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与服务农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思考*——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2017-03-14 13:25:3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翁伯琦张海峰卢礼斌赵雅静
海峡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福建省科技农业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翁伯琦 汤 浩 张海峰 卢礼斌 赵雅静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与服务农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思考*——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翁伯琦 汤 浩 张海峰 卢礼斌 赵雅静

回顾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取得的进展与体会,阐述了近年来开展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的成效与启示,介绍了创立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战略联盟的思路与对策,并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生产发展实际,提出了强化科技创新与创业的若干具体建议。

创新驱动 科技创业 农业转型升级 发展思路 福建省

0 引言

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精神,在福建省科技厅的指导与支持下,聚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影响和制约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粮食安全、绿色发展、设施农业、污染治理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协同攻关,以求有效发挥农业科技院所的创新驱动职能,有序组织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集成推广,为建设富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主要成效与体会

“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取得明显进展和良好成效。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为例,主要集中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水平有效提升。(1)科研项目。全院新增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142项,经费6.25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94项,经费2.81亿元。(2)科研成果。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成果奖励8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双孢蘑菇As2796育种),省部级一等奖5项(航天育种技术创新杂交水稻优异种质及其应用、重要植物有害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试剂盒的研发与应用、重要土传病害青枯病、枯萎病、线虫病生防制剂的创制与应用、优质香型超级稻宜优673选育与应用、大豆疫霉菌分子检测技术规程),省科技二等奖26项。(3)知识产权。全院共获得了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新品种135个,其中粮食作物69个,经济作物52个,其它作物14个。获授权专利541件,植物新品种权10个,软件著作权34个。(4)智能装备。研发出畜禽、水产、种苗、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装备9套,进入生产应用。(5)学术论著。发表学术论文2666篇,其中SCI收录87篇;出版专著36部,撰写科技报告6452篇。(6)基础研究。与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联合研究成果“低甲烷高淀粉水稻SUSIBA2”,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主刊发表;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GL2介导的油菜素内酯反应调控籽粒大小和水稻产量》一文在《自然•植物》子刊上发表,确立了省农科院在这一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7)领军人才。谢华安院士荣获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称号,2位研究员荣获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称号,8位研究员荣获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称号,5位研究员荣获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4位研究员荣获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称号,1位年轻研究员荣获福建省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称号,1位研究员获得省科技重大贡献奖。

二是科研体系渐趋完善。(1)科研平台建设。新增27个国家、省级各类科技平台,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心)4个,国家级示范基地1个,国家区试试验站、原原种扩繁基地2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5个,部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部级科学观测实验站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省级平台2个。(2)工程化实验室。建成和在建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27个,包括了智慧农业、智能温室蔬菜栽培、畜禽疫苗、智能化动物养殖(鱼、鸡、鸭、猪、羊、兔)、食品发酵、特色兰花、芽胞杆菌等,大幅提高中试水平。(3)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海峡现代农业示范园,中以示范农场、福清现代设施农业样板工程示范基地,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构建起高水平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展示平台,被农业部授予农业科技集成与示范基地。

三是科技合作成果丰硕。(1)国际合作。除了日常对外交流之外,重点引进中国—以色列合作共建“中以示范农场”项目并建成运营,获以色列政府提供的价值6000万人民币的设备支持,是我国首个以引进、综合展示以色列成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国际合作项目。与美国农业部柑橘黄龙病合作研究,获得30万美元专项经费资助。(2)闽台合作。以科技项目交流与科技人员互访为载体,拓展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合作,从不同渠道引进人才与智力,同时服务台湾农民创业园与福建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及其生产。目前关于台湾农业的专题研究依然走在全国前列。(3)省外合作。与中国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和协作,共建热带农业协作网。(4)省内合作。加强与省内各设区市农科所的合作,建设了福建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中心海西农作物品种引种圃“三级引种体系”。筹备建设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南分院、闽北分院、闽东分院。

实施创新驱动求发展的实践,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是科技创新必须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要强化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二是科技为民必须注重百姓需求与市场导向,要强化品种与技术结合的广泛度;三是协同攻关必须突破机制壁垒与专业渗透,要强化技术与工艺结合的契合度。品种创制要注重关注“三性”(高产性、优质性、多抗性),技术创新要注重兼顾“三生”(服务生产、满足生活、保障生态)。四是科研立项必须避免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要强化品种—技术—工艺—产品的成熟度。“十二五”期间,我们在科研机制方面重点探讨并生产实践,创立了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其重要机制就是着力解决科研与生产脱离、技术不成熟和难以应用的问题。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的技术目标有5个方面:(1)熟化技术,提高生产能力;(2)深化科研,服务产业发展;(3)精化工艺,保障产品质量;(4)细化攻关,加快人才培育;(5)强化管理,促进自我发展。实践证明,在农业科研院所建设与完善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有助于建立行之有效的倒逼发展机制,有助于培育增强动力与激发活力的良好氛围,有序推进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机制改革与持续发展。

