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思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蚌埠,233000
非机会主义动机下公司业绩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陈 思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蚌埠,233000
基于非机会主义动机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来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可以降低契约成本,提高契约效率,还可以向信息使用者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息,也即盈余管理不一定导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减少,反而会带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上升,验证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不一定会带来经营业绩的下降,否定了传统上将盈余管理界定为对企业经营业绩会产生消极影响,从而为纠正人们对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动机的偏见提供了一个参考。
盈余管理,经营业绩,非机会主义动机
2007年新的会计准则颁布。新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交易事项给予了上市公司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可选择公允价值模式或者成本模式进行计量。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都利用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或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等进行盈余管理,但是,随着盈余管理企业的不断增加,盈余管理却成了贬义的代名词。人们总是认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一方面误导了信息使用者,另一方面可能造成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下滑,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对盈余管理的这种认识,大都是受机会主义动机的影响。其实,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不一定都是出于机会主义动机,如上市公司有可能是为了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递公司股价被低估的信息,或是企业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降低契约成本,提高契约效率,这样的动机就是非机会主义动机,并不一定会导致未来经营业绩的下滑。本文立足于非机会主义动机视角,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上市公司未来经营绩效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揭示盈余管理并不一定会带来企业经营业绩的下滑,为重新界定盈余管理的概念提供一个参考。
2.1 盈余管理
美国经济学家Scott 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表现。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者Katherine Schipper则把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财务报表进行控制的行为,这个定义是建立在契约理论基础上的,表明管理层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1-2]。Healy和Whalen提出,企业的盈余管理是指管理人员虚构经济交易事项或者运用会计中的主观事项来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业绩的判断[3]。我国学者魏海明则认为,企业管理层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执行结果,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构造”经济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会计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4]。蔡春等认为,盈余管理应该分为真实的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濒临死亡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真实盈余管理[5]。这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盈余管理的定义:一是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是侧重于财务报表的利润指标。二是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计盈余管理,即企业运用会计政策选择来进行利润操纵,这种盈余管理改变的只能是企业利润在各个年度的分布情况,不能改变企业利润的总额;另一类是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即管理层通过真实的经营活动来操纵利润,进而误导信息使用。三是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正向盈余管理,倾向于增加利润;二是负向盈余管理,倾向于减少上市公司利润。
2.2 盈余管理动机——非机会主义动机
现在主流的观点是Field提出的盈余管理动机——契约动机、资本定价、动机政治成本动机,同时Field指出契约动机很可能是一种机会主义动机[6]。而Hothouse提出了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理论,他认为从有利的方面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分为有效契约观和信号传递观:有效契约观是一种在契约允许的范围内以降低契约成本、最大化企业价值为目标的一种动机;信号传递观认为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可以纠正业绩偏差,向信息使用者传递更加有用的信息[7]。Scott对奖金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三种动机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这三种动机既有可能源于机会主义观,也有可能源于有效契约观[8]。我国学者倪敏等人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较为充分,他们将Field提出的政治成本动机、契约动机和资本定价动机归为显性动机,这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动因;而将有效契约观、信号传递观等非机会主义观定义为隐性动机,这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根本目的[9]。笔者认为,在研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时,关键是要分析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若上市公司基于机会主义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那么未来的经营业绩可能会下滑;若上市公司基于非机会主义动机来进行盈余管理,未来的经营业绩可能不会下滑,甚至会有小幅上升。
2.3 盈余管理与经营业绩
学者关于盈余管理与经营业绩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观点。陈祥有通过对IPO前盈余管理和IPO后经营业绩进行实证研究,认为IPO前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IPO后的经营业绩下降的幅度就越大[10]。张文娟的研究显示,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长期业绩影响是不利的,主要是因为企业放弃了长期整体最优战略[11]。王敏等研究了配股后企业经营业绩下滑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为未来配股普遍进行了以费用操纵为主的真实盈余管理,配股后企业的经营业绩明显下滑,说明配股前真实盈余管理与配股后企业经营业绩具有负相关关系[12]。王福胜等人对真实的盈余管理活动和应计的盈余管理活动进行对比,认为真实的盈余管理活动会带来企业长期业绩的下滑,而应计的盈余管理活动在短期内会导致企业经营的下滑[13]。
我国学者在研究盈余管理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站在机会主义动机的视角上,得出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而基于非机会主义动机视角研究盈余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影响的,极为少见。本文认为在非机会主义动机影响下,盈余管理活动对企业当年的经营业绩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研究盈余管理与经营业绩的关系上,学者通常将盈余管理活动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本文采取同样的方法,研究应计盈余管理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假设如下:
(1) 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对当年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对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3.1 样本选择
搜集2013-2015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其中,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和银行、证券等金融公司,得到673家数据相对完整的上市公司,以这67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3.2 数据来源
根据Jones提出的计算盈余管理的模型[14],对673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进行计算。Jones认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是用操纵性利润来表示的,由于操纵性利润不能直接从报表中直接得出,故Jones采用总体的应计利润减去非操纵性利润计算得到,具体的计算模型如下:
(1)
(2)
(3)
NDAt代表非操纵性利润,At-1代表上一期末的资产总额,ΔREVt表示本期与上期营业收入之差t-1,ΔRECt表示本期与上期应收账款之差,NPPEt表示本期期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CFOt表示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TAt表示应计利润总额(等于本期利润总额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DAt表示操纵性利润(等于应计利润总额TAt减去非操纵性利润NDAt)。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了673家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数值,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Jones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各个自变量与应计利润总额均是显著相关的,因而,可以使用表1中的系数,并结合上面的公式,计算出非操纵性利润;再根据应计利润总额减去非操纵性利润,即可以得到操纵性利润,用DA(操纵性利润)代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
