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与主题聚类

2017-03-14 19:52安旺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时空分布

安旺国

摘 要 为进一步探析和评述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进展,以中国知网(CNKI)1986—2016年收录的356篇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文献为样本,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及可视化技术,分别从文献数量与年度分布、期刊来源与知识基础、核心作者与机构分布、关键词共现与主题聚类等方面进行科学计量分析,揭示近30年来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加强科研合作,拓展研究视域、改进研究方法,加强研究的政策性与时效性等建议。

关键词 民族职业教育;时空分布;共现分析;主题聚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4-0029-07

一 引言

民族职业教育既是民族教育的研究范畴,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民族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民族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职业教育发展,2000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民委发[2000]199号)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要而有效手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的指示中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近年来,国家社科、国家民委、教育部等课题指南将民族职业教育纳入重要选题,我国民族职业教育事业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回顾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准确把握当前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及前沿趋势,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对进一步推进民族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已有研究者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方法对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于春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987—2010年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定性分析,指出该领域“缺乏真正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具有学术深度和理论建树的文献”[2];陈建录、曹学玲通过文献内容分析,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作用、制约瓶颈及办学策略进行了梳理,指出“职业教育研究内容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对象存在区域性差异,研究视角过于狭窄,研究方法主要为理论思辨,实证研究相对缺乏。”[3]总体来看,国内对民族职业教育的研究普遍停留在一般意义的学理性分析上,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定性研究为主,而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等实证方法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成果较少。为科学全面、定量直观地反映历年来国内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本文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从文献数量与年度分布、期刊来源与知识基础、核心作者与机构分布、关键词共现与主题聚类等方面,对1986—2016年该领域相关学术文献进行全景式描述和探析,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为数据源,根据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学科特征,学科领域选择“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为保证研究样本的直接相关性,检索条件为篇名或关键词=“民族”并含“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精确);因期刊文献数量较少,来源类别选择“全部期刊”(相对而言,期刊文献更能准确反映出学科研究前沿动态);检索年份不限,检索时间为2016年8月18日。共检索到1986—2016年刊发的文献406篇,剔除征稿启事、工作简报、活动纪实等冗余信息,获得有效文献356篇。此外,对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合并处理,力图使研究数据规范、准确。

(二)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采用BICOMB词频分析软件、CiteSpaceⅢ引文分析软件、SPSS多元统计软件等多种工具,对研究样本进行计量统计、共现分析及聚类分析。其中,BICOMB是由中国医科大学崔雷和沈阳宏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协作研发的一款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能够对文献信息进行提取、统计及生成矩阵;CiteSpace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开发的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该软件能够揭示一个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演变的热点、前沿及趋势。通过上述知识图谱工具,对1986—2016年我国少数民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热点问题和主题聚类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时空分布

1.文献数量与年度分布

为了解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积累情况,统计了1986—2016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共计356篇,年度变化趋势图1可见,近年来我国民族职业教育逐渐受到学界关注,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年度分布总体呈间歇性增长趋势。其中1986年发表论文最少,为1篇,占论文总量的0.03%;2012年达到峰值,共40篇,占论文总量的11.24%;1986—2016年共发表论文356篇,年均11.48篇,表明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与同期普通职业教育研究的发文量相比(发文53609篇,年均1786.97篇),国内该领域发文量严重偏少,仅占职业教育发文总量的0.067%,表明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急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2.来源期刊分布与知识基础演进

(1)来源期刊分布

对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文献进行期刊分析,可以准确反映出这一主题文献的分布情况。为探析期刊发文情况,利用BICOMB软件对所检索的356篇期刊文献进行频次统计,发现文献来源涉及177种,载文最多者为《民族教育研究》(25篇),其次为《中国民族教育》《职业技术教育》(19篇),根据普赖斯定律 ,确定高频期刊14种(频次≥4),见图2。这些高频期刊成为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领域重要的知识传播途径和载体。从期刊所属类别来看,职业教育类期刊7种,占50%;民族学类期刊5种,占35.7%;教育综合类期刊2种,占14.3%,表明职业教育类期刊、民族学类期刊对此领域的关注度最高。从期刊所在地域来看,这些高频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5种,占35.7%),其他行政地區也均有分布,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域所在地区没有高频期刊出现,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期刊对此领域关注度不高。从期刊影响因子来看(依据:CNKI期刊评价),上述高频期刊平均复合影响因子为0.321,平均综合影响因子为0.218,其刊发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为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2)知识基础演进

