、旅游部门、民间艺术团、非遗传承人等积极宣传和发展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传统表演类非遗项目主要是演艺活动为主,并主要在遗产地展演,存在分散化、不成系统等问题。民间美术类项目主要以工艺品展览为主,市场化不足、知名度不高。
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潜力,可以衡量其是否具备旅游业发展的条件,以及获得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益处。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借鉴吴媛媛等的成果构建指标体系和因子的权重(表3)。
表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及权重
本文选取了阜阳市的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评价的对象,因黄冈柳编的商品性较强,因此这里没有将其列入评价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旅游发展较为熟悉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专家、学生以及阜阳师范学院的教师对24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评价标准采用百分制,共获得调查问卷80份。将被调查者的打分结果进行平均,获得如下得分值(表4)
表4 阜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元因子评价分值汇总
问卷要求被调查者从给定的非遗项目中选择最熟悉一个进行打分,列表中非遗项目从左往右按照被选择人数的多少进行排序。该排序与非遗项目知名度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统计显示,在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阜阳剪纸、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梆子戏的知名度较高,熟悉该项目的受访人数分别占81.25%、48.75%、38.75%、37.5% 。嗨子戏、界首书会、抬阁、杜氏刻铜等的知名度较低,熟悉该项目的受访人数分别占的比例是21.25%、15%、13.75%、7.5%。
表5 阜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综合评价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阜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潜力总体得分值不高。依据吴媛媛等划分开发潜力等级,得分区间在[70,55]范围内的阜阳剪纸、花鼓灯、界首彩陶制作技艺、梆子戏、嗨子戏的资源品味比较突出,可以进行一定的旅游开发,对阜阳市区域内外游客的吸引力较强,与区域内其他旅游产品存在一定互补性,游客的参与度较强。得分区间在[55,30] 范围内的界首书会的资源品味一般,对阜阳市区域内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进行有限度的旅游开发。得分区间在[30,0)不宜进行旅游开发。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尽管阜阳剪纸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遗产价值很高,属于国家级项目,但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而言,其现有的资源影响力、市场潜力、资源品味等尚未达到国家级的意义,其吸引的潜在游客主要是阜阳周边,乃至省内游客。而在8项非遗项目中,依据前文的划分标准,花鼓灯、梆子戏、嗨子戏属于传统演艺类项目,这类项目娱乐性均是比较高的,适于整合后进行旅游发展。阜阳剪纸、界首彩陶制作技艺属于工艺美术类项目,体验性较强,且易于进行商品开发,因此可以游客参与体验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一定旅游商品,提升经济利益。
虽然阜阳市较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但所开展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宣传和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者甚至是市民的旅游认知程度较低。根据前文旅游资源潜力评价的结果,本文主要选择传统演艺类非遗项目(花鼓灯、梆子戏、嗨子戏)和工艺美术类项目(阜阳剪纸、界首彩陶制作技艺)两类五项“非遗”项目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尝试,适当结合阜阳市的省级非遗项目,提出如下的旅游开发模式(表6)。
1.博物馆等展示场馆
博物馆或者文化长廊等是以物质载体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静态展示。在阜阳市博物馆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场馆,以及在生态园、八里河风景区等成熟景区开设文化长廊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来源、活动形式、保护状态、传承人等相关信息以图片、文字、宣传册等方式呈现。因博物馆陈列式展示的形式较单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辅以音像、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科技载体为物化形式。
2.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适用于演艺类非遗文化旅游资源,观赏性、娱乐性较强,能够有效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2009年,阜南县政府成功排演了嗨子戏《王家坝之歌》,演出效果很好。阜阳市的省级非遗演艺类项目多达11项,包括太和狮子灯、大鼓书、民间杂技马戏、淮河琴书等,可以将阜阳市当地比较流行的地方戏剧和民间歌舞进行挖掘和整理,推出非遗剧目演出大舞台,培育出有特色的品牌剧目,定期在景区或者文化广场上演。
3.特色旅游商品
对于演艺类项目,可以将演出的音像制品、书籍作为旅游商品出售。对于彩陶、剪纸、阜南柳编等工艺美术类遗产一方面可以物化成果展览,另一方面也可以制作成旅游商品出售,对当地的旅游扶贫也具有积极意义。建议在旅游地开展创意作坊等休闲体验场所,在保留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开发适于旅游者进行参与和体验的工艺品DIY。如阜阳剪纸,可以聘请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现场讲授并实践,让游客欣赏精美作品的同时,体验亲自制作的乐趣。
4.线路旅游模式
阜阳市“十二五”旅游规划提出八条重点旅游线路,主要打造观光、休闲度假游,均没有明确指出包含非物质文化项目,线路设计也缺乏修学游线路。因此可以把“非遗”资源与自然观光旅游资源捆绑在一起共同开发,提升自然资源的文化内涵,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性。另外,开展中小学生修学游,在观赏、游览的同时增长知识。
5.节事活动
阜阳市的节事活动丰富多样,主要有阜阳旅游文化节,颍上管仲文化旅游节,太和县樱椿旅游文化节,临泉县桃花艺术节,阜阳生态园大型游园灯会、冰灯艺术节、颍州西湖桃花樱花节、迪沟庙会、颍上双集茶文化旅游节等节事活动。比较成熟的节事活动是界首苗湖书会和颍上管子文化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多届,展演了推剧、花鼓灯、大鼓书等多种类型的“非遗”表演类项目,但是影响范围主要局限在当地,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可以加强与阜阳市旅游文化节的关联,丰富节事活动的内容,提高节事活动的影响力。
