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树
古人说:“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养心,养生大道也。
如何养心,如何才能做到心平气和?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向人言无二三,艰难险阻也好,挫折坎坷也罢,甚至快乐欢喜很多时候都要一个人默默地品尝。自己的心只能自己解脱,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笑着离开的人生才算圆满。
修身养性,不过四个字,做起来却难如登天。出家人一生在做的也不过是这四个字。宁波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山之一,独享“东海佛国”之誉。普陀山上法雨寺前有一贴“无际大师心药方”:“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无际大师曾经说过,凡人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必须先服他的十味妙药方。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
大多数人是凡人,没期望成佛作祖,甚至很多人都不相信佛祖的存在。但存一颗宽有慈悲的佛心,让世界和平美好,让自己宁静祥和又有什么不好呢?佛教作为宗教有其自身的信仰崇拜和意识倾向。但佛教的教义、佛经对人们修身养心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这熙熙攘攘的红尘之中,找到一块恬静安详的净土让人们疲惫染尘的心灵休息洗涤一下,实在是一件有利身心的大好事。
佛家有八戒,八种恶业,绝不可行: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戒杀生。佛家有十善,是十种善业,日夜牢记不可忘怀: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其实八戒和十善有很多重叠互补的地方,戒杀生,不杀生。珍惜爱护自己和这世间一切的生命。人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的生存本就掠夺很多生命的存在,吃、穿、用,几乎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佛看世界众生平等,不能因为被牺牲的生命微小就认为他们的牺牲理所应当。这些微小的生命并不卑微,它们的奉献成全了我们的生存和健康,我们不应恣意地挥霍浪费。对他们要怀着感恩、愧疚的心情,我们收到了馈赠,更应该回报这个世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付出;戒偷盗,不偷盗。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归属,一心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贪婪,是执着,不偷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看不应看的事物,不听不应听的声音。不偷欲,不偷色,不偷心,不妄想染指一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贪欲,当行止贪之善;戒邪淫,不邪淫。淫是自污。人自性常清静,淫念、淫欲、淫行,毁了心中的坦然自在,毁了对人的悲悯良善,让人迷失本性,坠入阿鼻地狱;戒妄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自心清明,却想用谎言让别人失去清明,困于虚妄之中,毁了的是自己的诚信和善良。不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不以恶言向人,辱骂他人,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不掩过饰非,不浮夸,言之有物,言物必实,当行质直正言之善。妄语是因为自己的妄念,无妄想便无妄语,无是非;戒酤酒。酒能乱性,毁灭的是心态的平和,得到的不过是瞬间的刺激,带来的后果却可能是对自己和别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酒永远都只能是自我放縱的借口,却不可能作为人的救赎;戒坐卧高广大床,戒非时食。骄奢淫逸的生活会迷失了人的心性,在权利和财富漩涡中一味沉迷,迷失了自己,错过了应该珍惜的人和事。不嗔恚,不生忿怒之心,当行慈忍之善。不邪见,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当行正信正见之善。说白了就是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对别人、对自己都好,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生活的更美好的同时不会伤害别人正当的利益的事就是好事;对自己、对别人都有伤害,害人害己,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就是坏事,不要做,不能做。做了伤害的不止是别人,更会丢失自己善良的本性,即便暂时得到了眼前的利益,也是以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
佛家的八戒、十善,虽然是出家人的清规戒律,是出家人用来自持修行,清除心魔所用,但对普通人也同样适用。现代科学证明,情绪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乃至血液循环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让我们把佛家的清规戒律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法宝,放开心胸,放宽眼界,不再计较得失,不再贪恋名利,平和、安宁的心绪,开朗、恬静的心情,乐观无惧的心态,拥有了这些便拥有了身心健康,在生病的时候也能积极地应对,乃至最后问心无愧、安祥地走完自己的一生。与其一味地追求长寿,不如追求一个宁静祥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