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化保护研究
朱波
(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大理白族自治州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滋养着极其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虽然已经有了听觉传播、文字传播、网络传播等方面的有益尝试,但综观其传播手段和传播效果,因缺乏整合传播设计和表达方式创新,还未实现平面与网络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未能构建出立体的、高度互动的文化氛围,传播效果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学术研究、遵循传播规律、注重传播艺术,才能促进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化保护工作。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化保护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组织或主体将媒介视为非遗保护的关键参与因素并加以广泛应用,让各种形态的媒介发挥非遗保护的任务,即抢救、保存和记录、展示和传播、再生产,以“有形”的渠道再现“无形”的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过分依赖于传承人,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全国各地高校纷纷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或传播基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或网站栏目、专题、普查、论坛、会议、宣传展览、编撰出版等等日益丰富。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媒介化保护得到了政府和媒体的重视,传播渠道多样化,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还存在提升空间。
媒介化保护实现途径包括作为再现和展示渠道的媒介化保护:人机触控交互技术、全息投影成像技术、三维全景虚拟、3D数字智能展等。作为生产过程的“媒介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是一种媒介,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就是要实现其商业价值。如印刷媒介易于长时间的保存,可整理成口头文学,形成文字版的文学资料;视听媒介形象传神,比文学更容易接受,感官体验丰富,能还原现场,对传统技艺、音乐、曲艺等可以拍摄成纪录片,进行影像保存,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网页网站整合了超链接、文字、音视频等多种形态,整合性好,方便对非遗进行整合传播;社交网络传播迅速且辐射面广,有裂变传播的效应,抵达人群广泛,可用于文化推广和宣传;移动终端跨越时空限制,可远程视频,方便随时上传自主生产的内容,灵活性高。尤其要注意到,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大众参与”的时代,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个体微小的力量,通过互联网的协同合作平台而得以聚合,创造出行政主导模式无法比拟的传播成果。如以新媒体贴近年轻人,争取年轻人关注,培养青年“舆论领袖”和业余爱好者,充实非遗保护的主体,激发“网络化的创造者”的热情。
国外一些机构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如美国国家图书馆于2008年1月向网友寻求帮助,他们将大约3 000张历史照片发布在广受欢迎的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上,接受其会员的帮助,为这些照片提供更多的信息,如给照片加上评论或者贴上标签等。会员们对这种追根溯源的工作爆发出很大的热情,网友们的帮助让图书馆的专业人士都很震惊,新标签和评论井喷式增长,这些评论所提供的新信息来源于一些新闻报纸机构、高度专业的网站等,有很高的可信度。一贯严肃的国家图书馆放开了业余爱好者在信息创造方面的权限,可以说是以传播促保护、以传播促创新的典型。
全球化时代,离散化生存普遍,文化认同减弱,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端连接着“无形”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一端又连接着“有形”的现代社会与现代环境,肩负着凝聚民族认同的责任,能提高受众对本民族及其识别标志的认同感,延续着乡土文化的血脉,可视为将传统与现代调和的过程——流水不腐与迭代创新。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平衡商业与古典、机器与手工、资本与灵韵,注意把握和引导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需求,尽一切可能为非遗开辟充裕的“问世”和“活化”的机会途径,以及吸引更多的人对非遗发生兴趣,并在文化浸染中自觉转变为传承链条中的一个有效节点。如利用整合传播手段,让离散化生存的民族群众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问题上重新聚合,重新“网络化”,让他们能轻松并频繁接触本民族的识别标志,并自动成为传播本民族非遗文化的使者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民众的生活所需,才不会失去其遗产的活态和生存基础,才能让非遗可以被保存、被知晓、被延续、被传承、被不断地激发出活力。
(一)听觉传播
听觉媒介与其他媒介的竞争策略是扬听觉形象及其内省性之长,以简明的陈述、悦耳的声音吸引注意,收听工具方便携带,内容制作成本低,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播放,在社会信息传播格局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时,不能忽视听觉媒介的使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听觉传播的范例,如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制作的光碟《大理三月好风光》(电影五朵金花、大理名曲集),其目的正如其扉页所写是要让人充分利用耳朵去感受“《五朵金花》的天籁之音,在苍山的褶皱里跳着优美的音乐之舞。《小河淌水》是洱海里永远的渔舟唱晚”。还有《飞越城市》节目,虽然重点放在和另一个城市交流大理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上,但有意无意之间,总会有些非遗文化元素出现在节目中,在对外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再如大理州人民广播电台近年播出的《学习白语》节目也有积极意义。可惜的是节目的创意宣传不够,节目的长度和娱乐性也不够。这些节目策划如果能够结合新媒体进行宣传和传播,一定能大大提升传播效果。
(二)文字传播
印刷媒介能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影,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来。以文字为信息载体的传播模式,主要优势是信息详细、分析深刻;保存信息能力强,方便查阅;受众选择内容自主性强。但是其时效性远逊于电子媒体,形式也缺乏电视的声图并茂与广播的亲切活泼,还对读者有文化水平的要求。如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所言,电视能做到的许多事情,书是没法做到的,反过来也是一样。
