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缺陷犯罪共性研究及预防

2017-03-14 20:37王璐晗
法制与社会 2017年5期
关键词:共性犯罪

摘 要 本文通过研究近几年来我国重大案件,從中找出这些案件中的共性,进而对性格缺陷犯罪进行预防。这些案件中有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犯罪嫌疑人性格有缺陷,做事易偏激,对人对社会缺少关爱。文中通过研究案件的共同特征,从而找出预防犯罪的措施。

关键词 人格缺陷 犯罪 共性

作者简介:王璐晗,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研究方向:法律辅修。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270

2016年8月26日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结束了白银市民对变态“杀人狂”的恐惧。在白银案未破之前,我国有十大悬案,白银案正是其中之一。十大悬案中,有几个案件是十分典型的变态杀人案件,如重庆红衣男孩案件、南京大学碎尸案等。分析变态杀人案件,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性的特点。

一、犯罪嫌疑人性格孤僻或有双重性格。

(一)案例分析

无论是马加爵案还是药家鑫案,也无论是刁爱青案还是白银案。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矛盾的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当时是大学生,在一些人眼中是“天之骄子”,可另一面呢?是极度的自卑与孤僻!极度的自卑伴随的是极度的自尊,当自尊受到伤害时就带来了仇恨和抱负。药家鑫同样也是如此,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但是从小的高压教育导致了他性格畸形视生命如草芥。

白银案和刁爱青案呢?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是一个人矛盾的内心,它是爱也是恨,是正常也是不正常,是沉静也是癫狂。刁爱青被切成了2000多块,平均每块大约50克,而且每一块切口都十分整齐。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或者说是什么样的“爱”让犯罪嫌疑人付出如此大的耐心?(由于案情未破不在这里臆断)。白银案嫌疑人被抓地点是学校小卖部,犯罪嫌疑人一方面是正常人的生活,而另一方面则是变态强奸杀人犯。

(二)什么是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是相对人格障碍而言的,人格障碍是一种病态,心理学上对其研究已较为丰富;而人格缺陷在正常人身上均有所体现,人格障碍的反面是人格健全。人格缺陷是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可与酗酒、赌博、嫖娼、吸毒等恶习相关或互为因果。是介于人格健全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自负、自我、多疑、焦虑或对人格敌视、暴躁冲动、破坏等等,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因素。它们不仅影响活动效率,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给人蒙上一层消极、阴暗的色彩。但这样划分,并不是说这类人应该被社会所抛弃。

(三)犯罪嫌疑人共性特征分析

从这些变态杀人犯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扭曲的人格,一方面他们有正常人的生活,而另一方面就是不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变态的人格?电视剧《犯罪心理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童年对人心理形成的重要作用,童年时的伤痛会成为心灵永远的伤痕,以后的日子里每次想起这道伤痕就会裂开,隐隐作痛。一些人因为这些伤痛变得沉默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封闭起来的负能量会越聚越多直到有一天“潘多拉魔盒”打开释放出所有的负能量,去害人也在害己。这就是为什么人格缺陷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是性格内向孤僻。心灵的伤痛让他们把自己包裹起来,因为他们认为包裹起来的自己就不会再受到外界的伤害。但是儿时的记忆那就在心灵上不可抹去的伤痕还在一次次的痛着,一个小小的事件就会引发所有的负能量爆发去伤害他人。药家鑫撞到人时想到的是撞伤不如撞死,因为撞伤受害人的家人会一次次的去向他索取财物,于是痛下杀心。马加爵与室友发生争执,引发的是对于室友一直都看不起自己的猜测,在最后一根稻草之下,压倒的是马加爵的良知。

(四)人格缺陷的类型

边缘性人格缺陷:如拼命努力以求不被抛弃;人际关系既热切又不稳定;常常不是把别人理想化,就是诋毁别人;回避性人格缺陷:如由于害怕批评、不满意或被拒绝而回避他人;不会与别人保持很密切的关系,除非确定对方很喜欢自己;反社会性人格缺陷:如不断地违反法律法规,以欺诈言行谋取利益,行为冲动、不计后果、好斗易怒,有打架或攻击他人的历史。

二、人格缺陷犯罪嫌疑人所找的受害人也多是性格孤僻或单独居住

(一)案例分析

刁爱青是一个不太喜欢与人交流的女孩儿,朋友并不多。作为寝室长的她因为室友的内务没有整理好而受到批评,之后就独自一人离开了寝室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同学们回忆刁爱青性格内向,朋友较少。这样一个性格内向的女生在受到委屈时可能去找人倾诉,也可能一个人去偏僻的地方。当他遇到嫌疑人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两个人会发生什么?

重庆红衣男孩案也是如此,匡志均(受害人)独自一人在家,父亲在外打工,回家给匡志均送钱时发现匡志均已经死了。又是独自一人又是性格孤僻!

