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

2017-03-15 16:17朱振华
关键词:胶州抗联党史

朱振华

不久前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国家教育部出台文件,将各级各类教材里以往“八年抗战”的提法改为“十四年抗战”——这喜讯不禁让我心潮动荡,东北抗联在冰天雪地中英勇对敌作战的光辉事迹终于名正言顺地标注在了史册,并将在国人的心中一代代传颂。我为这消息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不由得想起了一部曾亲身参与拍摄的专题片——《抗联英雄柴世荣》。从胶州湾畔走出去的柴世荣,正是一名光荣的抗联战士。他爬冰卧雪,奋战在关东沃土上,并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白山洒下了他的鲜血,黑水诉说着他的传奇,一缕忠魂为国为民、万古流芳……我们拍摄这部片的经历,完全就是一次对英雄的追寻之旅。

缘起偶然,却是必然

说起拍摄柴世荣,真的是一个偶然。那是有一次去烈士陵园取景,无意之间眼睛一扫,发现烈士墙上有这样一个名字——柴世荣。相信很多人并不清楚“柴世荣”是谁,而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家乡胶州还有这样一位革命先烈。出于职业敏感,当然也抱有几分好奇,我逐渐走进了这个名字的世界。

虽然多渠道去了解,但所获信息却非常有限,只知道柴世荣是名抗联将领,最终在关东黑土地流尽了最后一滴热血。按理说,如此少的线索,似乎不够拍摄条件,但我却不禁陷入了沉思:人们总是说八年抗战,但实际上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英勇的中国军民就打响了抗日第一枪;而且从胶州走出去的革命烈士虽不少,但像柴世荣这样投身于东北抗联队伍的却寥寥无几。为了将家乡的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介绍出来并一代一代记忆下去,对柴世荣的宣传报道就无从逃避,要让世人知晓,胶州也曾出过抗联先烈,如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一样,为民族兴亡而奉献生命!这个宣教主题,值得做!

就这样,为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胶州人知道柴世荣,我们把拍摄意图汇报给了领导。不出所料,领导极为重视,拍板决定:把胶州人的骄傲——柴世荣搬上党教荧屏,让他在新时代勃发出正能量!由此我也想到,看似偶然,却是必然,因为英雄是永远不会被埋没的,他必然会被人民所牢记。

山穷水尽疑无路

任何党教片的拍摄前期准备工作都是极为繁杂的,而这部片子尤为让我们痛苦——基础材料太少了。首先,我们在胶州本地大力搜寻,然而所获甚少,只是在党史办找到了一些由党史办方主任撰写的柴世荣烈士生平事迹的简单概括,内容不是很细致,很难从中全面勾勒出柴世荣的人生轨迹,总不能把党教片拍成简介吧?这样蜻蜓点水式的宣传报道,肯定没深度,观众也肯定不会买账。

不甘心的我们又找到了文史部门,从浩如烟海的资料里千翻万选,终于苦寻到了一篇由政协石业华主任撰写的《洋河骄子》,里面有关于柴世荣的事迹介绍,但文字量也很单薄,撑不起来一部片子。

但我们不死心,专门找到方主任和石主任,想从对方的口中多了解一些柴世荣的线索。终于,一条消息带来了一丝光明:柴世荣的遗孀胡真一女士建国后担任过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在2004年携小儿子柴国璋来过胶州。这条线索让我们如获至宝,马上追踪了下去,尝试着联系柴国璋,但最终都未能联系上。一时间,拍摄计划似乎走进了死路。

柳暗花明迎春来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式拍摄难以提上日程,无可奈何之下,随后的日子里,我们只有在互联网上寻找柴世荣的一切线索,希冀着功能强大的网络能带来转机,但并没有关键性收获。难道拍摄计划只有下马了吗?

