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 潘辉华
初探官方博物馆文化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延伸与拓展
福建博物院 潘辉华
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与不同文化载体、受体的互动交流方式,需要进一步明晰官方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公益性定位,努力探索其与常见的文化载体(如图书馆)、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受体(如学校师生)、有普适性的文化服务受体(如社区居民),与同具文化社会服务属性的兄弟单位(民间博物馆)之间构建互补共赢模式。该文结合笔者工作经历与实际案例进行研究,揭示了官方博物馆分别与图书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社区和民间博物馆互动交流的必要性,以及一些有利于指导实践的工作规律,进而实现官方博物馆文化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延伸与拓展,找到有价值的工作突破口与落脚点。
官方博物馆 文化社会服务功能 互动交流 多元化
伴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不断深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愈加丰富多样。官方博物馆作为构建社会文化体系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最大程度地凸显出社会文化服务属性,以及最大限度地延伸与拓展其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已经成为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任务之一。
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都肩负着传播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与多元精神要素的使命,因此,捕捉并放大它们两者之间的交叉点,可以充分使它们的各自社会公益功能相得益彰,体现了“1+1>2”的实际功效。
1.1 资源有效整合,形成最大合力
博物馆与图书馆分别拥有着各自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性,还具备了独到的科学性与一定的艺术性,可谓“三位合一”。在博物馆陈列室中展示的文物其实就是一本本厚厚的、沉甸甸的、无字的典籍,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沧海桑田与兴衰荣辱。观众走进博物馆总是在不经意间,恍若隔世,穿越时空,仿佛正与身处另一个时空的人和事进行一场对话。但是,这样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托于聚集在博物馆许多相关学科学术专家与学者的潜心钻研与科学分类,加之讲解员的专业讲解与引领,使得大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之中,具有了一定的引导性、专业性和依赖性。
众所周知,图书馆主要典藏了不计其数的书册、文卷,这些浩如烟海的书本是几千年来全人类杰出思想与宝贵智慧的结晶。图书馆吸引着成千上万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们前往,去探索书海之中所蕴含的无穷奥秘和无垠乐趣。正因为如此,图书馆是一个使人感到平易近人的场所,它以亲民的姿态伴随在人们生活的左右。图书馆有着充沛的人流量,可以聚焦更多的关注。此外,人们在图书馆中的活动较之在博物馆的主观意识活动显得更加自主、机动与灵活。
博物馆展列品较强的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参观活动较强的专业性、引导性与依赖性,可以与图书馆充盈的、社会阶层覆盖广泛的人流构成形成强大的合力。博物馆可以考虑将一些展列活动开办于图书馆中,先让参观展列的人们先行在完全自主的意识状态下对展品有一个充分感性初识过程,再参照相关背景资料及对展品本身科学、客观的介绍,最后再结合讲解员的专业讲解,来进行理性认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请对这个展列活动研究较为透彻的专家学者,举办一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座,既能帮助大家更进一步深入地进行了解,通过一些互动,又可使大家的疑惑得到及时解答,提升了办展的实际效果。
1.2 具象抽象互补,发挥最佳功用
博物馆中陈列的许多展品,具有形象、生动、较为直观的特点,一件件展品让观众可以直接感知到某个历史年代的生活风貌、生产样式、经济发展等。而这一显著特点就大大弥补了人们在阅读书籍时需要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理解、想象、还原等二次加工的复杂思维步骤。而在这一系列繁复的思维步骤中,由于不同的读者作为解读本体的差异性,会使读者们对同一文字描述的人物、事物、事件产生不尽相同的个性解读,而其中的部分解读,甚至是大部分解读有可能与历史性、科学性、客观性相悖。正所谓“差之毫厘,缪之千里”。
为此,可以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专题(主题),充分发挥博物馆与图书馆所拥有资源的具象与抽象的特性进行合作,以“丝路帆远”这个专题为例,博物馆和图书馆都可以此为主题开展活动,双方活动负责人进行统一策划,将各自与活动相关的资源根据活动的实际需要进行调配。前者负责集合能体现主题的展品,后者负责集合能体现主题的文献、典籍。尽可能做到展品与书籍的有效匹配,书籍中文字介绍与展品陈列相照应。抽象的文字是形象的展品的完美注脚,而形象的展品是抽象的文字的高保真还原。人们不仅通过一件件具体的实物或复原模型这些“一斑”,得以窥见当时海上丝绸之路鼎盛之世的“全貌”,加深了其对相关文献、著作中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和卓越成就的认识。两者的优势互补,促成了“丝路帆远”这一专题活动效果达到最佳。
2.1 扩容教育素材,开辟第二课堂
博物馆本身所拥有的大量展品,就是教育系统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所需的十分丰厚而又宝贵的教育资源。近些年,我国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大力挖掘和拓展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应该与拟开展合作的校方充分沟通,让双方明确彼此的工作需要,以及双方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提供的工作条件和活动资源,做到有的放矢。馆方可向校方简要介绍本馆主要拥有的藏品资源,校方则可以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向馆方提出自己的工作(活动)设想,双方根据各自的实际能力来制定一份工作(活动)计划,并就具体的细节进行斟酌。开展工作(活动)之后,双方还应认真做好总结,特别是馆方应从一次次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归纳出成功的经验,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可行的工作(活动)模式,此时,这些馆藏品已经成为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教育资源,博物馆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和第二教育阵地,而博物馆的社会文化传播也随之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2.2 馆校积极互动,凸显学段特征
博物馆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合作,既是顺应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博物馆主动“走出去”的有利契机。