还有白银案中,高承勇单找单身红衣女青年下手,又是独自一人。我们也分析了其他的案件,这些变态杀人案件,大部分受害人都是一些独居或者性格内向的人。

(二)为什么犯罪嫌疑人会找这些独自居住或者性格内向的人下手

这些独自一人的女子,小男孩无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犯罪嫌疑人本身也是弱势群体,他们是可能不被社会认可,也可能在社会中受到屈辱。当他们看到这些比他们还弱小的人时他们内心在颤动,内心的恶魔被释放,把他们所有的压抑都释放到被害人身上,在被害人身上他们找到了快感。这就是这些被害人的变态心理,他们在强者面前是极度的自卑,在弱者面前又是极度的残酷。这种变态的心理让他们把伤害对象选成那些独居的弱者。他们将自己的变态,自己的残酷,自己内心积聚的所有仇恨都发泄到比他们还弱的弱者身上。并且表现的极为残酷。

三、为什么人格有缺陷的人更容易犯罪

(一)人性善恶分析

人性的善与恶一直都是争论的话题。我们看了这么多的案件也会觉得人之初,性本恶。人在欲望面前往往是渺小的,人往往抵御不住外界的诱惑,也因此变得残忍可怕,甚至会抛弃所有的伦理和道德。但我们也会看到大部分人是漂亮的,他们心存怜悯之心,看到穷人想去帮助,看到老弱病残会去同情。这是人性善的一方面。总而言之,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的说是善还是恶。

我们分析了这些案件,我们会发现性格孤僻的人更容易害人或者更容易被伤害。我们分析了这些案件的共同特征,我们希望能够找出他们犯罪的原因,也希望能够控制人心中的那个“魔鬼”。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说,每个人心中住着一个天使也住着一个魔鬼;还有人说,人之初,性本恶。

我认为人的性格并不是只有一面,在没有法律与道德约束之前人是随心所欲的做任何事情的,有爱也有恨,会爱人也会伤人。有了道德与法律之后,人们把那些恨隐藏了起来,乐观开朗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将那些负面情绪发泄出去,而那些孤僻的人则将这些负面情绪压制下来直到有一个导火索将它引爆(药家鑫案尤能证明这一点)。

(二)人格缺陷的人有哪些特点

1.性格孤僻不愿敞开心扉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些人格缺陷犯罪嫌疑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性格孤僻不愿意敞开心扉。他们把所有的负能量都一个人去承受。最终导致了悲剧也毁灭了自己。性格孤僻的人容易偏激,容易把自己的负能量累计,容易放弃自己放弃生活。

2.双重人格,藏于人群

人格缺陷的犯罪嫌疑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双重人格。一方面他们有正常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有内心阴暗容易极端。这些特点导致他们遇事容易走极端,容易伤害他人。而且他们的正常生活又隐藏了他们的犯罪。让他们自己感觉自己的犯罪不会被人发现。

四、 我们怎么预防性格缺陷犯罪

当我写到这里时,我们对自己周围的人就有了一个重新的认知:哪些人性格孤僻,哪些人开朗;哪些人对世界充满爱,哪些人对世界毫无留戀。人的性格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与生活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是所有人一出生就愿意孤僻,也不是谁一出生就性格开朗。心理学中有句这样的话,每个人现在的行为都是在圆儿时的梦。我们可以看到童年对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一) 预防性格缺陷犯罪需要给每个人一个温暖的童年

无论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都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环境对人性格形成的影响。人来到世界像一张“白纸”,家庭的教育是这张“白纸”的第一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很容易在性格形成中出现问题。每个人对世界、对未知都充满着本能的好奇。这些孩子也是如此,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到外面的花花世界。有些孩子越是了解越是自卑,现实和对未来的向往出现了严重的矛盾,这种强烈的刺激很容易使一些人性格孤僻走向偏激。这种现象如果要根治我们需要有良知的教育者。教育者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应该让自己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这样的道路在我们国家还任重道远。

(二)预防性格缺陷犯罪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几千年前大同世界就是我们的向往。在我们国家见义勇为、行侠仗义等都是传统的美德。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逐渐淡去。看到别人跳楼不是去制止而是拿出手机去拍视频催着他快点跳下去。这种冷漠很容易让那些内心脆弱的人受伤,感到生命没有意义,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西北大案侦破记》中,有这样一个案件,犯罪嫌疑人因为邻居家女主人扔的垃圾堵了自家的下水道,就感觉邻居在故意捉弄自己,于是与邻居家女主人发生争吵,最后痛下杀心将邻居杀死,这还没有完。他将这件事与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联系起来最后转变成了对女性的仇恨,他作案多起杀死十几位女性。这种案件我们一直都在反思是什么样的心理导致了他们的犯罪?在我看来还是社会中人与人的冷漠,追求的只是个人私利而缺少对人性的关爱。

(三)人格健全教育必不可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格缺陷犯罪。他们没有任何感情的去伤害他人。各种各样的青少年把暴力伸向了自己的同伴。这对我们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也是对我们教育的批评。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育人,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而不是通过上学可以获得某种利益,也不能把教育和学习成绩挂钩。而现在我们的教育就片面的把学习成绩和教育等同。一些人认为学习不好的做人也失败,一些初中学生也片面的这样认为,他们遇到挫折时把我是坏学生作为伤害他人的借口。

我们的教育除了要教学生文化知识外还需要也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懂得爱惜自己也懂得爱护他人。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文化知识灌输。做一个善良的人比一个冷漠的有知识的人要好一百倍。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不要利群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这样对自己也是一种保护。

研究各种各样的案件我总是想找出他们共同的原因,从而将犯罪扼杀在萌芽状态。但凭我的一己之力很难做到,还是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邱国梁.犯罪与司法心理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2]邱国梁.犯罪动机论.法律出版社.1988.

[3]方强.法制心理学概论.群众出版社.1986.

[4]杨焕宁.犯罪发生机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

[5][日]森武夫著.邵道生,等译.犯罪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2.

[6]方强.法制心理学概论.群众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共性犯罪
公园里的犯罪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环境犯罪的崛起
汉英“水”隐喻的共性研究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
积极开展创建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