2 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优势与主要特色

2.1 水稻育种处国内领先水平

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抗瘟育种居国内领先水平,共选育出150多个水稻新品种(组合)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恢复系“闽恢3301”配组育成15个杂交稻品种、27次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在省内外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获2015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育成目前全国抗稻瘟病最强的福伊A,为稻瘟病重发区水稻生产提供重要保障。目前我院选育的水稻新品种(组合)已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累计在省内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150多亿公斤,创社会效益100多亿元。改变了福建过去水稻品种“南靠广东、北靠浙江”的被动局面,使全省水稻品种基本可实现每3~5年更换一次。

2.2 水稻转基因研究赶超前沿

抗虫水稻整体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已列入科技部组织的“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专项计划”,有100多份抗虫转基因水稻获农业部安委会各级别审批;抗稻飞虱水稻获得突破性进展;抗除草剂水稻获准进入环境释放;率先利用基因技术降低稻田甲烷排放提高水稻谷杆淀粉含量,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主刊发表;《GL2介导的油菜素内酯反应调控籽粒大小和水稻产量》一文在《自然•植物》子刊上发表,引起国内外广泛重视。

2.3 旱地作物育种研究成效大

在专用型甘薯、马铃薯、专用型大豆、抗黄曲霉花生、鲜食玉米等作物育种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共选育出15个优质、专用旱作物品种通过省级审(认)定。“福豆310”是福建省第一个通过国审的大豆品种;“福薯7-6”通过国家品种鉴定,成为国内第一个通过国家鉴定的叶菜用甘薯新品种。“抗黄1号”是省内第一个通过省级认定的抗黄曲霉花生新品种。

2.4 果树育种研究成效较突出

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果树种质龙眼枇杷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龙眼、枇杷基因资源最多的单位。育成国内第一个杂交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品种栽培覆盖面近70%;育成世界第一个杂交龙眼新品种“冬宝9号”,培育的龙眼新品种“立冬本”,是目前国内最晚熟的龙眼新品种,在福建种植该品种可最大限度发挥区位与品种优势。在全省新植枇杷、龙眼面积中,省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分别占90%以上和60%左右。

2.5 茶叶品种选育研究居前列

乌龙茶育种居国内先进水平,先后育成了7个国优新品和12个省优新品种,30多次获得了国际名茶金、银奖,“中茶杯”特等奖、一等奖和省名优茶奖等。茶树良种已累计推广100多万亩,居全国无性系茶叶良种推广之首。收集保存了国内外茶树种质资源2000份,是世界上收集乌龙茶种质资源品种最多的单位。

2.6 食用菌优良品种助农增收

双孢蘑菇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选育的良种占全国蘑菇良种的80%,已推广5亿多平方米,增产鲜菇100多万吨,菇农增收30多亿元,新增出口9亿多美元。在国内率先进行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栽培技术研究,使福建成为全国最大的灵芝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姬松茸商品化生产和出口基地。

2.7 蔬菜花卉研究具明显优势

拥有区域优势蔬菜品种资源1000多份,在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蔬菜育种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选育出6个省级认定蔬菜新品种。开展小苍兰、百合、鹤望兰、切花向日葵新品种选育、种球种子繁育及中国兰花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研究,向全国28个省市推广种球6000万粒以上,促进了福建花卉业的快速发展。

2.8 养殖业病害防控成效明显

在国内率先发现并分离番鸭细小病毒,研制成功快速诊断试剂和活疫苗,这是由我国首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是建国以来福建省包括人、兽药在内唯一获得的2项国家一类新药证书,该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首次分离鉴定鸭2型疮疹病毒,并建立了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成果居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在国内首先发现并分离到伪狂犬病病毒,研制成功伪狂犬病灭能苗和弱毒疫苗。

2.9 农作物生物防治技术领先

研制出捕食螨人工替代饲料配方,实现捕食螨工厂化生产,建成我国第一家年生产能力达110亿只捕食螨的繁育基地,平均控制害螨效果达89.6%~92.7%,防治费用比化学防治降低30%~50%,已在福建、广东、新疆等11个省区的棉花、柑桔、毛竹、茶叶等作物上推广应用。研制的“青枯病生物杀菌剂ANTI-8089”,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省烟草、西红柿、茄子等作物上应用达5.6万亩次,田间防效达75%~85%,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0 突破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

