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玲,王 鸿
(东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研究
张彩玲,王 鸿
(东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绿色发展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核心要义就是通过走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中注入绿色发展理念的“源头活水”,实现社会全面而健康的发展。“美丽中国”为中国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向,绿色发展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方法指引,两者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中不断推进,凸显出鲜明的特征,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与治理
囿于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的束缚,“美丽中国”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碍,只有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才能突破障碍。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绿色发展理念是“十三五”规划提出来的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美丽中国”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紧密联系,两者的提出均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也是对中国发展现状的总结与反思,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应抓住机遇走出一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进而真正实现“美丽中国”。通过对“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的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研究,将深化对“美丽中国”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关系的理解,通过对相关理论以及政策的把握,透视“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进展,并从其中抽离出绿色发展理念不同于一般发展理念的独有的特征,在“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对绿色发展理念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在绿色发展理念这一理论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结合中促进绿色发展理念这一理论的科学化、完善化,而且将会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1.绿色发展理念在“美丽中国”建设经济层面的推进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建成“美丽中国”,必须秉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的理念,这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的完美诠释。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应该协同推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保护环境,要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作为评判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准,当今一部分人还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是限制发展乃至放弃发展。新时期,党和政府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基于对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发展模式的反思,绿水青山不是不要金山银山,生态建设也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好、更有品质的发展。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绿水青山是比金山银山更宝贵、更基础的财富,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发生冲突时,应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优先选择。习近平多次指出,决不能因为一时一地经济的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决不能因为前人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后人本该享有的生态福祉,破坏了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我们不要;以牺牲群众健康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我们不要;损害国家利益的发展,我们不要。绿水青山没有了,群众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就没有了,历史的推动者没有了动力,金山银山也就没有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社会财富,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对环境的保护就是对生产力的保护,其中凸显了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强调,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要像对待我们的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将不破坏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生态环境无替代品,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应切实把生态环境工作做好,让空气常新、清水长流、青山常在,让群众享受到生态福祉。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发展方式问题,要切实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2.绿色发展理念在“美丽中国”建设政治层面的推进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建成“美丽中国”,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才足以有可靠的保障。党和政府在政治层面推进绿色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系统。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党和政府制定了生态文明决策制度、生态文明管理制度、生态文明评价制度和生态文明考核制度等各项制度,形成了事前决策、事中管理和事后评价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系统化。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能力日益提升。生态建设的推进,关键在于领导能力的提升,而健全的领导体制是提升领导能力的可靠保障。党中央多次重申治理环境、绿色发展的决心,多次强调在推进绿色发展理念中,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表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领导是关键。在中央发文中,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应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需坚持眀责为先,需坚持考责为重,需坚持追责为要,坚定治理环境的意识和决心[4]。习近平指出,应强化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奖惩,将领导干部的任用与生态治理成效结合起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必须要追究领导干部的责任,对在生态建设中盲目决策、不顾后果的人严加惩处。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执法监督日渐深入。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以及领导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监督,应在推进绿色发展理念中发挥检察监督职能,推进公益诉讼制度[5]。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引导检察机关探索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在保护环境中适时利用司法手段,强化预防途径,强化源头治理,开展预防调查,及时跟踪项目,在项目进展中为其提供生态保护法律相关服务,为行政部门相关制度建设、执法瑕疵提出检察建议,提高行政监管中执法的规范性,加大力度查办生态领域的职务犯罪,将常规的打击和专项治理结合起来,必要时可扩大打击范围。
3.绿色发展理念在“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层面的推进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建成“美丽中国”,必须发挥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文化层面得到推进,党和政府主要从以下方面做出了努力:
首先,培育绿色生态文化。绿色生态文化是与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等绿色理念发展相关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绿色生态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绿色生态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绿色发展道路的顺利推进,培育绿色生态文化,让绿色价值观念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有着实践指导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全社会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要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要引导人们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心灵深处,融汇到群众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惯中[6],让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环境保护转化为群众的内在诉求,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形成人人崇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用以指导绿色发展的顺利进行,促成“美丽中国”建设。
