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德,吕计宝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王凤德,吕计宝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南宁 530001)
目的 观察壮医经筋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建立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与科学依据。方法 将80例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复康冲剂治疗,治疗组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观察治疗前后患者20分法量表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实际完成38例,对照组实际完成3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7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日本20分法量表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即治疗组日本20分法量表评分和VAS评分改善更明显。结论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壮医药学;十二经筋;推拿;针刺;拔罐;火针疗法;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部骨骼、软骨、韧带、肌肉的退行性变而累及周围或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1]。又称为颈椎骨软骨病或颈椎综合征。颈椎病[2]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男多于女。近年来,由于临床对该病的病因、病理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先进的诊断手段,特别是影像学的发展,使该病的发现(诊断)率不断提高。由于现代社会工作模式的改变以及电脑的普及[3-4],颈椎病发病逐渐年轻化[5],已不单属老年常见疾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病理表现为颈神经根受压[6],临床表现为与受累神经相符的神经干性痛或丛性痛,伴有感觉障碍、感觉过敏和感觉减弱[7]。临床证明针灸治疗颈椎病无毒副反应,疗效显著,临床报道总有效率多在90%以上,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好方法[8-11]。本研究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80例入选患者均为2012年10月至2016年4月,广西壮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年龄18~70岁,平均(42±7)岁,病程1天至12年,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2±6)岁;病程最短2 d,最长12年,6个月以内13例,6个月到12个月15例,大于12个月12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2±6)岁;病程最短1 d,最长12年,6个月以内14例,6个月到12个月13例,大于12个月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2]。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颈椎病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患者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患有颈椎骨折、高位脊髓压迫症、结核、占位性病变、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做过重大手术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医生认为不适合者;⑤过敏体质及精神病患者。
1.5 病例脱落与处理
1.5.1 病例脱落标准
①已进入试验而发现为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标准者;②未按规定接受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③治疗未超过半个疗程者,包括中止试验病例和自然脱落失访的病例。
1.5.2 中止试验标准
①试验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特殊生理变化、其他意外事件,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②试验期间病情恶化,有可能发生危险而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③试验期间患者不愿继续接受试验者。
1.5.3 脱落病例的替补
脱落病例数超过计划数20%,应替补同额病例数。
2.1 治疗组
采用壮医经筋法。医者两手密切配合,左手着重协助固定诊察部位,右手根据所检查部位的生理形态、肌筋的厚薄及层次、正常组织的张力、结构形状等情况,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指合力或用肘尖,对经筋线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至深,由轻至重,以切、循、按、摸、弹拨、推按、拨刮、拑掐、揉捏等手法行检。筋结分点、线、面等形状,以触压疼痛异常敏感为特征。
颈椎病壮医经筋摸结诊病术,查体时可见患者颈部强直、活动受限,严重者头部处于强迫体位。经筋摸结可见颈4、5、6、7横突尖部有明显的筋性敏感压痛点,触压可向肩、臂放射,受压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肌力减弱、腱反射异常,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
2.1.1 经筋手法解结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其侧面,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指合力顺着手三阳经筋循行线路分别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至深,由轻至重,以切、循、按、摸、弹拨、推按、拨刮、拑掐、揉捏等手法以理筋,再用㨰法在肩背上部松筋3~5遍,继用肘部软(前臂内侧)、硬(前臂外侧)、尖(鹰嘴)、钝(肱骨内上髁)4个部位分别在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冈上肌、颈斜角肌等部位进行点、按、推、揉、弹拨等理筋手法,重点对上述肌群的起止点、交叉点、应力点所形成的“异常筋结点”进行松筋解结,手法由轻到重,刚柔相济,使局部发热松软为宜。然后用捏拿法和弹拨法在颈项两侧横突点、后棘突、胸锁乳头肌、颈斜角肌、臂丛神经等进行全面松筋解结,使颈三角,即由肩胛提肌(足太阳经筋)-颈斜角肌(足少阳经筋)-胸锁乳头肌(足阳明经筋)构成的三角形达到动态力学平衡。最后点天宗、拿肩井结束手法。
2.1.2 颈椎侧旋提推法
以颈4棘突偏左为例。患者取低端坐位,颈部稍前屈位,医者站于患者后面,左手拇指触及颈4棘突并固定之,右手扶持下颌部,使头右旋转45°,此时右手向上轻轻提牵,左手拇指迅速用力向右轻推,常听到“咯”一声,拇指下有轻移动感,触之平复或改善,手法告毕。
2.1.3 壮医经筋针刺法
贯彻“以痛为腧”的取穴原则,坚持“固结行针”为针法要领,根据筋结点的深浅、大小,选择相应的毫针,在筋结部位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其方法有局部多针、一孔多针、移行点刺、尽筋分刺、轻点刺络等多种针法,气达病所即可,不留针。若疼痛性质为寒性,还可采用“燔针劫刺”法,即火针疗法,其方法是将毫针针头置于乙醇灯上烧红发亮,快速刺入筋结点,当针刺局部出现酸、胀、疼痛后即可出针。
2.1.4 壮医循筋拔罐法
分闪火拔罐和药物竹罐两种,闪火拔罐法主要拔在筋结点或针刺点上,若合并颈肌筋膜炎可在火针口处拔出少许黄色黏液;药物竹罐法主要用于风寒痹痛。
以上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颈复康冲剂(国药准字02142Z302),每次1袋,冲服,饭后服用,每日2次。20 d为1个疗程。
3.1 观察指标
3.1.1 安全性观测
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三大常规检查(尿、大便和血常规);心电图;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①为了手法安全,颈椎X线检查及CT或MRI检查于干预前后各记录一次;②干预措施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观测,可随时记录。
3.1.2 疗效指标
①日本学者田中靖久提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体征和功能状态临床评分表(20分法量表);②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3.2 疗效标准[13]
改善率=[(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满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原有症状全部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改善率≥90%。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仍有轻微颈项痛、手麻等症状,改善率为75%~89%。
有效: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缓解,颈及上肢功能改善;改善率为30%~74%。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改善率<30%。
