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吴悠,王瑶,朱婷婷,胡焱(西南医科大学口颌面修复重建和再生实验室,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3 667例恒牙牙髓病变类型分析
张秋1,吴悠1,王瑶2,朱婷婷1,胡焱1
(1西南医科大学口颌面修复重建和再生实验室,四川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目的 分析3 667例恒牙牙髓病变类型。方法 收集3 667例恒牙牙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患者恒牙牙髓病变的类型。 结果 3 667例患者中男1 517例(41.37%)、女2 150例(58.63%), 男女比例1:1.42。3 667例患者中可复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逆行性牙髓炎、牙髓坏死、牙髓钙化、牙内吸收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01%、22.36%、63.57%、3.79%、8.43%、0.65%、0.19%,其中慢性牙髓炎所占比例最高,牙髓钙化和牙内吸收所占比例最低。男性患者中逆行性牙髓炎(6.00%)所占比例高于女性(2.23%),二者比较,P<0.05,男性病例中慢性牙髓炎(61.50%)所占比例低于女性(65.02%),二者比较,P<0.05。可复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逆行性牙髓炎、牙髓坏死、牙髓钙化、牙内吸收患者年龄分别为(26.89±13.99)、(46.77±15.26) 、(43.98±16.94)、 (55.41±11.48)、 (45.82±16.84)、 (36.67±16.04)、 (25.00±9.02)岁。男性患者6~11岁所占比例(1.05%)明显高于女性患者(0.28%),P<0.05,男性患者19~34岁所占比例(20.63%)明显低于女性患者(25.07%),P<0.05。结论 慢性牙髓炎是主要的恒牙牙髓病变类型,牙髓钙化和牙内吸收类型少见。男性好发逆行性牙髓炎,女性好发慢性牙髓炎。
恒牙牙髓病变; 慢性牙髓炎;可复性牙髓炎;逆行性牙髓炎
牙髓病变是牙髓组织的疾病,包括牙髓炎、牙髓坏死和牙髓变性,是人群常见疾病之一 ,常见病因为微生物感染、化学刺激(药物、充填材料)及物理刺激(温度、创伤、气压)[1,2]。牙髓处于牙体硬组织之中,只通过根尖孔、副根管与外界联系,牙髓急性炎症时,血管充血、渗出物积聚,导致髓腔内压力增高,加以炎性渗出物刺激导致疼痛十分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既往研究[4]发现,牙髓病变不仅危害口腔健康,可能与冠心病等疾病存在一定联系。目前关于牙髓病变的患病情况、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 667例恒牙牙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恒牙牙髓病变类型特点,旨在为恒牙牙髓病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1 临床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收治的恒牙牙髓病变患者3 667例,其中男1 517例、女2 150例;年龄 7~ 93(44.66±16.57);均符合全国通用教材《牙体牙髓病学》第4版[5]制定恒牙牙髓病变诊断标准;其中可复性牙髓炎37例、急性牙髓炎820例、慢性牙髓炎2 331例、逆行性牙髓炎139例、牙髓坏死309例、牙髓钙化24例、牙内吸收7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按照诊断标准能明确被诊断为牙髓病;③在本院完成治疗者。排除标准:①乳牙牙髓病病例;②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者;③身体其他器官或血液系统存在严重疾病者。
3 667例患者中男1 517例(41.37%)、女2 150例(58.63%), 男女比例1∶1.42;男性年龄(45.33±16.72)岁,女性年龄为(44.19±16.46)岁,二者比较,P均>0.05。3 667例患者中可复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逆行性牙髓炎、牙髓坏死、牙髓钙化、牙内吸收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01%、22.36%、63.57%、3.79%、8.43%、0.65%、0.19%,其中慢性牙髓炎所占比例最高,牙髓钙化和牙内吸收所占比例最低,分别为24例(0.65%)和7例(0.19%)。男性患者中逆行性牙髓炎(6.00%)所占比例高于女性(2.23%),二者比较,P<0.05;男性病例中慢性牙髓炎(61.50%)所占比例低于女性(65.02%),二者比较,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患者恒牙牙髓病变类型比较(%)