近年来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媒介传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出版发行了一些书刊,如大理市编撰出版的《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报纸对大理白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相关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重大的战略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正确处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我做起、开展生产性保护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学术研究,建立保护传承的理论体系、加大力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内容也出现得较多。值得一提的是,《大理文化》《春城晚报》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故事比较有可读性。不过,在对近年印刷媒介的传播内容研究中笔者发现,报道者通常会将大理非遗保护项目不断增加当成保护成效,如类似《春城晚报》2014年12月7日发表的消息《剑川白曲喜获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这样的传播内容很多。可见,对于大理白族地区非文化遗产传播,印刷媒体传播的内容还没有很充分地发挥印刷媒体的优势,如果不能更多地关注通过对非遗文化内容的挖掘和介绍,就难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提高人们对民族心理的认同程度。
(三)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集影、音、文字于一身,融合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征,受众有迅速反馈的机会,是现代传播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的传播渠道,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变得更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话优势,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传承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身份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1〕。通过访问云南民族宗教网、云南网、大理州政府门户网站,发现这些网站中与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大理州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揭晓、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大理经济腾飞相关报道、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等。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门户网站没有用户互动版块的设计,不能留言和反馈,虽然有个栏目是政民互动,但其中主要是针对问题咨询、议政建言、部门信箱、网上信访,对于文化建设并无关注。
以大理州政府门户网站为例,其中文化大理中有大理文化栏目,下设民风民俗、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宗教文化、民族医药、白族建筑、白族文化、文化名人子栏目。其中文化遗产一栏中的内容除了介绍大理三月街、巍山彝族打歌、大理白族打歌、大理白族扎染、大理白族绕三灵、白族仗鼓舞、白族舞蹈、白族霸王鞭外,只有一篇文章《文化遗产》,是由大理州文化局2010年2月25日提供的,内容主要是大理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览表及简单的概况介绍,此外再无更新;还有一些文化遗产的介绍出现在民间艺术一栏中,包括白族民歌、走进大营“哑神”部落、哑神之舞、阿吒力古乐、彝族大刀舞、南涧跳菜、彝族打歌、弥渡花灯、剑川白曲(传统音乐)、剑川白族霸王鞭(传统舞蹈)、大理白族刺绣(传统手工技艺)、大理石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剑川白族布扎(传统手工技艺)、大理白族大本曲(传统文化之乡)、云龙白族吹吹腔(传统文化之乡)。
虽然网络对其他传播方式的融合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变得更加直接可感,可以给受众提供多种感官的整合体验,但是大理本地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互动和融合的工作方面一直没有太多新的进展。如果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和网页时只满足于将文字媒介信息粘贴,最多加一点图片的话,是不能真正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的,当然也不可能更好地提高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其实,除了门户网站的传播,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等因其利用移动终端传播,携带方便,反馈迅速,粉丝粘度较高等特点,也成为了各类组织扩大宣传范围,提高组织或者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传播工具。目前还没有发现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公众平台,据悉大理州文化局已经在策划《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设计方案》,若能完善并实施,定将弥补一些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乏力的不足。
(一)加强制度建设
党的“十七大”以来,大理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云南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实际制定了《“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这些工作科学计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上而下地统筹安排,体现了政府主导保护模式的优越性。大理州从2013年起每年对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目前,白族“绕三灵”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文化部列为备选项目;大理州成功整体申报全国十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名录项目“白族民居彩绘”“白族扎染制作技艺”2012年保护方案获国家文化部审批通过;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和省文化厅制作保护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制定的《白族民居彩绘保护实施方案》和《白族扎染制作技艺保护实施方案》获批。
这些工作的进展对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不过在管理会展业、演艺业的同时,需要针对经营者制定要求其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和规定,尤其要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邻接权)和商业秘密,如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与著作权联系紧密,对传承人作品可以直接进行著作权保护,由于人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相对较淡,当地政府应该出面组织成立行业协会、保护协会或合作社等,统一申报、统一管理、统一行使这一权利〔2〕。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民族文化保护区要具体落实保护措施,存在很多矛盾,比如老百姓不再想住土木结构的老房子,不愿意学习民间的扎染、刺绣。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合理开发大理白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经济价值,重视现代传播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如要把手工技艺如扎染保留下来,就应该将原始做法、制作流程,从种板蓝根、织布、绘图到上染料等整理后出书、出光碟、建立数据库等。
