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的传说

2017-03-15 17:07陈村
读者 2017年7期
关键词:干杯棋王阿城

阿城姓钟,生于1949年的上半年,于是自我介绍说是从近代过来的人。王朔如日中天时,用高八度的音调说:“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我以为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是极其仰慕其人。”王朔难得这么谦虚,为增加说服力,顺手将我也拖下水,“我脑子里有一个比喻,我和陈村是那种油全浮在水面上的,阿城是那种把油全撇开后只留下一汪清水的。”

阿城曾参与“星星画展”的发起工作,写过小说、随笔,做过电影编剧。有一次在机场邂逅,他递了颗糖给我吃,说要去某地刷墙——当上了电影的美工。他送过我一张照片,照片里他正坐在自己装配的汽车保险杠上抽烟。他不鄙薄体力劳动,动手能力了得,以用手艺挣饭吃为人生常态。他食相庄严,目不斜视,吃饱放下碗,抽烟,不再捡起筷子。阿城在尘世已成为一个传说,被称作“阿老”,众人也乐于传播他的消息。阿老博古通今,没有接不上的话题。有段时间他玩小古董,见面要他掏个宝贝出来让我们见识见识。他在腰间一摸索,摸出一块玉来,这玉是挂的,但为何没有打洞?阿老自问自答教大家点常识,这个我记住了:死人用的随葬品不必打洞。但玉的种类太多,这玉叫什么名儿我忘记了。阿老待人亲和,跟朋友聊天时聊到其他人一个个顶不住去睡了,夜越深,他越发目光炯炯。人家是熬夜,他说自己是熬白天。

跟阿城聊天,庄重点说是受益匪浅,带点现场感说是非常快乐。他边说边比画,妙语连珠,众人笑声不断。据我观察,座中若有悦目之女子,阿老的发挥愈加精彩,听者真能到达“生不用封万户侯”的境界。阿老说话真假难辨,我等以为他搓块玉說笑而已,谁知他有一天写出一本厚书来——《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文气甚为凶猛。读过《棋王》的人多年来苦等他的新作,据说他仍在勤奋写作,只是写好不急着拿出来。最近出了文集,增添虽不是很多,读者仍如获至宝。

1988年的一个夜晚,我一时兴起,写了篇《一下子十四个》,其中的一个是阿城。我说:“在文坛大规模寻根的前夕,何立伟和阿城小住上海作协的小楼。我去聊天,不料聊到天明。我们轮流说话,一起抽烟。那时,他俩刚得了奖,于是买来洋烟。这是一个愉快的夜晚。阿城宣讲他‘文化小说的主张,令我获益匪浅。他不笑时颇有仙风道骨,莞尔一笑倒还柔媚。那天晚上,我说要写大象。事后,阿城竟寄来说象的书,这样看,他又是儒家了。

“初识阿城是在杭州的一个会上。他穿着合体的中式棉袄,坐我旁边喝酒,喝黄酒。那晚他有点兴奋,频频与人干杯,一杯一杯地喝着,非常豪爽。我问他喝没喝过这东西,他说没有,说像汽水一样好喝。我告诉他黄酒性子慢,也会坑人。阿城还是和人干杯,和为他‘改错别字的《棋王》的责任编辑干杯。酒后,众人纷纷离座,阿城走得更加飘逸。走着走着,他双腿半蹲,两手搂着柱子转圈。我以为他又要出什么洋相。后来,他果然出了洋相,人事不省地被李陀和郑万隆抬将上楼,抛在床上。第二天见他,已换去中式棉袄,穿着借来的洋装,另有一种派头。他再不喝黄酒。”

那天之后,我再没见过阿老喝酒,他抽烟照旧。他不装扮贵族,适口就好。上次见他在抽最便宜的那种“大前门”,说很不好买。现在不知他还能买到不。

(秀 娟摘自《新民晚报》2017年1月29日)

猜你喜欢
干杯棋王阿城
跟往事干杯
干杯!
超级棋王
戏子多秋
剩饭
王琳娜先负赵冠芳
一厘米的秘密
一厘米的秘密
祝酒歌
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