其次,树立绿色生活意识。绿色生活意识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树立绿色生活意识侧面体现群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对绿色发展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绿色发展,人人应为,其中的“应为”,就是倡导群众树立绿色生活的意识,践行绿色低碳与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习近平指出,当前必须加快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与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变。2016年《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指出,应从加快宣传绿色教育、规范消费行为、严格市场准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四方面推动消费的绿色转型。新时期以来,民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大力支持,绿色生活意识逐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最后,增强绿色GDP意识。绿色GDP,就是在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因生态环境损害、人口失控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后得出的国民财富之总和。早年开始习近平就提出要看GDP,但是不能“唯GDP”,意为生态建设与GDP的增长同为政绩,其中就蕴含了树立绿色GDP的意识;2013年,他在湖南考察时提出,不能简单地以GDP论英雄,不能简单地将生产总值增长视为发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明确提出要增强绿色GDP的意识。
4.绿色发展理念在“美丽中国”建设社会层面的推进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建成“美丽中国”,必须通过共建生态文明,从而共享绿色未来[7]。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只想共享不想共建,“绿色民生”只能是画中饼。
开展绿色行动,推进“绿色共建”。建设“美丽中国”重在实践,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政府、环保部门、各类企业、广大群众要形成合力,在社会建设中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各级政府需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点,制定好政策措施、出台利于环境保护的规章,促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形成。环保部门应继续探索效益好、能耗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道路,推动绿色发展,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要深化污染减排的工作,加大力度整治区域污染,以生态建设再造环境优势,培育和发展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各类企业也要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提供高质的产品以及服务,在企业发展中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的责任以及义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走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广大群众应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在享受生态权益的同时要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坚持低碳绿色生活,开展绿色行动,使“绿色化”真正地“化”在自身行动中,“化”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主要从三方面体现绿色惠民:一是通过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让广大群众生活富裕起来。绿色发展不是不发展,是要健康地发展,是要更有质量地发展,是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二是为群众提供更多绿色生态产品,包括无污染的水、安全绿色的食品和清新的空气等。“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增加生态公共服务供给,丰富生态产品,优化生态空间配置,加大力度保护各种风景保护区、森林公园等[8]。习近平指出,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突出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生态问题,前期加强预防,强化污染防治,后期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确保让群众吃上安全的食物、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三是走绿色扶贫之路,实施绿色扶贫,将贫困地区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推行绿色减贫,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向生态资本的转化,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从而推动绿色增收,实现贫困地区脱贫。
在对人类生态危机做出深刻反思下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必然选择,它汲取了世界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借鉴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优秀成果,旨在追求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它具有发展理念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独有的特征。
1.发展理念的全新性
深刻总结当前发展阶段为“新”。绿色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出来的科学的全新的理念,中国在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累积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逼近极限的环境承载力导致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习近平指出,仅仅依靠政府政策的刺激和大规模的直接干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依靠大量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不会持久,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随之而来出现各种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的路上,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一大“拦路虎”。
准确把握当下思想结晶为“新”。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准确把握全球生态共识的基础上凝结而成的科学的全新的理念,“环球同此凉热”,整个世界已经成为生态共同体,新时期以来,全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安全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各个国家携起手来共建地球家园,生态文明成为潮流和共识。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着人类的未来,各国应加强合作,共谋全球生态路,在此基点上,新时期党和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将绿色发展理念写进国家发展规划中,这样的高度定位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是首次,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深入总结时代发展规律为“新”。绿色发展理念是在深入分析时代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全新的理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人类发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规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绿色发展理念由此提出,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创新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将生态建设摆在突出地位,为中国生态建设的推进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新论述,绿色发展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理论注入新鲜活力,具有重大意义。
2.发展方式的生态性
发展模式体现生态性。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内在要求由粗放模式向创新绿色发展模式的转变,绿色发展是当今科技革命的方向,中国在这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将促进发展模式由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低耗能、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创新绿色发展模式转变,资源的利用向绿色、高效转型,绿色环保产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低碳循环发展快速推进,支撑绿色发展的科学技术将得到扩散并应用,从而加速推动绿色发展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实现成为可能。当前来看,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已在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初见成效,“美丽中国”建设正稳步前进。