微生物发酵床大栏生态养猪,一个栏的面积达2000平方米,可养猪1600头,年出栏4500头,整个饲养过程2个人工操作,实现猪病的生物防治,达到无臭、无蝇、无药残、无污染生态养殖。不仅解决了养猪污染和猪粪循环利用的难题,而且每年可提供2000吨优质肥料,实现了全程零污染、全利用。经过检测,发酵床养的猪品质优良,与传统养猪比较,抗病性提高24%,肉质指标肌间脂肪提高38%,运动指标血红素提高36%,健康指标血糖降低70%,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11 生态农业研究取得新进展

育成一批全国审定牧草新品种,并建立了一套适合省情的丘陵山地生态果园模式与红壤综合保育技术,已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等省建立了多个生态保护、观光生态农业等多种模式的示范或生产性指导基地,推广100多万亩次,发展草食畜禽100多万头(只),年创社会经济效益10多亿元,并且减少水土流失60%~70%,土壤肥力得到很大提高,共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12项。研发出新型环保肥、降污肥和退化土壤修复技术,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3 近期科技攻关主要方向及其重点内容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将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关键技术创新,以期取得新的突破。

3.1 资源保存中心与集成应用

重点加强资源保存关键技术创新,构建动植物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设福建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中心以及持续推进种业产业化。挖掘在品质、产量、抗生物胁迫及非生物胁迫等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材料和新基因,着重研究水稻抗病虫害、抗倒、优质、耐热、耐储藏、氮磷高效利用等优异新材料和新基因;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创制符合水稻生产要求的新种质,争取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价值的基因和核心技术。加强马铃薯、甘薯、食用菌、园艺作物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质挖掘、提纯复壮与新品种选育。

3.2 粮食生产与地力提升工程

重点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强化成果示范推广,推进作物栽培全程机械化。以保障粮食安全、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推进水稻、果树、茶叶等作物技术创新,实现共性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建立培育综合产量、品质、抗逆性和广适应性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全力打造一批产量、品质、抗性和适应性综合在较高水平的新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推进作物栽培全程机械化。加快示范推广适合我省需要、减劳省力的水稻、马铃薯、花生、茶叶等作物种植与收获环节的育、种、收全程机械,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体面务农,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福建粮油等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引领。

3.3 循环农业与污染治理工程

重点加强养殖污染微生物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加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集成推广。加强原位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推广示范,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福州、漳州、三明、龙岩、宁德等地市,每年选择3~5个县逐步推进“一县一大栏”的示范。采用产业化运作,加强异位微生物发酵床的推广示范。结合资源利用和能源转化,加强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广漏缝地板等养猪场污染集中治理,与有机肥和沼气生产结合,示范远程控制大型沼气发电、管道施肥、有机肥生产等污染治理技术,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3.4 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工程

选择若干个水土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县,建立生态农业经济区试点,优化组合循环农业示范区、全程机械化生产区、美丽乡村休闲区、田园风光保护区等模式,用区域绿色发展与生态经济驱动的理念,推广示范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美丽乡村田园风建设、农业耕作全程机械化、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农药化肥减量化等关键技术。

3.5 精深加工与食品安全工程

重点加强农产品保鲜加工关键技术研发,构建福建省农业质量安全技术协作网,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全过程服务。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检测技术与农产品加工技术优势,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农产品加工学科建设,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与加工关键技术攻关,建立院联合虚拟实验室,开展科研攻关、检测技术研发及产业安全信息交流,实施院级实验室认证和规范管理,推进农科院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协作共享和集成。通过系统化管理技术能力资源,程序化控制检测业务流程,数据化统计服务工作业绩,信息化搭建风险交流平台,构建福建省农业质量安全技术协作网,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与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3.6 生物药物与绿色防控工程

重点加强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农业微生物开发利用,强化动物重大疫病监控系统建设。围绕畜禽新品种(系)选育与创新利用、动物饲料营养及牧草等新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新发或重要畜禽、水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和粪污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畜禽安全食品生产体系构建等领域,加强微生物发酵床技术集成与示范;新型设施养殖及畜禽舍内环境控制技术;养殖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研究;饲料营养调控与养殖环境安全技术研究。研究畜禽产品病原污染检测技术集成与应用、药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集成与应用、畜禽产品主要污染物风险评估技术、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技术等。强化科技攻关,为福建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7 设施农业与智能控制工程

