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国
[关键词]产业结构;人才素质结构;一体化进程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转型之要、竞争之本和活力之源。林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在人才资源开发、培育、使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党群、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等人才队伍,积累了一些人才工作好的做法经验,为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党的行动纲领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文明的地位达到空前的高度,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区人才工作总体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国有林区改革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还不是完全适应。所以,必须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人才强区战略,将人才工作主动融入“四个全面”大局,明确人才工作目标,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人才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一体化进程,为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崛起、富民兴林的目标提供人才保证。
一、提高认识,推进人才工作常态化
人才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清醒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摆上突出位置,经常抓、抓经常,使之常态化。
(一)人才工作是林区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林区目前正处在改革和转型的关键阶段,正确的发展思路需要人才保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决定林区发展命运的战略问题。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努力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林区未来发展的内在需要。从长远发展的格局出发,就是要把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切实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林区发展上来。
(二)人才工作是提升林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三)人才工作是林区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自治区已将森工集团(林管局)确定为功能型企业,加快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中央6号文件),从今年4月1日开始,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迎来了深化国有林区改革的新时代。面对建立新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创新森林资源监管体制、积极推进国有林区产业转型等新任务新要求,林区原有的人才队伍结构迫切需要更新,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高技术的科研队伍和高技能的产业队伍,为顺利推进国有林区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二、转变观念,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化
思想引领行动,观念提升境界。推进人才工作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一)树立人人皆可成才观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人皆可成才观念是群众路线在人才工作中的运用和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克服片面追求文凭职称、论资排辈等错误倾向,把人民群众作为人才的不竭源泉,不拘一格选才用才。
(二)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人才资源作为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是其他资源的开发主体,是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资源,是开发价值最高、潜力最大的资源。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观念,就抓住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从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就能加快把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推进林区绿色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
(三)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观念。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是贯彻科学人才观的战略路径,是后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借鉴发达地区人才优先发展的成功经验,立足林区人才资源特点,依托优势产业实施人才优先开发战略,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转型,实现林区转型发展。
(四)树立人才投资效益最大的观念。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人力资本理论揭示,选择人力资本积累发展战略,较之于物质资本积累发展战略更具有相对优势。牢固树立人才投资效益最大的观念,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人才资本优先积累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战略方针,建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科技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建立健全人才投入绩效考评制度,科学编制人才投入预算,提高人才投资效益。
三、创新机制,推进人才队伍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一体化
优化人才素质结构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和前提。当前,自治区正在抓紧启动东部地区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林区也正在面临国有林区改革,必须要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找到最佳契合点,着力解决一些单位存在的人和事两张皮、见物见事不见人的问题,着力解决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不对口、区域分布不协调、能级层次不匹配等问题,加快推进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一体化进程。
(一)要建立共享机制。通过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多种有效办法,采取招才引智、刚柔并济的人才策略,积极与发达地区进行人才开发合作交流,在区域人才市场、人才服务合作、产学研基地、院士工作站、人才培训、人事政策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要建立联动机制。遵循“哪里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就为哪里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哪里需要多大规模的发展,哪里就要布局相应规模人才队伍”的人才发展规律,打破人才身份、地域限制,清理挡在人才流动面前的5个“藩篱”(户口、编制、档案、子女上学、出入境管理),加快组建自己的创新创业团队,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将引进、集成、转化外来技术、经验、科技成果与自主研发创造相结合,促进技术链和产业链“两链”融合,推动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人才开发的市场导向,依托优势产业和重大课题聚才引智,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三动”联动机制,引导人才向林区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和急需行业有序流动。
(三)要建立市场机制。在面向全国人才市场招贤纳士的同时,也将市场机制引入林区,围绕林区对人才的需求,抓紧建设林区人才市场,积极构建特色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平台、本土人才培育平台和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等“三大平台”,努力打造国有林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人才高地。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的功能作用,更多运用市场机制调整优化人才素质结构,以人才素质结构的优先调整引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人才专业结构、区域结构、层级结构市场调节来适应林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四)要打造培训产业。经济社会转型的前提是人才转型,人才转型的根本途径是培训开发。一是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林区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全力打造林区“六大培训基地”,即:林区女职工培训基地、林区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全区企业财务人才培训基地、全区生态旅游产业培训基地、全區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生态教材资源开发基地、国家级国有林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把“请进来”讲座拓展为“引进来”培训,实现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打造培训产业的双赢。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培训产业“五大体系”,即以各级党校和职工培训中心为载体,建立健全培训产业组织体系;挖掘林区职业教师、党校理论教员、专业技术骨干等师资资源,形成本土师资体系;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持证上岗制度,制定职业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政策,形成合理的政策体系;设立人才基金,加大人才培训的资金投入,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形成合理的培训产业资金保障体系;认真贯彻《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工教育培训职责,将职工培训纳入《劳动合同》,严格执行培训产业的法律体系。三是优化素质结构。林区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存量较大,专业结构丰富,是企业和社会的宝贵资源。要依据木桶原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补短板”式培训与“何处长、用何处”的“扩长板”式培训相结合原则,科学合理安排设置培训课程,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突出法律教育,提高人才队伍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突出能力建设,提高人才队伍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突出道德养成,使人才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模范,不断优化林区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