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研发及制备的研究进展

2017-03-15 08:08农金沙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21期
关键词:药制剂印迹制剂

农金沙

(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龙州 532400)

中药制剂研发及制备的研究进展

农金沙

(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龙州 532400)

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制剂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中药制剂研发及制备的创新需求。本文主要对中药制剂的组方理论和新技术(萃取技术、纯化技术、分子印迹技术等)进行了介绍。

中药制剂;研究进展;分子中药学;新技术;成分

中药制剂的成分通常较为复杂。目前,临床上对大部分中药制剂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1]。李淑莉、刘振丽、宋志前等[2]指出,采用最新的药物成分分析技术和理论对中药制剂的成分及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按照国际标准进行中药制剂的生产可显著降低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提高中药制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本文中,笔者对近年来中药制剂研发及制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以下综述。

1 中药组方新理论-分子中药学

分子中药学主要是对中药各个分子成分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其研究目的是分析中药中各分子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分子中药仍属于中成药,但其处方组成不是中药原生药或饮片,而是已经经过认证的作用明确的复方。中药分子是指中药和中药复方中具有特定的药理活性和骨架结构的有效成分。按照中药研究理论可将中药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君药”是指治疗主症的中药,“臣药”是指增强君药治疗效果的中药,“佐药”是指治疗次症的中药,“使药”是指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或调和诸药的中药。任谦、仝燕等[3]将以上中药配伍理念称为“方证组方理念”。石宗丰、王利胜等[4]指出,采用分子中药学理论可将复杂的中药成分按照化学结构和活性进行分解,并按照特征将其分为中药表征性成分和非表征性成分,从而可将其组成为新型中药。采用中药分子理论可对中药治疗的整体效应规律进行把握,对中药疗效、使用剂量、副作用、炮制方法、禁忌症等情况进行明确,从而可进一步确定中药的功效,明确其配伍方法。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纳米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及发酵工程技术对特殊分子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并利用薄层色谱、电泳、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核磁等技术对中药分子的理化性质及结构进行确定,明确中药分子的毒副作用,可提高患者对中药制剂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

2 中药制剂制备的新技术

2.1 中药制剂的提取技术

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制剂技术已不能满足中药制剂研发及制备的创新需求。孙丽[5]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中药制剂制备技术和提取方法层出不穷,例如酶提取技术、SCF萃取技术、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及半仿生提取技术等。姚琳、罗佳波、谭晓梅等[6]在研究中指出,SCF萃取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简单、萃取剂无毒无害、提取温度低、环保、高效等优点。此技术主要是通过促使物料中某些成分在SCF中溶解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离,然后采用降温和减压的方式降低SCF的密度,降低其溶解能力,从而促进SCF中携带成分的解析,达到萃取分离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最为常用的萃取剂是二氧化碳,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参数和临界条件较适宜进行物质萃取。

周韶华、肖小河、袁海龙等[7]在研究中采用SCF萃取技术对丁香中的挥发油进行提取。研究结果显示,与用超声波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乙醇提取法及正己烷提取法相比,用SCF萃取技术提取出丁香酚的总量、提油率和纯度均更高。张韻慧、许建辰、肖莉等[8]在研究中采用酶提取法对黄芪多糖进行提取。研究结果显示,与用传统水煮醇沉法相比,用酶提取法提取出的黄芪多糖的总量更高。王群、刘文、杨颂等[9]在研究中采用微波萃取辅助半仿生法对辽五味子多糖进行提取。研究结果显示,进行两次提取所得辽五味子多糖的pH值分别为4.5和4.9,提取时间均为7 min(微波功率为600 W,萃取温度为60℃),辽五味子多糖的提取率为14.7%。与用传统水煮醇沉法相比,用微波萃取辅助半仿生法提取出的辽五味子多糖的总量更高。

2.2 中药制剂的纯化技术

中药制剂的纯化技术主要包括分子蒸馏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分子蒸馏技术是指在真空度较高的情况下对中药成分进行连续性分离操作的一种蒸馏过程,主要用于对热敏性天然产物的分离。在蒸馏过程中,采用冷气系统进行连续性抽气,使整个蒸馏系统处于高真空度状态,从而可降低待分离混合物的沸点,缩短物料的加热时间,防止其被破坏。此技术主要用于纯化、浓缩高分子量、高沸点及高粘度的物质或热稳定性较差的有机化合物。