表6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本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阜阳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潜力。结果显示,阜阳市花鼓灯、梆子戏、嗨子戏三项传统演艺类项目和界首彩陶制作技艺、阜阳剪纸两项工艺美术项目的得分值较高。针对这两类项目并结合阜阳市的省级非遗项目提出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博物馆等展示场馆、舞台表演、特色旅游商品、线路旅游模式、节事活动五类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生存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模式,但也存在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影响其独特性和多样性。因此,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需注重“非遗”项目的原生态性和真实性的保护。开发是前提,保护是基础,传承是根本。同时,积极发展社区居民参与,听取社区居民意见,让社区居民(传承人)参与旅游经营、收入分配、旅游管理等,建立社区参与旅游经营与决策机制,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地发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以下的不足。首先问卷的样本量较少;其次是受访群体主要是专家群体,政府部门、社区居民、非遗传承人等的样本较少;第三是开发模式的理论性较强,具体的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较少。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会继续补充和完善调查问卷,丰富样本群体,全面调查利益相关者对非遗旅游开发的评价,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非遗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
[1]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13-19.
[2]张宏梅. 文化学习与体验: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核心诉求[J].旅游学刊,2010,25(4):10.
[3]王德刚,田芸. 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6-21.
[4]阚如良,李肇荣.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旅游论坛,2008,1(3):361-365.
[5]邓小艳.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解读[J]. 贵州民族研究,2010,31(2):90-95
[6]马木兰,汪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2): 282-287.
[7]Kenji Yoshida.The museum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Museum International,2004 (5): 8-10.
[8]戴其文,肖刚,徐伟,等.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游客感知差异与旅游需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109-115.
[9]孙梦阳,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憩者动机及其市场细分研究[J].旅游学刊,2012,28(12):95-102.
[10]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4):13-19.
[11]赵磊.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12]朱海艳.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13]雷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2(2): 130-134.
[14]彭延炼,张琰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旅游开发——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3):275-278.
[15]刘莎.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研究——以秭归屈原故里端午节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4, 26(4):65-70.
[16]彭小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估研究——以桑植民歌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 32(8):133-135.
[17]贾鸿雁,徐红.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RMP的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 (1):102-105
[18]吴媛媛,颜节礼.苏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潜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 157-162.
[19]李琼.产业融合视角下绍兴黄酒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20]宋立中.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与启示——基于近20年ATRTM文献的考察[J].世界地理研究,2014,23(4):136-147.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Fuyang
LV Li1,Li Juan2,ZHANG Song-ting1
(1.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College; 2.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2)
Based on AHP and Questionnaire methods, the article constructed a three-class index system including 24 indexes of third grade and marked evaluation factors to mea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national 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Fuyang cit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ree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 items and two industrial art items have a higher score, which include Fuyang drum lantern,Bangzi opera,Haizi Opera and Jieshou Painted pottery making craft, and Fuyang papercut.Combing this two category items with all of Fuyang province 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the paper advance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modes, which includes exhibition halls like museums, stage performance,tourist commodities, tour route, and festival activiti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Fuyang city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1.05
G127
A
1004-4310(2017)01-0026-07
2016-09-30
阜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SK2015016);阜阳师范学院卓越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015ZYJH02)。
吕丽(1986- ),女,硕士,研究方向: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