重点加强现代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研发,继续强化和完善智能化畜禽养殖系统装备、大型智能温室蔬菜生产系统、无土栽培生物基质自动化生产线、新型智能化家庭农场运营模式,作物栽培全程机械化生产系统的研发,阐明大棚与大田作物生物学变化规律,研发高效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小型机械,水肥一体,立体栽培,加工技术等,提高智能化管理与自动化生产的效率,提升设施农业的技术装备与研发水平。

3.8 生物技术与分子设计育种

在省科技厅长期支持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在生物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体现在基础研究方面,而且在应用方面也取得令人可喜的业绩。主要开展应用基因编辑或者转基因技术,选育粮食作物(水稻抗虫、抗病、抗除草剂、耐存储、耐贫瘠等)、花卉作物(花色与香味等)等新品种;系统开展农业微生物(生物农药、生物疫苗等)、作物新疫苗的研发。

4 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与科技兴农思路

4.1 以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作用

2009年以来,省农科院以多种形式持续开展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工作。持续实施了科技下乡“双百”行动、助农增收“十大举措”,注重发挥科技优势,采取链接式递进扶贫方式,取得良好成效。近年来,我们按省委、省政府安排,结合各扶贫县和帮扶点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屏南、政和、云霄等重点挂钩县的帮扶工作,扎实推进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科技帮扶工作。主要做法与经验包括:一是选派人员进乡村、入企业。每年选派300多名科技人员联系百家企业、农民合作组织,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前移科研阵地,拓展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的内涵,科技服务覆盖了80%县市区和80%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强化培训,注重实际效果。实施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及时解决农时农事农活过程遇到的技术问题,配套建设全省“三农”科技服务呼叫中心和兽医“110”,累计惠及全省450多万农民。三是示范引领,建设综合基地。建设海峡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国•以色列示范农场和现代设施农业样板工程;与全省设施装备等研发机构和企业建立现代设施农业装备产业联盟,推进设备研发与企业相结合。四是熟化技术,实施集成推广。建立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进行生产性工程化技术熟化与示范,以展示先进技术与过程管理经验,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在开发生产中的应用。五是制定计划,实施有序推进。制定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实施全省设施农业技术服务行动计划》,开展设施农业产业规划、装备设计、生产指导、流通策划与信息服务,开展跟踪服务,完善技术体系,探索长效机制,服务我省设施农业发展。六是及时总结,开展专项表彰。近两年,省农科院派出科技人员下乡达1.4万多人次,每年服务企业、农民合作社260多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0多个,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300项(次),累计培训乡镇农技人员与职业化农民共3.73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13.7亿元。中央和福建媒体每年报道省农科院的工作1000多篇(次),其中28篇(条)是头版头条、专版专题报道,还有12篇收入了专报中央和福建领导参阅的新华社内参、八闽快讯等,充分反映省农科院积极作为的成效。每年召开总结会议,介绍经验,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以利再接再厉。

4.2 以多项措施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与创业

一是以院县结合构建示范基地为核心,创立生态农业经济区集成开发复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品种展示区、循环农业示范区、全程机械生产区、产地包装加工区、休闲农业观光区、电商线下物流区。实施“六个结合”,即结合扶贫工作,结合科企合作,结合电商经营,结合科技创新,结合生产需求,结合科技创业。二是以科企结合构建研发体系为重点,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双百行动计划实施。拓展与延伸每年100名科技人员下乡,100名科技人员联系农业企业的“双百”行动计划。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项目链条化组织,着力推动与重点农业县(市)、龙头企业以及与扶贫开发“三个链接”的系统工程建设,强化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快推进与龙头企业联合建立企业工程化实验室、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企业科研工作站、产业技术示范基地等,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三是以科技培训强化农民素质为载体,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推广。继续拓展与产业扶贫重点县乡、与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与农业 “一区两园”基地 “三个结合”的科技兴农体系建设。强化实施远程技术培训、专题开发培训、现场教学培训、农场经营培训、科技创业培训,提高培训质量与教学水平。与设区市农科(院)所合作,联合建设一批具有现代农业区域特色的多功能培训基地与多样性科技开发基地。四是以机制创新与调动积极性为依托,给予科技特派员更多创新创业政策支持。结合科技推广与科技创业实际,不仅给予进乡村入企业的科技人员更多的项目支持,而且鼓励科技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参与创业。加强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制定工作目标考核机制与业绩评价办法,及时总结科技特派员工作与管理服务的经验,以成功经验引领,以有效机制推动,完善并壮大科技特派员创新与创业的示范基地,力求为研发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与创业氛围,构建有利于科技特派员交流信息与便捷服务的平台。