发展动力内含生态性。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和谐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体现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方面,供给方面渗透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要素的优化配置中凸显其生态价值,从而全方位的提升中国的要素生产率,需求方面其内在要求消费的绿色化、投资的绿色化以及出口的绿色化,从而协同推进“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推动绿色创业和生态创业的发展,其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生活理念将植根民众心中,促进社会消费向着绿色、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绿色消费自觉地形成,从而推动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远。
3.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使民众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人人享有“获得感”。“获得感”是标尺,衡量着民众的生活,衡量着改革的成效,衡量着政府的努力。近年来,环境问题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PM2.5”、“霾”等生僻词汇越来越为广大群众熟知,党和政府走绿色发展之路,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环境保护与治理”成为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点词汇,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进成效卓著,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生态污染“零容忍”等,党和政府做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让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绿色的食品,都是为了让民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使民众在“美丽中国”建设中人人享有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生态福祉[9]。公共产品包括涉及国民利益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如生态环境、教育等,每个人都需要呼吸清新空气,需要饮用清洁的淡水,需要吃上安全绿色的食物,所以作为特殊的公共产品,美好的生态环境与其他公共产品相比更为重要,“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足以可见绿水青山的重要性,绿色发展理念着力于“护蓝”、“增绿”,为的是给民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的是给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生态产品,民众是绿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不管男女老少、贫穷富有、国别肤色,每个人都可以享用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产品以及服务,若生态恶化,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就受到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效益具有扩散性的特点,不仅可以惠及当地,还可以惠及周边乃至更广泛的区域。保护好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下游地区的生态将得到保障,保护好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将惠及西部地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将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从而惠及全人类。
4.发展目的的人本性
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体现其以人为本的特征。十八大以来的绿色发展不同于以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增长模式,它是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限制下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的发展模式。将生态建设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要素,强调将生态环境转化为生态资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注重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优先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注重发展过程的“绿色化”和“生态化”,减少能耗,注重绿色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促进全社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综上,可以看出,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生态领域的大力发展来推动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协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发展理念的人本性特征显而易见。
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深刻体现出其人本性。发展目的就是发展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在马克思看来,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民心”、“以民众为中心”和民众“获得感”,是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提到的词汇。“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摒弃了过去将人作为手段和工具的物本主义倾向,把人置于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出发进行考虑,鲜明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意识,以人为本不仅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与公正,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还强调劳动者的生存环境必须是良好的,绿色发展理念正与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不谋而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重视自然环境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有限的国家,单纯依靠“资源的透支”来发展经济是行不通的,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发展理念便成为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从发展的目的来看,绿色发展理念将引导中国走出一条适应社会发展的绿色之路,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其价值,为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贡献其价值。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是对我们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检视,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结合前人生态思想的基础上阐发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观点,重在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在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以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凝结而成的思想精华,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提到,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粗鲁以及野蛮的生产方式,最终造成生态的破坏、资源浪费,进而引起社会失衡[10]。因此,马克思前瞻性地提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彻底瓦解资本的逻辑,人与自然才能得到最终的和解。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精华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传承而来,绿色发展理念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意识到资本主义“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教训,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而提出一系列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上升到同等重要的高度,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执政理念提出来,将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足以可见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性、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以及进行绿色发展的紧迫性。“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在国家建设中得到全方位的推进,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其次,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生态建设思想。自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生态建设道路过程中,都会总结前人的实践探索经验,认真审视当时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从摒弃原始的GDP崇拜到走绿色发展之路,都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自我成熟发展的结果,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本土生态建设思想的契合。从“一化三改造”时期的植树造林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生态措施法制化[11],再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人生态建设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共同体”的高度,并指出高山、清水、林木、田地、湖水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是田,田的命脉是水,水的命脉是山,山的命脉是土,土的命脉是树[12]。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深刻体现出党和政府对推行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会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过程中发挥其巨大作用,将有利于朝着国家富强、民众富裕的道路迈进,建成“美丽中国”指日可待。