文章被引用的次数代表了该文的影响力,被引频次是衡量其学术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4]。在中国知网(CNKI)中对样本文献按被引频次进行排序,得到领域内H指数为12,H核文献见表1。说明样本文献中至少有12篇论文已经被引用了12次,反映其在该领域研究中的二次影响力,同时H指数也表征了该领域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相对学术地位。统计发现,最具影响力的文献为边仕英所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刘海君所作“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被引频次均为26次;其次为张诗亚所作“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 促进民族共生教育体系建立”,被引25次。这些高被引文献针对民族职业教育的内涵、外延、发展或问题,相应地进行了学理性、解释性、描述性及对策性探讨,代表了国内较高学术水平和质量,构成了相关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理论背景,具有奠基性作用和重要参考价值。

3.著者分析与机构分布

(1)研究作者与合作网络

学术研究队伍是一个学科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核心作者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考察作者发文情况,利用BICOMB软件对356篇样本文献进行频次统计,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为贵州民族师范学院的李华玲(7篇)。根据普赖斯计算公式 ,确定核心作者共44位(M≥2)。上述44位核心作者发文量共计105篇,占总文献数量的29.5%,表明民族职业教育研究已形成核心作者群。因篇幅所限,表2仅列出频次≥3的10位作者及单位。

为了解研究队伍合作情况,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了高产作者(频次≥2)的合作网络。合著网络密度为0.0045,表明作者之间合作程度较低。从合作规模来看,人数主要为2人,共形成5个学术团体;从合作团队来看,云南师范大学的王凌、曹能秀团队对边疆民族特色职业教育體系的创建思路和模式进行了探索,云南大学的吕婷、刘薇琳团队对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变迁中职业教育的使命和特色展开了研究,云南农业大学的孙海清、肖嘉团队对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民族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云南民族大学的朱永梅、陈金龙团队对民族中职教育的公益性及其实现形式进行了反思,重庆工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的周宏、周谊团队对发展西部山区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提出了对策。整体来看,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研究团体分散;多数研究者各自为阵,相互之间缺乏深度合作,尚未形成极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术研究共同体。个体分散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

(2)机构分布与主要特征

为揭示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机构及特征,使用BICOMB软件统计出356篇样本文献的产出机构316个,平均每个机构1.1篇。使用Excel以机构主名称将各院系或研究所合并处理,统计出发文量≥5篇的前15个研究机构,见图3。从地域属性来看,这些核心机构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广东、广西)、华中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华北地区(北京)、西南地区(云南、重庆、贵州),而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除广西外,宁夏、内蒙、西藏、新疆均未分布;从机构属性来看,主要分布在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民族高校,以及吉首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地方综合类、师范类普通院校,可见民族高校、地方师范院校是当前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主阵地,在推动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指出,排名前15位的核心研究机构中,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所属机构为零,说明其学术研究能力较为薄弱,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和反思。综上所述,近30年来我国从事民族职业教育工作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等民族高校、师范院校,而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的职业院校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学术研究能力不强,由此可能导致“民族职业教育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5]的现象发生。

(二)主题共现分析

1.关键词共现与研究热点

词频是指词的频率,即词在一定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关键词是学术文献主要内容的浓缩和提炼,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可以确定某一领域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发展动态[6]。为考察我国近30年来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使用Cite SpaceⅢ软件对356篇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s(关键词),时间跨度为1986—2016年,时间切片为5年,提取每个时间切片排名前50位的数据,以最小生成树裁剪方式生成静态网络图谱(阈值为9),如图4所示,对近30年来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热点进行整体展现。图中Q=0.7256(﹥0.3),说明网络社团结构显著;Silhouette=0.6067(﹥0.5),说明聚类结果合理。网络节点N=250,连线数量E=300,网络整体密度为0.0096,说明关键词网络密度较低,结构相对松散,表明该领域处于发展时期,还没有形成集中的研究主题。

图4中节点代表关键词,连线描述关键词共现情况,关键词字体大小表明该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字体越大则频率越高;圆圈大小代表关键词中介中心性的强弱程度,圆圈越大则中心性越强,表明关键词在该领域的共现网络中影响力越大。词频分析结果显示,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职业教育(210),根据普赖斯定律,确定频次≥9的16个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这些高频关键词代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动态。

