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科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研究
□丁 科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是生成权,是网民在网络实践过程相互作用后的生成权。既然是生成权,那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如何促使该生成权的产生,这就需要在理论上予以探究,以期为人们正确地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技术生存方式下所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技术生存的延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过程中,人们将从不同视角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以求进一步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
在诸多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本文试图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中的生成视角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只有在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过程中才能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根源所在,也只有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产生根源出发才可能探究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
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而言,也包含了许多微观视角。本文仅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构成要素、架构以及生成路径等角度加以探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界定,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本质。此观点是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点,即从哪个层面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此观点本应在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之后得出描述性的结论,但为了研究该话题的简洁性,本文首先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给予界定,以明确本文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定位。
话语权,指话语所包含的内在权力,即话语的影响力、凝聚力、导向力等,是由话语所表达出的精神动力。话语权在本质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层次:一则是话语的权利,即话语资格权——权利;一则是话语的权力,即话语影响权——权力[1]。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研究前者,而应重点研究后者,即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生成的话语影响力、价值导向力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即话语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究竟是如何生成的,这就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以分析与探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延伸[2]。在本质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是我国社会意识形态话语权,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又不完全等同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种规定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权。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在此指导权作用下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生成权。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转化教育实践话语权的产生过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理论性话语权,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实践性话语权。此两者是有着一定的区别。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身,也可从不同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进行探究,这是因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也许会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进行考究。但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视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化与外化相互交织而生成的特殊话语权。所谓特殊话语权是指此权力不是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单方的影响权,而是双方彼此互动后所形成的合力影响权。此权首先表现为权力,即影响力、凝聚力、导向力,然后表现为权利,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能满足需要的权利,也正是这种所需要的权利,才使网络社会空间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否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就很难发挥教育与受教育的互动关系。正因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也是一个可以自由游离的世界,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可以自由地行走,寻找自己的着陆点。此着陆点正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逻辑基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是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的任意话语权,而是特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转化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的话语权。目前,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等。此话语权的研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网络技术生存背景下的延伸。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不应是一个单方的话语权,而应是主客体之间相互生成的话语权。但由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对固定的主客体关系,且教育内容是由主体所确定,因此,受教育者是随着教育者主体性而生成,而成为单向性话语权的生成关系。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生成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所决定,此主客体关系不是相对固定的关系,而是彼此互动关系,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时刻发生变化,而教育的内容也并非完全由主体所决定,而是主客体相互认可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在网络技术生存的方式下,人在网络社会空间中就演变成了网民;且由于技术存在的无时间性与空间性,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难以建构成一个特定的阶级结构,也就难建构与阶级结构相对应的国家结构,也难以在相应国家结构基础上建构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话语权,也就难建构相应的“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这种话语权表达方式之一。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网络社会空间中呈现两种表达方式:一则是以网络技术作为技术工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表达形式;一则是以网络技术生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表达形式。作为网络工具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不是依靠生成的方式存在,而是凭借国家权力的方式所呈现;而作为网络技术生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是依靠权力的表达方式,而是依靠网民与网民、网群与网群之间的彼此互动而生成的话语权。
可见,在网络技术生存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不再是规定性的话语权。而是一种生成性的话语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社会空间中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宗旨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成权。
既然是生成权,那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就需要明了其生成的基本要素。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要素包括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主体、客体、内容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主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主体是指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主导者。主体总是扮演组织者、计划者等角色。作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相对固定的,通常是人们常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管理者。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仅是人们常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同时也包含了网络技术的监管者;不仅如此,也包含了原来处于受教育者在网络政治教育的网络互动本质作用下而转化为新的主体角色。这些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作用,但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客体的地位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位置互换,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客体内在本质地转换。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主体不是单纯的相对固定的主体,而是一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互动的一个互动主体。其主体是一个多元化、多层面的主体,是一个内在主体性被完全激发的主体。主体间的实质是“主体性之间的关系”[4]。没有此主体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客体
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人们都会觉得是一个对象存在,是一个被动性的存在,这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所呈现的一般现象。但在网络技术空间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却不是这样的存在,这是因为在网络空间中,无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或是客体都不是单纯的物理时空存在,而是一种网络技术化的时空存在。由于网络技术的互动本质[5],因而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的所有网民不是被动的存在物,而是主动性、互动性的存在物。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相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存在。没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存在,也就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存在。与此类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相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存在。首先,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性,也就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多元性。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层性,同样也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多层次性。此外,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互动的网络实践活动,主客体之间有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当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网民、网群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姿态呈现,那与此相对的网民、网群就成为了客体对象。与此相反,当某网民或网群以主体的姿态呈现,与之相对应的网民或网群也就成为了客体。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并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客体,而是一个相应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存在的对象性存在。