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经济权益创新思想研究”笔谈

2017-03-14 15:26鲜开林杨金桥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亚投行权益共同体

鲜开林,赵 倩,栾 林,杨金桥

(东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经济权益创新思想研究”笔谈

鲜开林,赵 倩,栾 林,杨金桥

(东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习近平;治国理政 ;经济权益;“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供给侧结构改革

“亚投行”的经济权益新本质

鲜开林

正义与利益的人权文明大逻辑,既不是斯密的“社会即市场,人人皆商人”的利己主义,也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丛林法则”,更不是“美国优先”的“唯美独尊”,而是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倡导筹建世界众多经济体参与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彰显了互惠互利的经济权益新本质。“亚投行”的中国智慧,是其利益共同体典范。“亚投行”、“一带一路”和G20杭州峰会所展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道 ,对接联合国2030年发展议程,力推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世界人权的文明进步。

一、中国倡导“亚投行”丰富经济权益的新内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在世界各地都急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形下,中国所致力的这些项目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亚投行”的57个创始成员国,既有广泛代表性又具有多维度分布、独特的重要地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西方七国集团和G20国家超半数成员加入“亚投行”,而金砖成员国全部加入。到目前为止,“亚投行”的成员国总数达到了70个,成员分布五大洲,而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参与程度较高的组织之一,同时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创建一个多边互利的平台,通过吸纳各成员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各成员国之间的互利共赢。亚洲的大部分国家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落后水平,而基础设施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亚洲许多国家却面临着急需改善基础设施和投入不足的矛盾境地。“亚投行”和“一带一路”正是顺应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从而为实现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互通互联、互利共赢创造机会和条件。

中国所倡导世界众多经济体参与筹建的“亚投行”丰富各成员国经济权益的新内涵。经济权益的互惠互利是当代经济交往的新本质。“‘整合式谈判’不赞成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对方的损失之上,最终落得零和博弈的下场;提倡合作而非竞争;主张谈判者以非零和博弈为目标,公正平衡各方利益”[1]。“亚投行”的筹建是对人类利益共同体这一价值新理念的具体实践,各地区的经济体通过“亚投行”这一平台实现了互通互联、互利共赢,同时也将世界发展权的权益和义务具体落实到各创始成员国。据估测,从2015到2020年期间,亚洲地区平均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高达六七千亿美元,但目前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现存的金融机构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只有100亿到200亿美元,无法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使得现有的开发银行在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远远低于现实的资金缺口。在这种现实需求下,通过筹建“亚投行”,借助发达经济体的资金优势,科学合理规划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区域内的互联,促进区域内各经济体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发达经济体和欠发达地区的互惠互利,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而且也为实现亚洲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有利于形成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的有益互动。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建设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亚投行”不仅推动本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进程,为区域内的国家之间加强合作提供平台,同时也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既需要依靠发达经济体,同时也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努力。中国作为目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通过“亚投行”和“一带一路”让57个创始成员国搭上中国发展的“和谐号”快车,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有公平的机会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这必然实现各地区之间、不同发展程度的经济体之间更高层次的开放、交流和融合,从而为实现政治上互信、经济上融合、文化上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中国倡导“亚投行”对经济权益做出新贡献

习近平指出:“通过各成员国携手努力,‘亚投行’一定能成为专业、高效、廉洁的21世纪新型多边开发银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为促进亚洲和世界发展繁荣做出新贡献,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增添新力量”[2]。

