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枭枭+岳端
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三都水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镇前进村,漫山遍野的葡萄架映入眼帘。
“全村共有6055人,除了167个孤寡老人和儿童实行兜底政策外,其他已全部脱贫。前进村村民能够迅速致富,靠的就是满山的葡萄架。”前进村支书王恩文说。
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如今的脱贫致富,葡萄产业是村民走出贫困的关键。
“根据这里的气候、土壤环境,最适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就是葡萄种植。”王恩文说,有了合适的致富项目,还需要村民积极的经营管理、辛勤耕作。为了让葡萄产业健康发展,造福村民,前进村成立了山野水晶葡萄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葡萄产业,实行品种、技术、包装、销售统一的“一条龙”服务。
村里的合作社运营后,村民的生产成本变低了,葡萄的销路广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在无灾害的情况下,一亩地每年可产出葡萄3000斤,纯收入6000元。“这样算下来,每年每户光种植葡萄一项收入至少能达到18000元。”王恩文说。
为了让山野水晶葡萄规范发展,合作社制定了一条规则——葡萄在发货时都要贴上种植农户的姓名,客户收货时会将葡萄的质量情况反馈到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客户的反馈情况在年底实行奖惩。这样一来,水晶葡萄的质量就有了保障。
“村民提供土地和勞力,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和销售,并提供技术指导。”村民许忠良说,以前在浙江务工,工资勉强够生活,村里的葡萄产业发展起来后,他便回家把7亩多地都种上了葡萄,“每年光种葡萄就有4万元的收入呢。”
目前,普安镇的葡萄种植达到了7.3万亩。合作社的农户从最初的30户发展到2000多户。
如今,前进村的葡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村支书王恩文也在积极联系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争取将水晶葡萄产业做大做强。
与前进村发展葡萄产业不同,位于三都南部的九阡镇石板村水田较多,这里的水族同胞世世代代都在稻田里养鱼,却没有想过卖鱼赚钱,也没有想过买围网去管理稻田鱼。
驻村干部潘永育与村“两委”协商之后,决定在村里发展稻田养鱼产业,以此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为了打消村民担心鱼没有销路的顾虑,村“两委”与村民签下协议,若鱼卖不出去,村“两委”就以市场价收购。协议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村民参与稻田养鱼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
秋天到了,石板村的稻田鱼市场很“火爆”。村民通过稻田养鱼,每一亩田可增收1800元左右。
54岁的贫困户潘芝广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养牛、猪、鸡,每年的收入不到3000元,今年利用家里的3亩田开展稻田养鱼,一亩田收入大概1500至1800元,日子好过多了。
而在驻村干部潘永育眼中,石板村的发展机遇不止于此。看到水族端节吃“鱼包韭菜”会放很多剁辣椒后,潘永育又有了致富的“金点子”——他正在与村“两委”协商考虑在村里发展辣椒种植产业。
在今年7月的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观摩会上,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说:“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物资不如培养一个好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