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摘 要高职学校中的艺术生,靠艺术短期培训考上大学,艺术基本功不扎实是共性。另一普遍特性是学生不是真正喜欢艺术而报考,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毫无兴趣甚至不了解,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招生需要都设置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这种形势下,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难度都很大,处在这种状况下的专业发展是何现状,有何改进措施,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将通过社会对艺术类设计人才的需要,提出造成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现状的若干问题,探究原因试图提出改进方法。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
环顾国内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其前身绝大部分都是以工科为基础的,只有艺术专业的院校少之又少,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是存在的其中一例,生存在工科专业怀抱中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所以要在“夹缝中求生存”。目前高职学校中的艺术类专业经过短暂几十年的分化,一些院校的高职艺术专业进一步完善成为有鲜明特色的国家示范性高职艺术专业,而一些院校的艺术类专业通过加强师资和各种教学改革的探索,会艰难生存下来,还有一些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则会因为种种困难惨遭社会淘汰,探讨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原因
1.1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不达标。
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一部分由中专工艺美术学校转变而来,由于中专学校的专业特点,这部分老师具备了基本教学经验,但是实践经验缺乏,他们传统的工艺美术观念和创造手段与现代设计还有一些距离。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新设立,由于设置的时间较短、经费不足等条件的限制,师资主要是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经验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更少,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偶尔从企业引进的人才到课堂教学,也达不到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接轨的目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双师型”教师的含义,不应片面 “双证”教师或是与工艺美术师身份的简单叠加。“双师型”教师队伍应是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那支队伍。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手段”正在起步,一些学校还处在摸索阶段,有丰富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还没完全成型。
1.2 缺少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教师配备
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确定培养目标,为了培养教育出适应社会的实战型高职毕业生,就需要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教师,他们必须了解设计发展趋势,熟悉市场对设计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从业者。目前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师资囿于工科的怀抱,极少得到重视和关注,技能型教师得不到引进,或者由于学校提供不了足够的工作和交流平台,一些“技能型”人才不愿意到高校就职。“技能型”教师引进做的比较好的是南方广州、福建、厦门的一些高职院校,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由于早在八九十年代建立了专业,且处在经济发达地区,专业发展与市场联系紧密,“技能型”教师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和设计实践的积累逐步成熟起来,培养的学生在实践设计能力上技高一筹,这些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国内国际大赛,成绩斐然,又有效地促进了招生和就业,形成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
1.3 实践环节缺乏“温床”,实习基地落户难以落实。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杀手锏,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是确保学生迅速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有效手段。现阶段,高职院校都意识到实训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潜入了大量的实训课程,虽然实训课程偏多,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实践之后缺乏实习的上手机会,使得实践和实习不能完全无缝衔接,实践课程的案例不接地气,无法在社会上得以实现,还有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只是担负起学生就业的一个捷径而已。其实,校内、校外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优化了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对于提升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 改进措施
2.1 实践类课程的设置要接近行业需要,接地气。
行业的需要就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目标要切合实际,力求做到“因人设计,因材施教”。教育部有明确规定:高职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的开设率要达到总课程的70%以上。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一定要贴近社会需求,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专业,办出特色。
而现今高职中艺术类专业实践类课程缺乏务实观念,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地脱节,虽然比本科生动手能力稍强,但是还达不到企业的高要求,使得学生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校内实践类课程教学应与校外实习结合,由浅入深、点面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技能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教师应多下企业参加实践,直接参加企业项目实战,才能学有所教,学教相长。
2.2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就业岗位实现零对接。
96%的企业要求学生设计功底扎实,设计有创意,富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这些能力的培養,而最重要的就是动手的设计能力,目前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在校期间的实践课学习和毕业实习两方面获取。校企合作就是有效实现学生毕业实习的有效工作方式,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以推销学生就业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短期实习机会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接触不多,感受不深,认识不到专业的社会价值,失去了专业兴趣培养的最佳时间。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企业互惠互利,展开合作,把企业人员走进课堂,把学生推向企业,实现动手能力的飞跃。毕业时,学生因为经常接触企业人员和项目,熟悉了企业运作规范、流程和人文环境,积累了经验和作品,能顺利适应角色,实现学生到设计从业者的转变,达到与就业岗位零对接的教学目标。
2.3 多组织师生参加一些设计类比赛,增加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目前,高职艺术类专业在各种大赛中的获奖不多,知名度有限,做的比较好的是一些有着中专类工艺美术学校基础的高职院校,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等,获奖能力就是教学水平的有利证明,能提高专业知名度,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2.4 学生的“工作室”学习模式必须与市场挂钩,实现其经济价值。
学生的学习研究必须能转化为社会经济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对于专业的重视程度和兴趣,才会喜欢艺术类设计专业。目前一些学校引进了“工作室”模式,但是成效不大,仅仅以业余时间的共同学习和参加一些比赛为主,工作室承接的课题设计更多的为了是完成教学的培养目标,而企业则直接跟经济利益挂钩,实现利益最大化,设计过程本身具有自己的运作规律和制作周期,具有时效性和偶然性,导致了研究成果不能转化为实物,不能取得经济价值。可以发挥“企业引进课堂,学生走进企业”的模式,使一些优秀学生能参与企业的工作,取得企业认同感和实战经验,而不仅仅局限于课题的研究。在組织形式上,各个高校的工作室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操作。可以跟企业合作,开办实习基地,积极培养与文化和市场相匹配的设计艺术应用性人才,做到教学、实践、市场环节之间优势互补。还可以把各具专业特色的工作室组成模拟公司,采用模拟企业实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等,这些形式都是值得借鉴的。另外,学校工作室还可以聘请知名企业的工作人员,为学生进行项目实战培训,指导学生的设计更好的与市场结合。
3 高职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每一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个性化标签,所以设计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最大限度地了解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设计出符合他们个性特征的作品,这正是高职艺术类设计专业发展的契机。高等艺术类职业教育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和特定市场,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目前正处在一个瓶颈阶段。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工作者,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必定也会有无限潜力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廖志恒,钟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现代装饰,2013(10).
[2]李岩.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科教文汇,2011(10).
[3]易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3).
[4]杜兆勇.探究当前广东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以及对策[J].美与时代,2015(10).
[5]盛俊丽,俞晓菁.艺术设计类艺术设计类高职专业设置现状与优化问题研究——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5(05).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