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厦门市图书馆华侨华人特色馆藏建设为例,在探讨地理优势、人员优势、文献优势、现实需要的前提下,认为坚守传统、吸收时代新元素可作为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长远策略。
关键词:华侨华人;特色馆藏;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2-0017-03
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通常以地方文献为方向。如何在众多专题中选择有特点的馆藏作为长期坚持的资源建设目标,是各公共图书馆共同面临的难点。而选定之后,馆藏必须经历时代变换的考验,积累到一定规模,才成为特色馆藏。坚持传统是建设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途径之一,坚持传统必须建立在分析公共图书馆的地理、人才、文献资源优势,考虑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同时,确立特色馆藏建设方向,还应吸收时代新元素,进行馆藏数字化建设,建立实体馆藏与数字馆藏比例适当的馆藏资源体系。
1 准确定位,坚持特色
公共图书馆要准确分析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审视图书馆传统定位,不能因为新媒体时代而追新追潮,不要轻易更改以前的馆藏特色定位,应坚守传统,结合新形式,长期运作,形成规模,建立特色馆藏资源。笔者分析了厦门市图书馆的地缘、人员、文献优势,认为其应该坚守传统定位,继续打造华侨华人资料中心。
1.1 口岸地缘优势
厦门是福建人下南洋的所经港口之一,也是华侨华人返乡的口岸。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查看了郑林宽的《福建华侨汇款》、陈达的《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等书籍,总结说:“民国时期,厦门曾是福建80%的华侨出入的门户,福建80%~90%的侨汇曾经过厦门,厦门侨汇曾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二。”作为华侨华人聚集地、华侨之乡,清朝晚期至民国年间,厦门与东南亚华侨华人关系极为紧密。随着社会的变迁,厦门一直与散居全球的华侨华人保持着一种特殊的联系。厦门市图书馆以华侨华人文献为收藏目标,是颇富远见之举。
1.2 研究人才优势
厦门地处东南一隅,所拥有的高校以“南方之强”厦门大学为代表,其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7个学院(含76个系)和14个研究院。其中南洋研究院开展有华侨华人研究,其前身是1956年创办的南洋研究所,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及资料[1]。
厦门的华侨博物院由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办,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成立時间最长、收藏华侨华人资料最丰富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以华侨华人历史为主题,集文物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已拥有一批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专业研究人员[2]。
1.3 文献资源优势
截至2015年12月,厦门市图书馆收藏华侨华人专题资料2,562种,计3,553册。在资料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厦门市图书馆对民国时期华侨华人资料搜集较为重视,现留存书刊约110种,其中有61种连《福建省收藏华侨华人问题中外图书联合目录》也未收入。厦门市图书馆馆藏华侨华人资料颇具特色,早期出版物收集较为齐全,馆藏民国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与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出版物较多,可系统综合整理[3],这说明厦门市图书馆在华侨华人研究方面拥有一定的文献资源优势。
1.4 现实意义
2013年9月至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是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趋势的战略,合称“一带一路”战略。战略涵盖了我国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福建包含其中。为了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厦门作为沿海城市,要想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必须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厦门市图书馆有责任、有远见地提出了打造“华侨华人资料中心”的目标,搜集相关资料,为执政者提供一定的资政参考。
2 虚实结合,建设资源
2.1 华侨华人文献搜集
2.1.1 整理馆藏资源。2007年厦门市图书馆搬迁至文化艺术中心馆,确立了华侨华人文献专题库,主要陈列放置新中国成立后的华侨华人资料,并实行开架管理。由于历史原因,厦门市图书馆虽然搜集了一定数量的民国时期华侨华人资料,但多混杂在民国时期的普通文献中,既然明确了特色馆藏方向,就应将其独立分出,建立专库。为此,厦门市图书馆邀请专家给予指导,于近几年做了归并工作,对种册数进行了统计。
2.1.2 依托社会力量,专题征集。建设特色馆藏,单纯依靠现有馆藏会出现资源不足的问题,必须广泛征集,注重积累。针对当下出版社出版的华侨华人丛书,厦门市图书馆应依据经费情况优先考虑,积极购进,这样可快速充实馆藏,形成规模。同时,厦门市图书馆还可以征集有质量的华侨华人资料。如:从事采访的厦门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依托离退休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者的社会力量,开展征集,继而建立征集网络,长期跟踪。有些专家把自己数十年收集的华侨华人名片借给工作人员复印,方便图书馆建立搜集采访网络,同时他们建议以搜集社团会刊为主攻方向。通常华侨华人社团在庆典时会出会刊,刊载有大事记、社团人员信息等,资料性较强。
