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17-03-14 23:13骆嘉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有效性教学

骆嘉佳

内容摘要:民工子女对《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喜爱程度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教材本身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翻阅《品德与生活(浙教版)》教材,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内容更适合城镇的孩子,和民工子女的实际生活结合得不够紧密。作为教师,该如何提高民工子弟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民工子弟小学 品德与生活 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有效地促进孩子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眼下的《品德与生活》教材涉及民工子弟的内容给和活动设计依然是寥若晨星。基于此,民工子弟学校的品德老师们就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以当前教材为本,拓展和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形成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促进民工子女发展,确定活动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然而就民工子女的现状看来,大部分农民工取得了经济的翻身,但文化程度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程度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不能正确引导孩子,更谈不上教育学习。很多孩子在跟随父母之前,幼年都是跟随祖父母生活的,他们只管孩子的吃住,很难对他们进行教育,老人的溺爱使得孩子不守纪律、不讲卫生,甚至任意妄为、不服管束。

因此,民工子弟学校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的目标应该以促进民工子女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依据,为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而这样的总目标必须分解在品德课教学的每一课的教学落实。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教材中原有的教学目标应适时做出调整。

如《了解我们的学校》一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参观学校环境,了解学校,喜欢学校,进一步增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依据这样的目标,一般老师都会让孩子手拉手,带着孩子在学校走一圈,讲一讲各个教室的位置和用途。但是笔者发现,这一方法在民工子弟学校并不适用。因为这里很多孩子就是在这个校园里读幼儿园,对他们来说,读小学只是从一楼搬到了二楼而已,对校园环境并没有新鲜感。那怎么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增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呢?于是,笔者调整了预设的活动目标,以“通过比较幼儿园教室和小学一年级教室的不同,了解小学生活,进一步增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了讨论,有的孩子发现了桌子摆放不同了,有的孩子发现了墙上粘贴的东西不同了,还有的孩子发现了少了电子琴,多了大黑板。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学生不但对小学生的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产生了新鲜感,而且还增强了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二.适合民工子女需要,组织多彩活动

民工子女的社会交往活动比较少,生活的视野比较封闭,校园生活也比较单一。再者,教师往往采用讲授知识,课文看图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空间限于狭窄的课堂上,学生所接受的也只是教材上所设计的内容,这与民工子女的亲身体验生活缺少了联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多元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发展。因此,在民工子弟学校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应走进民工子女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要,组织起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达成教育目标。

《做个水果拼盘》这一课,是对孩子创造性、动手能力、卫生习惯的培养,其中也蕴涵了爱心教育和使用厨具的安全教育,同時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劳动给家人带来了快乐。民工子女在动手能力方面要比城镇的孩子强,平时在家就经常自己烧饭、烧菜,但是在卫生习惯方面,就差强人意了。所以,在上课之前,笔者先和孩子们强调了卫生方面的习惯:吃水果应洗净、吃完水果应及时清理等。

在孩子们制作水果拼盘的时候,又通过亲自示范、图片展示等方法,让孩子们对水果拼盘的制作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安全、卫生、快乐的情况下制作出一盘盘富有创造力的水果拼盘。

《我们共庆六一节》这一课,要求孩子结合本校和本班的实际,讨论我们可以怎样庆祝“六一”,对全校庆祝“六一”提建议。但是笔者所在的学校因为活动场所的限制,每一年的六一节的活动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所以,为了让孩子过一个难忘的六一节,笔者抓住退休老师来学校参观并送孩子礼物的契机,上了一堂《欢度六一节》的课。因为民工子女才艺比较少,笔者就利用语文课中所学的课文进行改编,比如课本剧《小蝌蚪找妈妈》、古诗大串唱等。这样的活动不仅素材来自孩子身边,活动的内容也贴近孩子的生活,同时也满足了孩子们欢度六一的需要,达成了原先的活动目标。

三.结合民工子女生活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已有教材是经过许多专家、教师多番论证、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而产生的,因而它的科学性、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是很高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还是要尊重已有的教材。只不过,当前教材中的内容主要面向城市儿童,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的需要时,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适度的二次开发。

了解学生是二度开发教材的起点,而农民工子女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老师去深入调查。一般的情况是:1、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一次寒假过后,笔者对孩子进行寒假生活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和父母一起出去就是去超市,其他时间要么在家里,要么跟着父母去打工的地方瞎逛。2、作为监护群体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无法给子女予以学习上的切实有效的帮助,有些家长工作时间很长,连和孩子直面交流的时间都少之可怜,更别说对孩子进行学习上的管理和帮助了。而我们品德教材中,有一些活动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这对于民工子女来说,就变得不切实际了。

基于此,教师就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已有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以保证品德课程能有效的实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例如《我和大师交朋友》,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搜集资料,到课外书上找答案,向父母询问等方式,了解大师的童年。大部分农民工家庭都是租房子住,而且经常搬家,家里别说电脑了,连有用的课外书都很少,大师离这些孩子实在太远太远了。于是,笔者想到利用多媒体出示大师的故事,通过视频展示,让孩子直观地了解这些大师的童年生活,知道他们成为大师也并非是天才,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只不过比我们更加刻苦、更加具有好奇心和钻研精神。

接着,笔者又将话题转到了《充气雨衣》这篇课文,这是一篇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课文中的小女孩和我们在座的孩子一样,都是小学生,但是她留意生活、勤动手、多创造,有了小发明。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大师是真是存在的,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

当然,孩子获得良好品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了很多东西。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根据民工子女的实际生活环境为基础,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启动孩子的学习动力,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笔者相信,星星之火真的可以燎原。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有效性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