2.“美丽中国”建设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绿色经济的迫切需要。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将推动经济建设的生态转向。当前“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亟待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可取,绿色发展理念将有利于民众认清发展的核心观念,坚定走“又好又快”发展道路的决心。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突出矛盾,大幅提升绿色化,推动形成绿色化的经济生产方式便成为突破重重障碍的“杀手锏”。绿色化的经济生产方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强有力支撑,将对绿色发展的成效和“美丽中国”的成色起决定作用,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推动形成绿色化的经济生产方式,将有利于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结构的构建,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将在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引导各类企业走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将引导产生更多的生态经济增长点。绿水青山将带来金山银山,民众将会享有更多的生态红利,通过推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合理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拓展民众的增收途径,发展现代化的生态产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更多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让社会的财富充分涌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生态经济增长点。
健全生态机制的必要支撑。绿色发展理念在政治层面中的大力推进将会对健全生态机制起到支撑作用,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进中,民众的积极参与尤其重要,将会增强全民参与度。一方面,将会健全民众参与激励机制。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当前阶段,民众的参与由被动到主动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将绿色发展的福利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大众呈现出来,让民众深知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福利是真真切切的。在民众进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反过来又会通过民众的力量使绿色发展理念这个精神财富更科学、更富有。另一方面,将民众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机制引入,进而健全生态保护协调机制,通过合理的利益导向将更有利于政府进行相关决策,通过审核投入产出比,将会对生态审计制度的健全起到积极作用。除此之外,绿色发展理念在全社会领域的深入推进也将对生态领域内的监管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健全起到积极作用,通过政府、社会和民众三者的通力合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得到有机统一,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将从根本上解决危害民众的生态环境问题。
培育绿色文化的现实需求。一方面,激发民众的绿色生态意识。通过正视生态环境的严峻性,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将激发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然资源的再生产、气候的自我调节是人类无法直接干涉的自然运动过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破坏显然超越了这一自然规律,生态危机的后果已经显现,纵使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让自然资源本身达到一定的负荷,其自我修复需要极长的时间,而且并不是所有被破坏的生态都能得到修复,这将直接危及人类生存,通过由政府推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各级政府、各类企业、民众的合力推进,将使得绿色生态意识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另一方面,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化、科学化的生态保护理念。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合理保护、科学保护,不能盲目进行,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运用科学化的理念来指导生态环境建设的进行,绿色发展理念是在深入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合理吸收前人思想精华基础上得出来的科学的发展理念,通过政府的推行贯彻,民众的科学实践,将会为绿色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将在无形中促进绿色文化的发展繁荣。
建设绿色社会的必然要求。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全人类生机活力的体现,是广大群众稳定安宁的心理象征,是整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绿色发展内在蕴含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发展,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寄予人类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加强绿色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将绿色发展理念全方位融入城乡发展,有利于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绿色化,促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十三五”时期,城镇化要深入推进绿色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强化生态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的损害,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社会的建设更上一个台阶,党和政府在全社会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就是为了在社会建设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最终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习近平指出,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原来的期盼温饱到如今的期盼环保,从以前的求生存到当今的求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正在装点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绿色发展理念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奋斗目标,明确了中国发展的目标取向,丰富了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为现在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为未来留下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将使饱含“美丽中国”建设内容的“中国梦”飞的更高、更远。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20.
[2] 习近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N].新华日报,2016-03-11.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R].2013-11-12.
[4] 新华日报评论员.“关键少数”要起关键作用[N].新华日报,2016-06-08.
[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R].2014-10-23.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2015-10-29.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36.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新华日报,2016-03-18.
[9] 习近平.建设生态文明 增进民生福祉[N].人民日报,2014-10-28.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2.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5-80.
[1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责任编辑:兰桂杰)
2017-06-16
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大研究方向立项“习近平治国理政经济战略思想研究”(L15ZDA003)
张彩玲(1965-)女,山东青岛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E-mail:2388238069@qq.com
F127
A
1008-4096(2017)06-0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