以福州市博物馆为例,该馆与福州市多所中小学结成共建单位。市博物馆不定期组织这些合作学校的师生们参加市博物馆举办的活动。这些活动多与该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相契合,如“爱我榕城,千年闽都” “牵手市博,欢聚周末” “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益匪浅,寓教于乐。福州市博物馆也主动将活动送入校园,如推出“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大师走进校园,开办公益课堂;组织学生免费参观市博物馆下属的文庙、于山辛亥革命纪念馆、邓拓故居、闽王庙、华林寺等举办的各类展览,组织学生开展追寻文物古迹等调查活动。
可见,馆方若能在开展活动时与合作校方多沟通,在设计活动时多从参加活动的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他们的年龄、知识结构、理解认知水平等,使活动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便之层次化、阶段化,凸显学段特征,就能达到更理想的馆校互动效果。
3.1 主动走进社区,丰富大众文化生活
当下,作为社会公益性质的文化单位,官方博物馆应改“等你来”的传统工作观念为“我来了”的新型服务理念,主动把自己的工作做在前头,积极把服务送到有需要的地方去。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区便是使社会这个机体正常运作的一个“组织”。如果能够通过社区这个中转站,博物馆所蕴含的“养分”——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就可以更多、更好地渗入到每一个“细胞”中。
博物馆可以主动联系所在地的一些社区,举办一些当地社区居民较为感兴趣的,或是与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相关的文化活动。让参与其中的社区居民感受到,其实看似“高大上”的博物馆其实有可能就在他们的家门口,就在他们身边,是“零距离”的。福建省博物院曾举办“走进民间艺术——元宵灯制作亲子活动”,主办方紧扣“元宵节”这个举国欢庆的传统佳节,借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将活动深入到社区中,走到普通百姓的家门口,利用竹条、宣纸、笔墨等一些简单的原材料,既能设计自己喜欢的式样图案,又能使节日平添许多乐趣,与此同时,还增进了家庭成员间和睦的情感、家庭与家庭间友善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在关于中国传统花灯,特别是福州民间传统花灯发展演变的图文展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样的活动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自然备受欢迎。
3.2 聆听群众心声,筹办“接地气”的展览
正如上文所言,博物馆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都是本着服务于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所以就更应该走进社区,走近普通大众,了解百姓的需求,聆听群众的心声。惟有如此,方能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调整和改进。
博物馆中的一些主题展览活动,大多有较深厚的文化背景,不少还有较专业的学术背景,如何能将这些展览活动办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阳春白雪却又不产生曲高和寡的若即若离之感,这就需要通过不厌其烦、一次一次地深入到社区之中,走到群众有身边,通过亲切无痕的活动,消除馆方与群众最后“十米”的距离,让群众说出自己的肺腑直言,变“俯视”为“平视”,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多以换位思考的角度,从而更好地握活动设计的方向,注意到每个看似不经意而忽略的细节,使活动更“接地气”,更具社会文化传播性。
4.1 取长补短,补充展藏资源短板
博物馆作为专业“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其收集能力和容纳能力必然是有限的,官方博物馆也不例外。从政府投入的资金额度、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关注的侧重点等方面出发,不可能对所有“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进行“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因此自然便会出现展藏的“资源短板”。那些被官方博物馆所忽略或不得已而放弃展藏的实物,就可以通过民间博物馆这个重要的“聚宝盆”吸纳,及时补上这块“短板”。
官方博物馆和民间博物馆在藏品储备、运行机制、活动开展等方面,应该是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官方博物馆的展览活动,都更具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化,民间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则更具小众性、分支性、灵活性。人们在官方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活动中未能看到的一些小众化展品,或许就能在某一个民间博物馆中一饱眼福;而人们通过观看某个民间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活动,会想前往官方博物馆探寻其“主干”之所在,进而有可能拓宽其认知的视野,提升了思维的高度,两者日常的密切交流和配合必定会相得益彰,共有进益。
4.2 积极扶助,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官方博物馆的运作是经历了较为漫长历史年代的洗礼,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系统。民间博物馆可以大胆借鉴官方博物馆的这些成功且富有成效的管理原理和实践经验。为了使借鉴的过程更科学,结果更有效,官方博物馆和一些民间博物馆可以在自愿、平等的原则下结成帮扶对子,两者可以进行定期交流。一方面,可以“请进来”。邀请民间博物馆相关人员到对口的官方博物馆中,学习如何组织日常的工作和开展相关的展览活动,如从酝酿、设计、筹备、实施到反思一场展览活动的全过程,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中,通过亲身实践,从中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另一方面,可以“走进去”。官方博物馆可以派出一些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走进民间博物馆,通过参与到具体的日常工作和展览活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肯定、学习和推广的经验,使指导和借鉴变得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长此以往,民间博物馆必定能在官方博物馆的积极支持与热情帮助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而这也为实现博物馆社会文化服务的全面和纵深发展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以公益性质为主要发展导向的官方博物馆,唯有在明确其公益定位的同时,不断地强化主动服务的工作意识,努力探索出一条能将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化整为零的新道路,构建出新型服务模式,实现功能细化、辐射面广、跟踪反馈等新成效。
[1] 刘小云. 论当代公共博物馆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的拓展[J]. 艺术百家, 2014(A1): 313-315.
[2] 宋娴,孙阳. 我国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历史进程[J]. 上海教育科研, 2014(4): 44-47.
[3] 郑惠伦. 博物馆融入与服务社区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4.
[4] 李慧净. 中国私人博物馆发展问题浅析[D]. 长春:吉林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