一是谱写了由中国制定国际金融规则的新篇章,贡献了经济权益公平的新规则。联合国 《发展权利宣言》倡议的是规则公平的发展权,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核心,规则公平至关重要。国际金融规则须从程序公正通往机会正义,国际金融规则迫切需要中国的参与和制定。当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中国却未在现行的国际金融规则中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而现行的国际金融组织和规则主要是由美国主导的,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这就决定了美国在现行的国际金融规则尤其是全球金融规则中的绝对话语权。在由美国主导的框架体系下,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创立了亚洲开发银行,在美国的肉锅里分得一杯羹。而近些年来,欧盟的建立和欧元区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领域中的霸主地位。但是,由于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特别是欧债危机和欧洲难民危机对欧盟经济和社会的冲击,使得本已问题不断的欧盟和欧元区的发展变得更加步履蹒跚,同时思想文化的相近,使得欧盟更不可能真正抗衡美国。而在“和平崛起过程当中,人民币在国际货币结算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我们现在排顺序的话,大概可以排到第九位,但是当把它换算成百分比的时候,人民币在国际货币支付体系中只占1.43%。国际公认的标准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国际货币结算体系当中,如果不能超过5%的话,你是一个经济小国,而不是大国”[3]。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未来的中国绝对不能只满足于成为世界工厂,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甚至来制定符合中国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全球经济规则必然是大势所趋。“亚投行”的筹建正是这一趋势的现实写照,中国通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通过吸纳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参与,先创立一个区域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然后以此为起点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中的参与度和融入度,并最终寻求中国在国际金融规则中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话语权,从而为动摇甚至瓦解美国在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中的霸主地位,并创建符合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是创立了由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贡献了经济权益公平的新机制。“亚投行”的筹建和运作与西方发达经济体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组织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发展中国家在“亚投行”被赋予更大的话语权,从而能更好地维护本地区的经济权益。其次,参与的门槛更低。“亚投行”是一个开放而包容的金融机构,其目的是实现各成员国的互惠互利。而随着“亚投行”的运营,亚洲地区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必然会得到改善,伴随着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区域内经济体的互通互联将变为可能,这必然会改善区域内的投资环境和就业环境,从而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亚投行”在创建之初就奉行开放的区域主义,与多边开发银行相得益彰,以其特色和优势给现行多边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努力实现“亚投行”与多边机构的良性竞争和合作发展,并最终发挥“亚投行”在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中专业高效的融资平台作用,“亚投行”根据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成员国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创新业务模式和融资方式,为成员国获取更多高质量、低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造条件,发挥着推进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是开创了由中国引导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模式,贡献了经济权益公平的新力量。经济权益主体是指依法享有经济权益和承担义务的正当资格的参与者和享有者。权益的参与和享有是辩证统一的。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既需要发达经济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离不开发展中国家。因此,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个经济体既是经济权益的享有者,同时也是经济权益的义务承担者。“亚投行” 创立了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模式,贡献了世界经济权益公平的新主体和新力量。

“一带一路”的经济权益新思路

赵 倩

2013年下半年,习近平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工作全面展开。它欢迎沿线各国广泛参与、协同合作,打造包容互信的命运共同体。四年多来,中国高扬丝绸之路精神,“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带一路”掀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提出持续保障中国经济权益的新思路。

一、“一带一路”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新举措

改革开放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国发展迈向新巅峰。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是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深层动力。深化改革必然要求实行全面开放,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4]。“一带一路”正是习近平规划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以开放促改革的新举措。

“走出去”和“引进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两大基本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外国资本和技术大量涌入中国,激活中国经济发展活力,为中国的改革和企业转型提供契机,带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引进来”战略可谓功不可没。“一带一路”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正在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全面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举措。现阶段,坚持“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新政策成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趋势。“一带一路”联结欧亚大陆,覆盖亚非欧等广大腹地国家。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优势互补的同时,又能促进政治协商和文化交流的开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构建以“一带一路”为引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全面深化中国各领域改革、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迫切需要。所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今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也理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钥匙”[5]。

二、“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交流优良传统的新发展

中国历史上下绵延五千年,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互鉴的历史上书写了重要篇章。它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播到欧洲,成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四大发明;又把阿拉伯等文明的天文、历法、医药转介到中国,极大丰富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一贯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古代中国与东亚国家有着密切的交往,也屡次接触西方世界。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留下佳话无数。中国的对外交往,始终秉持“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开放原则。习近平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6]。 可以说,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是文明交流互鉴、互利合作的历史。

“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承载的开放包容、平等互利的精神薪火相传。习近平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希望在中国对外交流的优良传统基础上,为沿线各国提供一个极具包容性、各国能平等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平台。习近平多次提到,“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7-8]。中国对外开放,欢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谋求参与国家的协同发展与合作共赢。由此,“一带一路”被注入了中国魂,被誉为“中国版全球化的一个设想”[9]。“一带一路”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契机的创新成果。