可复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逆行性牙髓炎、牙髓坏死、牙髓钙化、牙内吸收患者年龄分别为(26.89±13.99)、(46.77±15.26) 、(43.98±16.94)、 (55.41±11.48)、 (45.82±16.84)、 (36.67±16.04)、 (25.00±9.02)岁。将3 667例患者分为6~11岁、12~18岁、19~34岁、35~44岁、45~59岁、≥60岁等年龄区间,结果显示,男性患者6~11岁所占比例(1.05%)明显高于女性患者(0.28%),P<0.05,男性患者19~34岁所占比例(20.63%)明显低于女性患者(0.28%),P<0.05。其他年龄区间男女所占比例比较,P均>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恒牙牙髓病变类型比较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恒牙牙髓病变已成为当前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恒牙牙髓病变就诊率(58.63%)高于男性(41.37%),男女比为1∶1.42,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2,6,7],而以往有研究者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得出结果显示,男性患牙髓病的危险性大于女性[2,8]。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由于运动外伤、口腔卫生保健意识较差、求诊意识淡薄等原因,男性牙髓病危害大于女性。有学者[9]评估了成年人口腔健康行为和一般卫生习惯的性别差异后发现,52.7%男性和36.7%女性在调查之前1年中没有看过牙医;60.9%的男性和88.8%的女性几乎每天都刷牙。说明我们应根据男、女口腔卫生保健的不同认知调整口腔保健宣传方法和诊疗方向,加强对男性口腔健康知识的宣教。
本研究中3 667例患者年龄(44.66±16.57)岁,可复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逆行性牙髓炎、牙髓坏死、牙髓钙化、牙内吸收患者年龄分别为(26.89±13.99)、(46.77±15.26) 、(43.98±16.94)、 (55.41±11.48)、 (45.82±16.84)、 (36.67±16.04)、 (25.00±9.02)岁。 可复性牙髓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总体平均年龄,这一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相似[10]。可能是因为可复性牙髓炎即“牙髓充血”,是牙髓组织以血管扩张、充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初期炎症表现,而这种病理变化在牙髓细胞的自我修复潜能下是可逆的。而只有在牙髓细胞生命力旺盛,免疫活力较强时,其自我修复潜能才得以充分发挥[11]。急性牙髓炎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总体平均年龄,可能原因为年轻人群较年长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口腔保健意识更强,其患牙体牙髓病几率降低或者已在牙体牙髓疾病发展至急性牙髓炎之前就诊。逆行性牙髓炎是指由牙周炎症引起的牙髓组织感染,其好发年龄与牙周炎相同,多发于40岁以上。本研究中逆行性牙髓炎患者平均年龄高于总体平均年龄,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2]。牙髓钙化分为髓石和弥漫性钙化,后者多见于外伤后的牙,经氢氧化钙盖髓治疗或活髓切断术后的病例也可发生[5],起始原因可能是循环障碍[13]。牙髓组织营养不良,细胞间质退化,矿物质沉积,最终形成微小或大的钙化物质。牙髓钙化的形成与“钙化纳米颗粒”有关[14]。心血管疾病患者较健康人更易出现牙髓钙化,这提示牙髓钙化的发现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筛查[15]。本研究中牙髓钙化患者平均年龄低于总体平均年龄,提示年轻恒牙受外伤的几率大,且临床上接受氢氧化钙盖髓治疗或活髓切断术的多为年轻恒牙。同样的,临床上牙内吸收见于外伤后的牙,经盖髓治疗、活髓切断术或再植术的牙,且多发生于乳牙,恒牙较少发生。因而牙内吸收的平均年龄偏低。本研究中牙髓钙化和牙内吸收的病例较少,其流行病学因素有待更多的数据支撑。
在年龄区间构成的对比上,本研究结果发现男性患者6~11岁所占比例(1.05%)明显高于女性患者(0.28%),但因本研究中纳入研究对象为恒牙,而6~11岁区间恒牙病例样本量较少,所以其患病规律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而男性病例在19~34岁区间的百分比(20.63%)低于女性(25.07%),可能原因为青壮年男性工作繁忙,处于事业拼搏期,相对于女性,较少有时间或主观上更不愿意抽出时间于口腔科就诊。
在收集到的牙髓炎病例资料中,慢性牙髓炎患者占了患者总数的63.57%,这一结果与其他同类报道是相似的(61.80%)[16]。在临床诊断中,疼痛是牙髓炎诊断的重要临床症状之一,约40%的牙髓炎患牙没有自发痛和冷热刺激痛,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老年患者[17],提示我们在进行牙髓炎的诊断时,在患者自述的症状基础上,还应充分结合临床检查,避免漏诊误诊[18]。牙髓钙化和牙内吸收所占比例最低,因在临床诊断时,如牙髓钙化的患牙合并有其他可引起较严重症状的牙髓疾病,如牙髓炎和根尖周炎时,则要以后者作为临床诊断,所以牙髓钙化病例较少。而牙内吸收多发生于乳牙,偶发生于恒牙,所以病例也较少。而不同疾病的性别分布上,男性病例的慢性牙髓炎(61.50%)所占比例低于女性(65.02%)。男性病例中逆行性牙髓炎(6.00%)所占比例高于女性(2.23%)。原因可能是因逆行性牙髓炎是牙周炎症引起的牙髓组织感染,而大部分男性有抽烟喝酒习惯,导致患牙周炎的几率高于女性,从而患逆行性牙髓炎的比例也高于女性。