3.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进行检验和卡方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7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日本20分法量表评分和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日本20分法量表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日本20分法量表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日本20分法量表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果表明治疗组日本20分法量表评分和VAS评分改善更明显。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日本20分法量表评分和VA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日本20分法量表评分和VA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日本20分法量表评分VAS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86.12±1.8116.04±2.811)2)6.63±1.242.09±1.551)2) 对照组366.09±2.0112.15±3.121)6.58±1.574.06±1.46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14]具有活动频繁、负重较大、结构薄弱、椎管发育性狭窄等特殊性,其下段的胸椎又相对固定。故颈椎是脊椎受损的好发部位,尤其是下部颈椎(C4/5,C5/6)。加以长期劳损和年龄增长等病理生理变化,造成颈椎间盘进行性、退行性改变。随着椎间盘的髓核逐渐失去弹性、萎缩;纤维环膨出、椎间隙变窄,后关节囊、韧带开始松弛,造成椎间关系不稳,以致椎体和椎间关节发生病理性活动(半脱位)及创伤。久之,则在椎体后缘、后关节、钩状突(钩椎关节)等部位出现反应性的骨质增生及黄韧带钙化、增厚,使椎间孔和椎管狭窄,进而压迫相应脊神经根和椎动脉,尤以C5、C6椎体钩突离椎间孔较近,其肥大时易造成颈神经根受压发生根性症状。颈神经根感觉神经纤维在上、运动神经纤维在下,故临床常出现上肢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的体征较少。
经筋病候[15-16]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甲骨文卜辞中,便有“手病”“臂病”“关节病”等论述。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礼·天宫》提出“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等论述。壮医经筋学认为,肌筋硬结,关节失稳,外感风寒,气血凝滞,两路(龙路、火路)不通,是导致颈椎病的主要因素,考《灵枢·经筋》篇,手三阳经筋与颈椎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手太阳经筋病候,……绕肩胛牵引颈部痛,若颈筋拘急,则为筋痿,颈肿,则是颈部中了寒热之邪”,从现代解剖及临床看,手太阳经筋之肩胛提肌、斜方肌和菱形肌和手少阳经筋之颈斜角肌与手阳明经筋之胸锁乳头肌等三阳经筋所组成的“颈三角”,是颈部活动的动力结构;这组肌肉附着于颅骨、颈椎和肩胛骨之间,其不仅能保持头、颈、胸椎的平衡,并将整个头的重量悬吊于颈、胸椎之上,上肢活动时应力线也通过以上肌肉群作用于头、颈、肩背部,并在这些肌群超阈限牵拉的条件下发生损伤,形成“筋结敏感点”。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在颈、肩、背的肌筋起止点查到“筋结敏感点”;若椎体骨赘形成,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可配合经筋查病来确定压迫部位。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从筋论治”。
经过临床研究,从壮医经筋理论着手,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为92.1%,成效显著,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广阔前景。
[1] 曾顺军,刘丽,关德斌.颈椎横突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8): 523-524.
[2] 曾顺军,范志勇,曹淑华.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7): 491-493.
[3] 李颖丽,崔玉贵.颈椎病与职业、年龄、性别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04,20(3):104-105.
[4] 张雅萍,李康秀,张志英,等.兰州市22个职业从业人员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荟萃,2008,23(12): 868-870.
[5] 吴德升,芮永,林研,等.陆家嘴地区金融从业人员颈椎病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对策的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06,4(3):150-154.
[6] 陈孝平.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036.
[7] Kuijper B, Tans JT, Schimsheimer RJ,. Degenera- tive cervical radiculopathy: diagnosis and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 review[J]., 2009,16(1):15- 20.
[8] 施鹏,王寅.国内针灸治疗颈椎病的近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2723-2726.
[9] 吴明娟,辛淑梅,石莹.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0):142.
[10] 孙谊.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5):112-113.
[11] 汪玉良,王正礼.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1):2342-2344.
[12] 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 1799.
[1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14] 刘剑玲,霍宏昌.排针刺灸法治疗颈椎病8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4):2470-2471.
[15] 韦英才,梁启成.从经筋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C].第四届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2008:2-3.
[16] 王雨.十二经筋病候与针灸临床[J].中医杂志, 1989,30(5):20-21.
A Clinical Study of Zhuang Medical Sinew Therapy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
,53000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Zhuang medical sinew therapy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and provide reliable experimental data and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linical technical operation standardization. Method Eighty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40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took Jingfukang granules with hot water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Zhuang medical sinew therapy.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20-point scale score and the VAS score were recorded in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 Thirty-eight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36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mpleted the required treatments.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92.1%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2.2%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in the Japanese 20-point scale score and the VA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Japanese 20-point scale score and the VAS score improved m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Conclusion Zhuang medical sinew therapy has a marked effect on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Zhuang medicine; Musculature of 12 meridians; Massage; Acupuncture; Cupping; Fire needling therapy; Cervical spondylosis
1005-0957(2017)02-0211-04
R246.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2.0211
2016-05-20
王凤德(1971—),男,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