王春爱、张丽丽、何彦宏等[10]采用分子蒸馏法对大蒜精油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证实,用分子蒸馏法提取大蒜精油的效果较好。张龙、马卓[11]采用分子蒸馏法对大豆脱臭馏出物中的维生素E进行分离。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E的纯度高达65%,回收率为90%左右。于佳、贺祝英、张建玲等[12]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大黄总蒽醌进行提取。研究结果显示,超临界CO2萃取技术的萃取效果显著高于超临界萃取技术和超声萃取技术的萃取效果。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纯化技术。此技术可通过共价或非共价作用使印迹分子与功能单体在溶剂中形成复合物,并利用引发剂对交联剂和特殊官能团的功能单体进行热聚合或光聚合,从而可得到纯化的聚合物。将印迹分子除去后,聚合物主体上会出现孔穴,这种孔穴具有特异性结合印迹分子的能力。吴蕊、许礼发[13]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对东莨菪碱进行固相萃取。研究结果显示,用分子印迹技术萃取东莨菪碱的效果良好。崔毅菲、黄绳武、颜露等[14]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对黄栌中的非瑟酮进行分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3 制剂新技术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的制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李文浩、何应[15]采用工程学、材料学及生命科学理论对纳米中药技术进行研究,并获得了关于纳米中药技术的第1项专利。毛厌草、谢新、黄秋霞等[16]采用纳米技术将大蒜油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凝胶骨架缓释片,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张敏新、曾棋平、宋洪涛等[17]采用纳米技术将水飞蓟素制成固体分散体,显著提高了药物的增溶效果和缓释效果。高妃、高文义、冯乾坤[18]采用纳米技术对单分散胶体进行组装,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载药微囊,显著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4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4.1 中药速效剂型的发展

急危重症患者因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常会出现昏迷、呕吐、无吞咽反射等症状,对其进行口服给药存在较大的难度。单纯采取辨证论治的中药方剂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非常容易延误其病情[18]。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设备、技术被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制备。药物研发人员研制出了诸如口服液、颗粒剂、气雾剂等适用于治疗急危重症的中药速效剂型[19]。

4.2 中药缓释制剂的剂型研究和中药透皮给药技术的研究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药缓释制剂主要包括多层缓释片、微囊制剂、凝胶剂等中药缓释制剂。其中,凝胶剂是基于透皮给药缓释技术研制而成的一种中药缓释制剂。中药外治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药透皮给药方式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中药制剂多为复方制剂,药物成分较为复杂,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关于中药透皮制剂研发的难度。目前,关于中药透皮制剂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致孔技术、激光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临床上常见的中药经皮给药剂型主要包括巴布剂、膜剂、气雾剂等。其中,巴布剂的载药量较大,且透皮效果较好[20]。此剂型在治疗关节痛、肩周炎等骨科疾病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市场前景广阔,开发价值较高[21]。

5 结语

中药制剂的研发及制备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中药组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研究,对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可促进中药制剂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中药复方中的成分较多,分离较为困难,且各成分会相互影响。因此,如何优化中药组方,将现代技术和中药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目前中药制剂研究中最大的难题。本文主要对中药制剂的组方理论和中药制剂新技术进行了介绍。笔者认为,随着中药制剂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1]何素玲,石鹤坤,陈锦珊,等.中药制剂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5,26(36):5181-5184.

[2]李淑莉,刘振丽,宋志前,等.超滤法在中药制剂纯化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5,26(12):898-902.

[3]任谦,仝燕.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12(4):70-72.

[4]石宗丰,王利胜.微乳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4,19(5):414-416.

[5]孙丽.浅谈中药制剂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0):194-195.

[6]姚琳,罗佳波,谭晓梅,等.中药制剂辅料应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6,30(12):1621-1625.

[7]周韶华,肖小河,袁海龙,等.新型给药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6,28(7):589-592,624.

[8]张韻慧,许建辰,肖莉,等.微型包囊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5,36(3):455-458.

[9]王群,刘文,杨颂,等.胃漂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制剂运用中的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4(4):15-17.

[10]王春爱,张丽丽,何彦宏,等.中药制剂治疗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6,29(7):134-136.

[11]张龙,马卓.微乳技术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6,9(34):29-30,35.

[12]于佳,贺祝英,张建玲,等.抗抑郁症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4(1):127-129.

[13]吴蕊,许礼发.中药制剂对大肠杆菌体外抑杀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2015,24(5):352-355.

[14]崔毅菲,黄绳武,颜露,等.代谢组学在中药制剂体内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6,07(32):6-8.

[15]李文浩,何应.中药微粒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7,32(5):371-374.

[16]毛厌草,谢新,黄秋霞,等.SMEDDS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4,16(1):88-90.

[17]张敏新,曾棋平,宋洪涛,等.中药制剂防潮技术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6,5(1):16-18,71.

[18]高妃,高文义,冯乾坤,等.抗肿瘤中药制剂的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16,22(1):83-84.

[19]贺葵邦,王英姿,陈丽丽,等.中药制剂血清药理学研究进展[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剂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学术年会暨“江中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6,7(1):126-129.

[20]林慧,梅全喜.中药制剂治疗急性咽炎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7,18(10):2448-2450.

[21]朱美玲,董玲.中药制剂体内过程的实验方法研究进展[C].//2013年“好医生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2016,10(2):1106-1110.

R283

]A

]2095-7629-(2017)21-0028-03

猜你喜欢
药制剂印迹制剂
马 浩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成长印迹
常用妇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元胡止痛系列制剂4种工艺比较
19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
286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
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