我们摄制组凑在一起,开起了诸葛亮会,终于大家商量出一个好主意:既然正面难以突破,何不来个迂回出击呢?柴世荣在抗联战斗过,那就干脆研究抗联战史,看看从中能否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于是,我们又扎进了抗联战史中寻觅,终于,互联网上一则短短的消息带来了转机,由此我们联系上了一个关键人物——中央党校教授、周保中研究专家赵素芬。

赵素芬教授对抗联战史十分了解。说实话在最初打电话联系时,我们心中也十分忐忑:中央党校的教授,会搭理一个基层组织部门的普通干部吗?不料电话接通,说明来意,赵教授十分热情。她告诉我们:北京有个东北抗联后代联席会,周保中、李兆麟等将领的后代常有联系,她可以从中沟通,为我们提供更多柴世荣的资料,并约定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放下电话,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

真是好事成双,此时其他方面也传来捷报:柴世荣到东北的第一站、吉林省和龙市委组织部以及柴世荣所在的抗联第五军主要活动地、黑龙江省林口县委组织部也都联系上了。正应了“天下组工是一家”这句话,两地同志十分热情,都表态支持我们的拍摄。众多利好消息,让我们的拍摄之旅终于可以起步了。

向北,再向北

我们的脚步一路向北——第一站是北京,我们如愿见到了已过古稀之年的赵素芬教授。老人十分热情,为我们讲述起相关资料,一讲就到晚上十点多。在她的热心帮助下,我们又见到了周伟、张卓娅、彭越关、王民等抗联后代,而最重要的收获,是终于见到了柴世荣的后人——孙女柴娥丽。这是个开门红!

柴娥丽老人也已经七十多岁了,她一直在致力寻找爷爷的牺牲时间和地点。谈起爷爷当年的故事,她心潮澎湃,而伴随着她动情的讲述,柴世荣的面目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其他抗联后代对我们的采访也十分热情。李兆麟的女儿张卓娅对我认真地说:“等我们这一代人去世了,知道东北抗联事迹的人就更少了,现在很多(作品)并不尊重历史,我们需要有你们……来还原历史真相。”这席话让我醍醐灌顶,真正意识到了这次拍摄的意义——要留下对历史最真实的记录。

第二站、第三站就是过了山海关,到和龙、林口。两地组织部的同志非常热情,真的把我们当成了一家人,为配合采访做了精心的准备工作。和龙专门驱车几十公里去拍摄柴世荣旧居的照片;林口县为我们联系上了县政协原主席于春芳,提供了一本他写的传记《抗联英雄柴世荣》,这本传记成为我们脚本的主要素材……我们还去了和龙市的党史研究馆、档案局,林口县的党史研究馆、博物馆,所到之处都是一路绿灯……当地同志给了我感动,而所见所闻更让我感动——原来在和龙、林口,柴世荣相当有名气,在当地人心中,他是和杨靖宇、赵尚志并列的,由此可见他和他的抗联第五军当时与群众的鱼水之情。这更激发了我拍好此片的愿望。要让柴世荣这位胶州的好儿女在家乡也家喻户晓,这才是党教制片所应追寻的正能量!

征程踏尽心有获

当《抗联英雄柴世荣》最终杀青时,盘点此次艰辛的拍摄历程,我感受颇深,不得不将激情化为笔墨,通告于世人。最大的感受是收获了三种感动。

第一种感动叫热爱。追寻着柴世荣烈士的足迹,我们从南向北,在拍摄过程中,经常被从烈士身上挖掘出来的事迹所感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烈士饮冰食雪,为后人的和平与幸福奉献着、牺牲着,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将永远指引着今天的我们用青春和热血去同样地奉献。

第二种感动叫信仰。此次拍摄中所接触到的采访对象,绝大多数已年过古稀,但当他们谈起抗联岁月时,都变得青春飛扬,眼神中充满了神圣的激情。这让我们很受触动,是什么让他们眼含神圣?是什么让他们青春焕发?正如一句话,“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支撑他们的,正是忠贞的信仰。

第三种感动叫责任。采访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对象在谈到那段历史时,都特别严谨认真,正如其中一位老同志说的:“历史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这种认真的态度也启发了我,我们党教制片工作很多时候也是在发掘、铭记革命史,那就应该向这些采访对象学习,让革命岁月真实完全地还原,这样才对得起那些先烈,才对得起信任我们的观众。这才是我最大的收获。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胶州抗联党史
(书法)《公交赞歌》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党史上的今天
胶州剪纸的类型题材与价值研究
现代农业的胶州尝试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