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车体研发部,130062,长春∥第一作者,助理工程师)
加装转向架裙板对动车组气动载荷的影响
李天亮 孙 健 徐博雅 王 晶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车体研发部,130062,长春∥第一作者,助理工程师)
某型动车组在最高时速(250km/h)运行时受空气动力载荷影响明显。为了研究加装转向架区域裙板对动车组整车气动载荷的影响,对该型动车组加装与不加装裙板的两种情况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加装裙板对改善动车组整车动力学性能有积极的作用。
动车组;转向架裙板;气动载荷;仿真计算
Author′saddressCRRC ChangChun Railway Vehicles Co.,Ltd.,130062,Changchun,China
气动载荷对动车组列车运行时的动力学性能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可通过结构设计来优化动车组列车在运行时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如在转向架区域加装裙板来提高列车的相关性能。为研究加装裙板后对列车气动载荷的影响,本文对该型动车组加装与不加装裙板这两种情况进行了仿真计算。
加装的裙板宽度(列车的竖向)为330mm,长度(列车的纵向)为3 600mm,厚度为5mm。无裙板列车外形如图1所示,加装裙板后列车外形如图2所示。
动车组计算模型为3节车编组,与实车比例为1∶1,头车、尾车和中间车(无受电弓)各一节,如图3所示。
图1 无裙板列车外形
图2 加装裙板后列车外形
图3 3节车编组列车外形
(1)某型动车组加装裙板情况下,头车阻力系数由0.297变为0.259,减小了12.8%;中间车和尾车影响较小,整车阻力系数由0.550变为0.523,减少了4.99%。
(2)在动车组转向架区域加装裙板后,中间车的动力学性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头车前端的鼻尖及凹槽内气流得以进一步流动,列车的整车阻力系数得到了降低,这有助于整车空气动力学性能的提高。
图4、图5分别为运行速度相同情况下加装裙板前后整车表面压力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情况下整车表面压力范围及分布大体一致。对于列车头车,运行过程中正对来流方向,鼻尖及凹槽内因气流被滞止呈正压区,且鼻尖处压力在整个流场中最大。从此处向上及向两侧的正压逐渐减小变为负压,在车头向车身过渡处的顶面与侧面弧度处呈负压,在中间车及尾车表面绝大部分呈负压,车顶设备舱突起处呈正压。加装裙板后鼻尖处压力最大值为3 218Pa,比未加装裙板的值小。
图4 无裙板整车表面压力云图
图5 有裙板整车表面压力云图
表1为两种情况下的阻力系数对比。从表1中可以看出,某型动车组加装裙板情况下,头车阻力系数由0.297变为0.259,减小了12.8%。中间车和尾车影响较小,整车阻力系数由0.550变为0.523,减少了4.99%。
表1 阻力系数对比
对于高速列车,重点关注尾车升力。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某型动车组加装裙板后,尾车升力由0.187变为0.206,增大了10.1%。
通过空气动力学仿真分析计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黄艳艺.动车组空气动力噪声数值仿真研究[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2012.
[2] 姚应峰.横风作用下200km/h动车组安全性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3] 张永昌.高速列车裙板气动载荷仿真识别及结构响应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4] 田红旗.中国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6(1):1.
Effect of EMU with Re-installed Bogie Fairing on the Aerodynamic Loads
LI Tianliang,SUN Jian,XU Boya,WANG Jing
One type of EMU is obviously effected by aerodynamic factors when it reaches the speed of 250 km/h.To stuy the effect of re-installed bogie fairing on EMU aerodynamic load,a simulation calculation is conducted to make comparison between EMU bogie with re-installed and without fairing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bogie with fairing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EMU train.
electric multiple unit(EMU);bogie fairing; aerodynamic load;simulation calculation
U270.33
10.16037/j.1007-869x.2017.02.022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