从研究热点来看,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广泛,除主题词“职业教育”外,民族地区、职业技术学校、少数民族、中等职业教育等关键词频次较高,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和重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经济发展等关键词中介中心性较高,其在整个网络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和影响力。综合考虑这些频次和中心性都较高的关键词,可以看出,1986—2016年30年间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内涵、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等理论与实践层面。但需指出,近年来国家对西部职业教育做出了具体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增强实践与就业创业能力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在民族地区,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甚微,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国家政策规划和区域社会发展。

从研究时序来看,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分布不均衡。1986—1989年包含职业教育、民族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经济发展、职业技术培训、专业设置、联合办学、民族教育、职教中心9个热点关键词,占高频关键词总数的56.25%;1996年包含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2个热点关键词,占6.25%;2000—2006年包含少数民族、民族职业教育、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5个热点关键词,占31.25%。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时序演进,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形式和国家相关政策、措施密切相关。但也发现,近十年来并未产生新的高频关键词,这说明近年来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仍处于边缘状态,尚未在学术界形成焦点话题,也没有出现该研究的热点时期,研究缺乏时代性与政策性。

2.主题聚类及结果分析

聚类分析是以关键词两两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共词)为分析对象,利用聚类统计学方法,把关联密切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类团的一种科学有效方法[8]。为进一步分析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的研究主题,利用BICOMB软件对样本文献提取高频关键词(频次≥10),生成18×18的词篇矩阵,导入SPS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聚类方法选择Ochiai,形成聚类知识图谱。

职业教育的内涵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内涵上,研究者主要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地位、价值、作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学理分析;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研究者主要从职业技能培训、专业设置及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析。研究者指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9],民族职业教育有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10];从实际情况出发,走符合民族区域特点的职业教育品牌化发展道路,是民族职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1],民族职业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担负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双重使命,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民族地区人的可持续发展[12];民族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农村实用人才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主体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承担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13];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建设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课程[14],积极探索校企合作[15]、职业教育集团化[16]等办学模式;当前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存在老化和同质现象,与本地区产业结构不相匹配[17],要立足民族文化土壤,使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共生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经营机制,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18]。

聚类2:农村职业教育。该类团主要围绕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展开讨论。衡振华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定位等问题的研究,提出“改变办学格局、产学研结合、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实训基地”等发展对策[19];李华玲认为在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时,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县、乡、村三级行政建制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空间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及管理结构[20];经济相对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应充分考虑人口分布、密度和教育基础,构建“全覆盖空间结构、特色型专业结构及多层次、多类型层级结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结构[21]。

聚类3:发展与描述。该类团主要关注少数民族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郑晓华认为,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民族地区现代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提出走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切实加强对其的领导和扶持[22];为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摆脱困境,使其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刘玉海、刘滕飞指出,一要更新民族职业教育观念,二要加大民族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使其成为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有力武器。

聚类4:问题与对策。该类团主要是对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钱民辉对中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24],常军胜、刘远杰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使命进行了学理性论述[25],毕正宇、张进对1999—2011年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主要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26],赵红采用8个多民族省(区)2007—2012年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产出数据,对其教育经费配置效率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评估[27],梅新、陈瑛针对云南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28]。此外,也有研究者分别对四川[29]、西藏[30]、甘肃[31]民族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面临的困境与破解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性研究。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1986—2016年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学术文献的计量分析,揭示了近30年来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内民族职业教育文献年度分布呈间歇性增长趋势,但论文数量偏少,相关领域必需加大研究力度,急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第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民族教育研究》《中国民族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民族学类、职业教育类期刊,这些高频期刊成为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知识载体。第三,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等民族高校、师范院校,而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所属研究机构尤其是职业院校中并未对民族职业教育研究形成足够重视,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研究力量较为薄弱,研究者之间缺乏深度合作,个体分散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第四,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内涵、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等理论与实践层面,但时代性与政策性不强,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国家政策规划和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仍处于边缘状态。第五,通过主题聚类,反映出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四大热点领域,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内涵及人才培养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研究、少数民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这些热点主题涵盖了民族职业教育的意义、功能、问题与对策,但内容不够深入,研究视角狭窄。

猜你喜欢
时空分布
酒泉市强对流天气指标研究
海岸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酶活性研究进展
临夏州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辽宁省盛夏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基于云模型的淮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分布
基于云模型的淮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分布
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2年水稻高温热害分布规律
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2年水稻高温热害分布规律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旅华客源时空分布对比研究
入境游客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