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要保护、呵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而课外探究教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探究性,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同时能够有效地弥补课内教学的时间、空间局限性的不足,让学生的知识、思维得以更广泛地延伸。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小学科学课外探究的有效延伸进行探讨。
科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只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将课题延展到课外,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作为科学教师,在课内教学结束后,要更加注意将科学知识延伸,引导学生更深入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课外探索中有更全面的发展。
一、基于学生兴趣延伸探究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如果以“兴趣”作为学生的老师,将会收到不可思议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下意识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角度,延伸课题内容,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学情延伸探究内容,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以其实践性激发学生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指南针”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完指南针的相关知识内容后,发现学生对指南针的知识还有很大的兴趣。但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于是教师就利用学生对指南针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延伸探究内容。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对指南针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相信你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指南针,现在给你们布置一个小的实践作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指南针,下节课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看看哪位同学制作最完美。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都很兴奋地制作指南针,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选择了磁化钢针作为指南针的制作材料,并确定钢针的南极、北极。之后,学生开始安装磁针,在安装的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寻找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学生在课下探究中,表现得异常积极,很主动地进入到探索中,在探究中开动思维,成功地制做出一个真正的指南针。教师为学生延伸探究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实际上让学生自己完成下一节“制作一个指南针”课题,间接地加快了教学步伐,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中,学生的探究过程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很好地推动学生创新,促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此外,学生在操作中不仅巩固课堂内容,还很好地进行了延伸学习,在无形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内容。
二、基于学生合作延伸课外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相互合作,合作的意义重大,它有时能够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学生的合作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基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延伸课外探究,在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得到了探究结果,完成了探究任务。同时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进行更多的探索,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基于学生生活延伸探究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而且也被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善于开发、利用,以激活學生探究动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延伸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科学内容在课外探究活动中得以延伸,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天的垃圾”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和周边的环境进行了简单的学习后,并没有就此结束对这些知识的教学,而是选择让学生在课下更进一步研究。通过延伸探究,让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将课堂中所学的科学知识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同时,从生活实际中了解到更多。师:我们对生活中一天的垃圾状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在课下,继续寻找我们在课堂中没有说到的一些垃圾,并进行延伸探究,面对这些垃圾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学生在接收到教师的任务后,在课下自己的生活中变得更加细心,更加地留意自己生活中的垃圾问题,并且努力去寻找好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垃圾,保护我们的环境。在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择观察平时大家的处理方法;有的学生与父母进行沟通;还有的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己搜寻资料;还有的学生通过真正的实践操作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时会无形中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学生会在探究中了解到垃圾对我们造成的许多危害,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这一学科的精彩魅力,激起学生的探索的热情,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平台,让学生在探究中将科学知识延伸,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永联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