综上所述,慢性牙髓炎是主要的恒牙牙髓病变类型,牙髓钙化和牙内吸收类型少见。男性好发逆行性牙髓炎,女性好发慢性牙髓炎。
[1] 刘鲁川,温秀杰,贺慧霞,等.重庆市口腔内科疾病患者调查分析[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2,12(6):337-340.
[2] 戈林,凌均棨.广州市人群牙髓病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9,3(1):71-77.
[3] Silva CA, Grando LJ, Fabro SM, et al. Oral health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tomatological diseases[J]. Stomatologija, 2015,17(2):48-53.
[4] Joshipura KJ, Pitiphat W, Hung HC,et al. Pulpal inflammation and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J Endod, 2006,32(2):99-103.
[5] 樊明文,周学东.牙体牙髓病学[M].4版. 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05.
[6] 汪婷婷,吴友农,颜雯,等. 牙体牙髓病科患者特点的2次调查结果比较[J].口腔医学,2013,33(1):58-60.
[7]Fredrik F, Hakebegr M. Socio-economic risk indicators for apical periodontitis[J]. Acta Odontol Scand, 2006,64(2):123-128.
[8] 饶红艺,李居武,李委.武汉市牙髓病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98-1503.
[9] Fukai K, Takaesu Y, Maki Y. Gender differences in oral health behavior and general health habits in an adult population[J]. Bull Tokyo Dent Coll, 1999,40(4):187-193.
[10] 江伟.一次性充填治疗可复性牙髓炎10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11):50.
[11] 陈炯,梁景平.牙髓炎的免疫应答反应[J].广东牙病防治杂志,2001,9(1):67-68.
[12] 汪军.逆行性牙髓炎的诊疗体会[J].广东牙病防治杂志,2002,10(Suppl):352.
[13] 王满恩,王嘉德译.牙髓病学的生物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172.
[14] Zeng JF, Yang F, Zhang W,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ental pulp stones and calcifying nanoparticles [J]. Inter J Nano Med, 2011,38(6):109-118.
[15] Leila K, Pegah B, Shahdad K, et al. Can dental pulp calcification predict the risk of 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J Dent, 2013,10(5):456-460.
[16] 马滨滨,王鑫源.2000例牙髓病的临床统计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88,4(3):169-170.
[17] Michaelson PL, Holland GR. Is pulpitis painful[J]. Int Endod J, 2002,35(10):829-832.
[18] Ricucci D, Loghin S, Siqueira JF Jr. 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and histologic pulp diagnoses[J]. J Endod, 2014,40(12):1932-1939.
四川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 15ZA0170 /2015-00035); 四川省科技厅/泸州市科技局泸州医学院联合项目( LZ-LY-53 /2014tsx-013)。
王瑶(E-mail: 438730587@qq.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7.07.032
R781.05
B
1002-266X(2017)07-0098-03
201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