三、“一带一路”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新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愈加紧密,区域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致力于打破贸易壁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加强制度建设、将区域合作法制化、体制化是欧盟等国际组织的发展方向。而中国倡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潮流的同时,又提供了与欧盟等国际组织不同的合作形式。它形式相对松散,以项目合作加深参与国的经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加深政治、文化了解,加强沟通。中国从未以大国势力或一定规章强制约束参与国的行为,“开放”成为“一带一路”吸引沿线各国参与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国“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以替代、打破现有区域合作机制为目的,不以经济优势胁迫沿线各国加入。它追求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10]。它以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等切实举措,为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参与国切身感受到区域合作的优势。这能最大程度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能有效保障参与国家平等互利、多边合作关系的建立。同时,经济合作能促进不同文明、传统各异的参与国加强政治了解、文化融合与民心相通。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能有效稳定区域和平,以经济合作代替政治对抗,同时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四、“一带一路”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主动引领世界经济的新尝试

近年来,西方欧美各国饱受金融危机困扰,世界经济增长普遍陷入低迷态势。英国脱欧、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TPP等一系列事件表明,西方“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中国却勇于接受挑战,承担大国责任。2014年,习近平系统阐述经济新常态理论,提出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11]。这充分展现了中国顺利渡过经济转型期的自信。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国面对挑战主动应对,引领世界经济发展走出困境的崭新尝试。对外开放的信心来自国力强盛,而开放又能推动中国经济走向新的高峰。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指出,要“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12]。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合作,将调动各方资源、相互协调、取长补短,为参与国发展开辟新径。可以说,树立全球视野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崭新尝试。

2017年3月,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成功召开。年会围绕“直面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未来”这一主题展开,“一带一路”是年会四大讨论板块之一。中国推进全球化的新尝试得到广泛赞誉,“一带一路”被视作全球化的一个成功案例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一枝独秀。

综上所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习近平在继承中国文化遗产、综合分析国内外局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提出的战略构想。它坚持以经济合作促进文化融合、政治了解的共赢思路,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提供发展的新契机,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新战略,为中国对外开放提出新方案,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保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权益新视野

栾 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准确把握了人类发展的前景和时代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提倡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近一年来,习近平在G20杭州峰会的开幕词《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题演讲《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中,以及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讲话中,都多次提及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针对当今世界发展放缓等一系列问题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其主张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认同,并对国际经济秩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国际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国际反响越来越好,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上,代表们讨论通过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议,这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首次正式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国际人权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纳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际人权领域,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霸占话语权,并把人权作为攻击他国的武器,甚至以此为借口,动用武力侵占他国利益。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正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坚信零和博弈,奉行双重标准,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他国之上,以“损人”的方式“利己”,在谋求本国利益的同时,损害了他国的利益,在自己享有发展权益的同时,剥夺了他国的发展权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以及被纳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大,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发展的引领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但最集中的表现在经济领域,各国之间权益平等的最主要体现就是经济的发展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格局的挑战,它提出了构建新型经济权益的中国方案,并努力通过改变经济领域的不平衡达到构建新型国际经济秩序的目的。

一、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

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格局根源于大国之间的实力博弈,大国的实力决定了国际经济秩序的状态及其平衡。从20世纪以来,国际经济秩序逐渐形成和发展,在局部动荡的同时保持了整体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中间既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个阵营之间的斗争和博弈,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斗争和博弈,甚至还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或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利益问题所引发的明争暗斗,这一系列的斗争和博弈最终达到了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集中地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目前,国际上各种重要组织的背后都能看到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影子。