5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及其建议

强化福建省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与在岗培养,同时加强基础条件与科研平台建设。就近期工作重点而言,主要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5.1 推进国家科研平台建设

通过几年的努力创新实践,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福建省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取得了省部委的一致认可,建议省科技厅向科技部推荐申报由谢华安院士牵头的“闽台农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于我国畜牧兽医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8个,但至今国内尚无与鸭病研究相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议省科技厅向国家科技部推荐申报“国家鸭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建议科技厅设置“高致病性禽流感”专项项目,开展福建省水禽分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等相关研究。

5.2 设立省级重大仪器专项

针对当前省农科院高新仪器设备先进性不强,尖端精密分析仪比较缺乏,检测仪器相对老化与单一状况,同时又缺乏购置和维修专项资金的实际,仅仅依靠单个项目来申请购置大型仪器是难以实现更新换代的。我们建议科技厅每年设立2~3个省级科研单位重大仪器专项,为重点实验室与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置设施装备,着力增强农业科研实力。

5.3 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

省农科院科技兴农“双百行动”已实施6年,取得良好成效,并构建了乡村科技示范推广与联合创业网络及其厚实的基础。我们建议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兴农“双百”行动计划纳入全省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精神,省农科院将按照省科技厅的要求,优化科技特派员选派与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优化下乡入企的机制与科技创业基地建设,优化科技后续性创新与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将科技下乡“双百行动”、科技扶贫链接行动、科技兴农创业行动纳入全院科技特派员专项管理,设立相应配套的项目与资金支持,同时给予科技特派员个人科技创业的政策支持。

5.4 支持工程化实验室建设

近三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进行“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进一步密切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密切了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的结合。我们建议每年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业绩评估,对经过考核并获得优良成绩的生产性工程化实验室,由科技厅核定并加挂“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牌匾,纳入科技厅科技创新平台系统统一管理。

5.5 授权组建农科创新联盟

授权并支持农科院牵头组建“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将在健全现有微生物发酵床技术、生物防治技术、食药用菌技术等6个专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议省科技厅支持农科院与各设区市农科所联合组建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同时分别扩大组建福建省蔬菜、花卉、果树、茶叶、畜禽等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形成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创业体系,充分发挥专业所与区域所以及龙头企业优势,集成服务农业转型升级与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5.6 设立农业科技联合基金

由于福建省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规模经营效果不明显,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支撑,以进一步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潜力。为了落实《福建省科技创新联合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建议由省科技厅、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出资,联合设立“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联合基金”项目,关注并围绕几个方面的需求,开展重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深入攻关,主要包括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与集成应用、主要粮食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高效农业栽培与集成技术研究、微生物发酵床与健康养殖技术、人工腐殖质循环利用技术应用、水土流失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山区精准扶贫技术集成与创新、农业质量与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外来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控、现代设施种苗产业装备与研发、种苗快速繁育技术与集成创新、基因编辑技术与分子设计育种。

就具体发展对策而言,要注重强化四个方面具体工作,力求增强科研实力,赶超先进水平。一是给予“国家野外观测站建设”配套经费支持。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农业部福安茶树资源等3个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福州作物有害生物基础研究”等8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由于工作量大,经费少,且必须有地方配套资金,请求省科技厅帮助省农科院共同呼吁提请省政府对“国家野外观测站”建设给予配套建设经费支持。二是支持建设“省级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与科研平台”。生物资源丰富与否,对农业育种科研工作影响巨大,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难以做好农作物的育种与新品种创制工作。为保障福建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长期稳定发展,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搜集、整理和保护,建议由科技厅报请省政府,批准建设“福建省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与科研协作平台”,并每年给予稳定经费支持,同时省农科院与九个地市农科院所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协作网,并着力建设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三是在福建省农科院设立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基金。现代农业科研水平竞争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决定高端人才优势的竞争力,由于科技人员普遍收入水平偏低,难以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势必将影响省级农科院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建议每年省政府给于农科院1000万元高端人才引进基金,连续支持5年,专门用于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5年之后与科技创新奖励制度接轨,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四是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及其科技创业。放开科技人员(包括研究所领导领导在内)积极领办或者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政策约束,进一步发挥科研中坚力量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力军作用,允许科研单位所有科技人员(包括所领导在内)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鼓励科技人员可投资入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允许科技人员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在农业企业兼职兼薪。同时鼓励科技特派员自主创业,在3年内保持其所有工资待遇之后,若因公益服务或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需要,还可以允许再延长3年。争取减免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业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所有收入的个人所得税。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12BAD14B15,2012BAD14B03)和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0NZ0002)。

猜你喜欢
福建省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30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