目前相关政策对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并未作出强制性要求,甚至政府的传播策划也会受限于经费,像《大理三月好风光》(大理名曲集)只是内部资料,这样传播范围就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选择内容的首要指标实际多表现为重视经济效益而非文化职能,对非遗的报道难以做到长期持续和全过程记录。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靠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工作的扶持、投入和督促,才能鼓励本地媒体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到对大理白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中去。
(三)加强学术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化保护理论建设可以为大众传媒在内容制作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性导引,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近年来,大理州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保护、研究、开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成立了众多民族文化研究机构、社团和民间传统文化传习所,在全省率先成立大理州文化遗产局〔3〕。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积极开展对大理历史文化保护的政策研究与学术交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对文献典籍的保护,在大理州图书馆专设“南诏大理研究资料中心”,并筹建“南诏大理国文化研究数据库”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大本曲专题数据库”。近年来,大理州在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建设、研究成果、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实绩。各类研究机构开展了如《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南诏大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南诏大理文学研究》《明清时期白族家族式作家群研究》等项目的研究,还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大理学者,也在进行对家乡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工作,不但积累了大量的影像、文献资料,还不断发表论文,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现在已经用于建立影像数据库或放在图书资料室供查阅,如果能进一步加强推广宣传,那么就能在唤醒民众文化自觉,增强文化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听觉传播、文字传播、网络传播等方面媒介化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可见目前这一工作领域存在较大提升的空间,应该提高整合传播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理州非遗媒介化保护工作。如要实现平面与网络的综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才能构建出立体的、高度互动的文化氛围,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数字化记录与保存方面,可以开放记录权,引导诗人、纪录片创作者、普通网民来记录与传播。在数字化传播与扩散方面,要重视培养新媒体舆论领袖,在喜欢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群众或网民中培养“种子选手”。充分信任或利用网友的智慧和资源,疑难问题甚至资金问题,都可以以众包众筹的方式开放给网友,开放参与权、传承权,让网友出谋划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网络传播方式方面,可广泛建立网站、APP等接触点,再创造数字化体验与参与机会,如通过3D模拟,提供游戏化体验等。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或旅游项目来吸引受众,同时重视网络传播视觉化、故事化的特点,学会讲故事,增添趣味性,引发用户自传播,促进大理州非遗传播、理解与认同。
〔1〕王犹建.网络时代数字化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2(10):39-40.
〔2〕杨婷.保护好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专访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所长杨建华〔N〕.云南经济日报,2012-11-14(1-2).
〔3〕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文化建设综述坚持文化立州建设民族文化强州〔DB∕OL〕.(2012-06-20).http:∕∕www.dali. gov.cn∕dlzwz∕5118908324506501120∕20120620∕263507. html.
Mediate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Zhu Bo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 unique folk culture ecology of Dali B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ields extremely ric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now transmitted through hearing,written language and internet.However,the means and effects of propagation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for deficiency in innovating and integrating communication designs and expressions,in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ways and network,and in building a solid,highly interactive cultural atmosphere.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look for more investment,enhance academic researches,follow the law of communication,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rt of communication to preser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Dali Prefecture.
Dali Prefectur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ediated protection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1.006
G241.1
A
2096-2266(2017)01-0027-05
(责任编辑 张玉皎)
2016-08-29
2016-11-16
朱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