2.1.3 建立工作室,鼓励捐赠。为鼓励社会捐赠,厦门市图书馆领导亲自接洽捐赠者,并对捐赠达到一定数量的贡献较大的捐赠者给予奖励。同时,厦门市图书馆先后举办了“厦门市图书馆馆藏社会捐赠文献宣传展”“黄萱赠书展”等活动,营造了捐赠风气,形成以捐书为荣的氛围。2012年6月14日,厦门市图书馆创设华侨华人问题工作室,打造了以华侨华人问题资深研究人员黄猷为领军人物、众多年轻专家为辅的智囊团[4],筑巢引凤,吸引众多专家进驻。华侨华人问题资深研究专家黄猷向厦门市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珍藏的1,213种计1,370册图书及226种报刊。
2.2 打造特色数据库
建立华侨华人资料数据库,虽前有今人、后有来者,但不啻是一种大胆而略有风险的举措。当前民国文献薄、黄、脆,亟须修复,一旦操作不当将成为毁书行动。在相对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华侨华人文献进行全面数字化,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功德之举。同时,为了与其他华侨华人资料中心数据库相区别,厦门市图书馆可在调研的基础上,侧重于东南亚与福建范围,形成特色数据库,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2.2.1 馆藏资源数字化。数字化是一柄双刃剑,虽能将特色文献转化获取成电子资源,但也会对原件造成损伤。考虑到民国文献的珍贵性,民国华侨华人文献的数字化最好找可靠的人,选用冷光源、对纸张损伤较小的扫描仪进行。厦门市图书馆正在将约4,000篇华侨华人剪报资料扫描进电脑,总容量约7个G;已将老厦门报刊登载的华侨华人资料编辑成《厦门华人华侨资料汇编》出版,并扫描入厦门报刊全文数据库。
2.2.2 购买数据库。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集中在侨乡福建、广东,其中以广东的暨南大学、福建的厦门大学海外关系学院为代表,现已有暨南大学的“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福建省侨办的“侨情资料数据库系统”[5]等华侨华人资料数据库。厦门市图书馆若想打造华侨华人资料中心,可酌情购买。此外,有些非专门华侨华人数据库也包含有大量华侨华人的资料,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东南海疆研究数据库有15,735条华侨华人的记录,厦门市图书馆若能商谈使用这些资料,也很有意义。
2.2.3 链接资料中心。福建、广东的华侨华人研究机构也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专职从事华侨华人文献信息工作的机构[6];泉州华侨大学于2013年启动华侨华人信息中心建设[7]。各中心有自己的主页和电子资源中心,厦门市图书馆可与其进行洽谈,取得可链接、使用的协议或授权。
3 建立平台,发挥效益
3.1 整理馆藏资源,建设资料中心
厦门市图书馆在前人收藏的基础上,加大了华侨华人资料搜集力度,整理出华侨华人资料主题专库、专架,进行半开架管理,满足读者需求。同时,厦门市图书馆还扫描了华侨华人剪报资料和书籍,着手打造全文检索数据库。
3.2 设立工作室,建立交流平臺
3.2.1 创立厦门市图书馆华侨华人问题工作室。创设工作室旨在聚集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学者,广泛收集海内外华侨华人文献资料,培养后备研究人才,并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对华侨华人文献资料进行有步骤、分专题的研究开发,逐步完善厦门市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专题资源库,为海内外华侨华人研究工作提供服务。厦门市图书馆华侨华人问题工作室专家有原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华侨华人问题资深研究人员黄猷,同时还有华侨博物院的专家和厦门大学华侨华人问题研究学者。厦门市图书馆华侨华人问题工作室开展漫谈讲座,各专家轮流出场主持,交流互动,形成提纲,撰写专著,并同时解答有关咨询。
3.2.2 开展“文史沙龙”活动。“洪卜仁工作室”创立于2004年12月,以开展读者深度咨询、举办相关展览、撰写专著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场所局限于室内[8]。鉴于主持者洪卜仁先生年事已高,其工作室形式慢慢向定期举办“文史沙龙”形式转化。“文史沙龙”以地方文史为探讨内容,与座谈、户外走读等形式结合,每期有个主题,不同主题由不同专家主持,形式多样,气氛活跃,探讨的问题有一定深度,广受读者欢迎。“文史沙龙”培养了新一批专家,也引领了读者的深度阅读。厦门市图书馆华侨华人问题工作室随着领军人物黄猷的过世,遭遇了发展瓶颈,可借鉴“文史沙龙”的形式,由厦门市图书馆策划内容,紧扣时下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众专家分别主持。随着岁月淘洗,其必将产生新一代领军人物,并会形成效应,从而打造一个华侨华人问题研究者广泛交流的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EB/OL].[2016-01-23].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UvT_VpHXETPWEoTtr2 Ets5dl0 Pa3CdJSfP_byysQoKXoO1j5V4 QlPo0FrB9gOwr hqI088JKBu YBxQpqPq725K.7
[2]华博简介.华侨博物院[EB/OL].[2016-01-23].http://www.hqbwy.org.cn/about.asp.
[3]陈红秋.馆藏民国华人华侨文献概述·内容篇[J].厦门图书馆声,2014(121):30-35.
[4][8]陈红秋,曾惠颖.图书馆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3(4):149-152.
[5]林晓英,秦大富.福建省侨情资料数据库系统建设情况[J].福建电脑,2010(7):62.
[6]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简况[EB/OL].[2016-01-23].http://hqhr.jnu.edu.cn/introduce.html.
[7]中国新闻网.华侨大学启动华侨华人信息中心建设[EB/OL].[2016-01-23].http://www.chinanews.com/zgqj/2013/04-23/4756510.shtml.
(编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