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既然是一种权力,除了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主客体存在外,还必须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内容。此内容就是话语权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话语权就是某种话语所表达出来的内在影响力[6]。而内在的影响力就必须建构在特定的思想内容之上。没有特定的思想内容,其话语权就难以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建构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内容。此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支撑。但仅有这些内容是不够全面的,这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基础,同时网民或网群在网络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增加自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此内容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外,还具有鲜明的网络技术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空间的延伸,同样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活动[7],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相同的本质。既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是把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转化为人们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话语权。在此转化中所形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必然有着自身话语权的内在逻辑理论基础。此理论基础就是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是指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以来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话语权。此话语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体系指导下所产生的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引导力、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理论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再到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理论体系。此理论体系从理论学说到革命实践,以至于到以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由此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此理论体系的发展与丰富,也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话语权。此话语权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发挥了巨大作用,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使人类社会走向无阶级、无剥削的社会。
我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新型国家,因此我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中的话语权。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灌输于广大人民内心而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建构在相应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之上。在现实网络技术生存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就延伸到网络技术生存的网络社会空间,进而建构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也就延伸到网络社会空间,成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始终是它们话语权的理论来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发展[8]。为何要在此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权单独加以论述,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的内在本质外,还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权自身的特殊性。
此特殊性就在于正是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才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我国经济的极大发展,才使我国科学技术得到极大地腾飞;也正是我国科学技术的极大腾飞,才使我国进入了网络技术时代;也正是因为我国进入网络技术时代,才使我国的人们生存于网络技术空间之中;也正是因为人们生存于网络技术空间之中,才使人们具有了网络实践;也正是因为有了网络实践,也才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存在的根基;也正因为此根基的存在,也才能谈及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这一新话题。正是因为这一内在的逻辑关系导致了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过程中,不得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单独提出来加以分析与研究。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是从国外到国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权在我国扎根,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权则是从我国走向世界的一种新的话语权,是使我国在世界具有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引导力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要素不是零散的,而是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内在逻辑关系所架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架构主要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接受知识,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形成共同话语[9]。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下,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形成一种社会的影响力。此影响力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出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此话语权的架构就是主体–内容–客体的单向性架构,是从主体到客体,再由客体外化出来的一种线性结构。在我国,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就是一种从上而下的话语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再由教育者与受教者共同所形成的话语权。
然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生存在网络技术平台上。网络技术平台是一个互动平台,同时也是主体性发挥的平台。无论是教育者或是受教育者都不是被动的存在,而是主动性的存在,因为贝克尔认为网络身份表明主体实际上是一种可以自主界定的客体[10]。因此,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不存在的。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作为受教育者的一方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回应教育者,一则是接受;一则是拒绝;一则是回避;一则是积极回应等。在此反应过程中,原来的受教育者就变成了教育者,而原来的教育者却成为受教育者。由此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所生成的话语不是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交织的立体结构形式,即某一教育者主体对应众多的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反过来成为主体时,也是面对众多的受教育者。而且,在教育者相互之间也会形成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在受教育者相互之间也会形成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是一个纵向的线性结构,而是基于网络互动关系的三维结构。此三维结构:一是取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二是取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建构的主客体关系。
究竟如何更清楚、更明白地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架构,这还需要进一步地从网络实践与网络理论上加以深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此发展的过程中就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路径问题。
路径,即轨迹,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逻辑脉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首先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始,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统治阶级需要角度出发,需要将网络社会空间中的网民话语集中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话语去教育、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阐述的话语内容,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产生一种新的影响力。此影响力不仅是感召了受教育者自己,同时也影响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自身,以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时获得新的话语活力。此活力所影响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对应关系,而是一个网络社会空间中所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此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生成就不是简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权生成,而是整个网络社会空间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权生成,所生成的话语权是话语领导权,而不是话语霸权[11]。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路径是由个体到个体,个体到群体,群体到群体,群体再到整个网络类存在的生成路径。
[1]侯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话语权[J].学海,2103(2): 172-175.
[2]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163-168.
[3]张国祚.关于“话语权” 的几点思考[J].求是杂志,2009(9): 43-46.
[4]俞吾金.“主体间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4): 3-5.
[5]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7.
[6]刘国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2014.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
[8]谭培文.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权[N].光明日报,2015-01-15(16).
[9]吴琼,刘璐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 30-33.
[10]皮海兵.内爆与重塑:网络文化主体性研究[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4.
[11]欧阳光明,刘秉鑫.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及其建构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6(6): 49-53.
Generation Research of the Discourse Power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NG K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The discourse right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generation power,which is the power after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net practice process.Since it is the generation power,how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generation power in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needs to be explored in theory,so as to provide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inherent nature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right.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iscourse power;research
G410
A
10.14071/j.1008-8105(2017)02-0052-05
编 辑 张莉
2016-09-20
丁科(1969-)男,博士,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