3.3 变量设计3.3.1 被解释变量
本文研究的是盈余管理是否带来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因此,被解释变量应是能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本文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和销售净利率(ROS)两个指标。为了验证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本文分别选择上市公司2013、2014和2015年总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以2013年作为盈余管理当年,研究2013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对当年以及后两年的经营业绩的影响。
3.3.2 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是操纵性利润,代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用DA表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若DA的数值为正,表明上市公司进行了正向盈余管理;若DA的数值为负,表明上市公司进行了负向盈余管理,DA数值越大,表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水平越高,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
3.3.3 控制变量
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仅从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上选取指标。在偿债能力上,选择产权比率,以反映企业财务杠杆的大小;速动比率,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在营运能力上,选用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在盈利能力上,选择销售成本率,反映企业的成本情况,用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来表示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在成长能力上,选择营业收入增长率,反映企业的成长性。此外,还引入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用资产取对数来表示。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
3.3.4 建立模型
为了研究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本文用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分别代表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研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以后的3年中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模型1:
ROAt=β0+β1DAt+β2SIZEt+β3TURNt
+β4REVt+β5COSTt+β6EBITt
+β7DFLt+β8RISKt
模型2:
ROSt=β0+β1DAt+β2SIZEt+β3TURNt
+β4REVt+β5COSTt+β6EBITt
+β7DFLt+β8RISKt
模型1是检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企业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模型2是为了检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企业销售净利率的影响。
4.1 描述性统计
对673家上市公司各个变量的取值采用均值、方差、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表3)。
表3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3对DA的描述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迹象,均值为正数大致可以反映上市公司大多进行正向的盈余管理。从销售净利率的均值变化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这三年的销售净利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并没有下降,说明上市公司在2013年进行盈余管理并没有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与预期的假设一致。总资产净利率均值有小幅度的下降,但并不一定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造成的,需要进一步作回归分析。
4.2 结果分析
在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根据上述模型,对各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经营业绩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同时验证经营业绩也与其他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具体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盈余管理与公司业绩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 2013年总资产收益和销售净利率与DA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上市公司在本年进行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假设1得到验证。2014年的总资产收益率与DA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销售净利率与DA显示负相关的关系,但是不显著,总的来说,2013年进行的盈余管理对2014年的经营业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15年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均与D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上市公司在2013年进行盈余管理对2015年的经营业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假设2得到验证。上述结果说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不一定会带来经营业绩的下降,否定了传统上将盈余管理界定为对企业经营业绩会产生消极影响。基于非机会主义动机的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经营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不能一概地进行否定,要根据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分析盈余管理究竟对上市公司是产生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本文基于非机会主义动机的视角,分析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业界认识盈余管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并不一定会带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反而会带来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上升。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可以降低契约成本,提高契约效率,这是一种有效契约动机,或者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向信息使用者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息,这是一种信号传递动机,上述的两种动机都是一种非机会主义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动下,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对经营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1]ScottWR.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M].fifthedition.Toronto:PrenticeHall.2009:55-68
[2]SchipperK.Com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J].AccountingHorizon,1999(2):41-49
[3]HealyPM,WhalenJM.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etting[J].AccountingHorizon,1999(5):71-77
[4]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37-42
[5]蔡春,朱荣,和辉,谢柳芳.盈余管理方式选择、行为隐性化与濒死企业状况改善:来自A股特别处理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2(9):42-55
[6]Fields T D,Lys T Z,Vincent L.Empirical research on accounting choi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11):86-88
[7]Hothouse R W.Accounting method choice:opportunistic behavior efficient contracting and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9(12):74-77
[8]Scott W R.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fifth edition.Toronto:Prentice Hall,2009:32-38
[9]倪敏,黄世忠.非机会主义动机盈余管理:内涵分析与实证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1):58-67
[10]陈祥友.A股发行公司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0(1):38-44
[11]张文娟.我国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2013:57-61
[12]王敏,刘静,程晓航.配股后业绩下滑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3(2):23-28
[13]王福胜,吉姗姗,程富.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14(2):95-106
[14]Jones J.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9(8):132-141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1.005
2016-10-04
陈思(1990-),安徽六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F275
A
1673-2006(2017)01-0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