国际领域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了优势的地位,在制定国家贸易和国际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权力,能够实现其经济发展权的超合理性保障,进而控制了许多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成为主要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之在制定国家贸易和国际规则方面的弱势,其经济发展权难以得到相应的保障,不可能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脚步,更难以在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而且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影响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战争与和平、发展与霸权、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人口膨胀、资源浪费、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难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导致国际经济秩序不平衡而最终形成的。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新型经济权益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结合时代的特征,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一种新型国际经济秩序, 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当今国际经济秩序充满着问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思考“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习近平在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为世界未来发展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与西方国家所秉承的零和博弈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赢为理念,在维护本国安全和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推动了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积极倡导合作共赢,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霸权。这从根本上摒弃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有利于开辟国与国之间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一种新型国际经济秩序,保护了各国的合理经济权益。当今世界正处于历史性变革之中,国际经济秩序和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面对这些难题,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改变国际经济秩序的中国方案,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中国将与友国们共同营造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光明前景,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13]。合理的经济秩序保障了政治秩序的合理,合理的政治秩序将进一步保障各国发展权的实现,并实现世界的良性发展。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时刻,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正承担起构建新型国际经济秩序、保障各国经济权益的重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迎来了两个战略机遇,从内外两方面保证了中国方案的可行性:第一个战略机遇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中国把市场体系与经济全球化潮流相结合,由此赢得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机遇,中国还在享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增强了自身实力。第二个战略机遇就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接轨。这是中国展现自己并改变国际经济不合理秩序的良机,站在这个历史转折的节点上,中国在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把其他国家和中国紧密联结起来,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这既保障了中国的经济权益,又保障了他国的经济权益,中国有能力有责任来实现这个方案,这对各国来说都是新的时代机遇。

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世界各国将建立新型国际经济秩序,各国的合理经济权益将得到保障,以此为基础,人类还会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得以最终实现。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经济权益新动力

杨金桥

2015—2016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两次重要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习近平强调,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很显然,为了达到这一战略目的,必须要采取多方保障的方法。除了在经济方面提出的一系列保障方案之外,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从党建、政治角度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战略举措保障经济权益。其中,从严治党、高压反腐是最大亮点[14],这无疑成为了目前国家和人民经济权益的供给侧改革新动力。

一、从严治党就在于维护人民的合法经济权益

在党的历史上,中央领导都曾经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党建的重要性。毛泽东曾指出:“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不艰苦奋斗,那么,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邓小平曾指出:“党应该是一个战斗的队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应该是统一的、有高度觉悟的、有纪律的队伍。”江泽民曾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胡锦涛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在新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从严治党战略,是站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上做出的英明而及时的决策[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各项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社会上尤其是党员群体中也不免滋生出一些消极腐化的思想,例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等,这些思想又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中最显著的就是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这一现象有两种特征非常值得注意:一种是感染的层次高,即腐败行为已经不止是少数基层领导干部的“专利”,省级、部级甚至国级的领导干部也开始被腐败侵蚀,且贪污受贿金额之巨令人乍舌;另一种是感染的广度大,即腐败“窝案”频发,一个地区的领导干部只要揪出一个腐败分子,可能就会接二连三地牵出众多相关人员。而所有这些触目惊心的腐败现象,归根到底都是少数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通过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方式,为少数人的寻租行为大开方便之门。由此可见,任何腐败行为,损害的都是人民的合法经济权益,损害的都是公民的人权,而这恰恰是与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完全相悖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以反腐为旗帜的从严治党举措,就是在直接维护人民的合法经济权益。

二、执政为民是尊重和保障经济权益的根本宗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所在。中国共产党至今已经有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在不同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所不同,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却始终如一,而这一根本宗旨,又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特殊利益[16]。因此,人民的需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需要;人民的诉求,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诉求;人民的利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这就是“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所在。因此,当人民的利益尤其是合法经济权益受到威胁和损害时,中国共产党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解决这一问题,为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合法经济权益坚决斗争。而一旦在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损害人民权益的现象时,中国共产党就更有责任肃清这一毒瘤,为党自身继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扫清障碍。因此,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与尊重和保障我国最广大人民的人权是完全一致的[17]。

三、反腐败是对人民经济权益的合法保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政府在其中适当调控,理论上这就能使得人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其权益也能从总体上得到最为充分的保障。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政府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也是人,至少在理论上,经济学中“理性人”的一切特征,在政府工作人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身上也同样存在,这意味着他们在工作中同样会以理性的态度追求自身的最大效用。这样,当腐败行为的收益大于其风险时,他们就更有可能铤而走险,走上腐败的道路。虽然腐败行为的存在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经济学和心理学原因,甚至暗示了只要有“人”的存在,腐败现象就不可能从根源上完全禁绝,但是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就在于维护人民的合法经济权益;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根本宗旨。因此,对待一切有碍于人民合法权益实现的问题,尤其是当这一问题存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内部时,党绝不会“护犊”,绝不姑息迁就,坚决依照党纪国法给予严肃惩处。这就意味着,只要个人和小团体的腐败对良性市场运行产生了扰乱,损害了大多数人民的合法经济权益,中国共产党就一定反对并坚决与之斗争,而无论腐败行为存在的“客观原因”究竟是什么。因此,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都不应该以“理性人”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尤其是腐败行为开脱。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在人格境界上必须超越“理性人”的自利性,以更加高尚的精神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工作岗位上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行动,不仅仅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保障,也是对我国公民人权的合法保障,更是对党自身先进性的有力彰显。

四、切实维护共产党员的合法经济权益

如上所述,从严治党,就是维护我国公民的人权。而共产党员也是我国公民的一部分,所以,在保障人权层面上,维护共产党员的合法经济权益同维护其他公民合法经济权益不应存在差别,即便从严治党,也要切实维护好共产党员主体的合法经济权益。事实上,共产党员同时享有受宪法保护的一切公民权益和党章规定的共产党员的权益。因此,在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大力反腐的今天,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合法经济权益,给予公民人权以最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就更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共产党员的合法经济权益,而不能以“严格要求”的名义,对共产党员的这些合法经济权益进行损害甚至剥夺,否则,从严治党就将从根本上背离其初衷。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切实维护共产党员的合法经济权益,也恰恰是对从严治党成效的极大促进。这是因为,维护共产党员的合法经济权益本身,对共产党员来说就是一种极强的激励。当能够更加充分地尊重和保障共产党员作为公民的合法经济权益时,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跟随党中央反腐倡廉、从严治党的步调,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作为公民以及共产党员的监督权和批评权。很显然,这样就能在心理层面上强化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自律性,并最终使从严治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汤姆·茨瓦特.将《发展权利宣言》作为拟定发展中国家有关人权全面愿景的第一步[J].人权,2017,(1):57-68.

[2] 李伟红.习近平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并致辞[N].人民日报,2016-01-17.

[3] 徐显明.走向大国的中国法治[N].法制日报,2012-03-07.

[4] 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N].人民日报,2015-09-16.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

[6]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

[7] 习近平.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N].人民日报,2016-01-20.

[8] 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N].人民日报,2016-09-04.

[9] 严瑜.全球化不能开倒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3-25.

[10]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

[11] 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日报,2014-05-11.

[12] 吴秋余.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 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N].人民日报,2016-08-18.

[13] 王毅.共同促进和保护人权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2-27.

[14] 鲜开林, 樊广帅.反腐的实质就是保障公民人权[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5-10.

[15] 刘宁宁, 汪海燕.论“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与实践[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7): 42-49.

[16] 欧健.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 社会主义研究,2015,(6):14-20.

[17] 王文华.论从人权保障角度反腐败[J]. 法学家,2007,(2): 70-77.

(责任编辑:尚培培)

2017-09-14

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6年重大研究项目子课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研究”(2016mzd001);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创新研究”(L16BKS00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现象学与经济学关系研究”(L15CZX002);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研究生思政课的实效性研究”(yjyb20172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基于心理学的‘四步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鲜开林(1955-),男,四川南充人,教授,主要从事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研究。E-mail:xkl1955@sina.com

赵 倩(1981-),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研究。E-mail:519zq@163.com

栾 林(1982-),男,辽宁鞍山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E-mail:drogen923@163.com

杨金桥(1982-),男,辽宁本溪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yjq820223@163.com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在于实现国家公共权力与公民基本人权的和谐互动,即限制公权、彰显人权。习近平的人权思想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经济权益创新思想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权益是其他权益的基础和前提。结合学习理解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聚焦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经济权益创新思想的新亮点,从财经院校人权研究的学科特点出发,组织学习研讨会,并从中挑选出4项研究成果,即“亚投行”的经济权益新本质、“一带一路”的经济权益新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权益新视野以及“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经济权益新动力,以期推动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经济权益创新思想的研究。

F124.7

A

1008-4096(2017)06-0003-08

猜你喜欢
亚投行权益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意外伤害与权益保护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漫话权益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
你的权益被什么保证?
多赢共赢的好事情——“亚投行”探析
关于亚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