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互联网+”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2017-03-13 01:57:12孙光辉
辽宁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传统学校课程

◎孙光辉

试谈“互联网+”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孙光辉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形式

对于什么是“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也就是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

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几十个学生,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教师由你选,这是“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

(二)“互联网+”教育将对既有教育体系产生影响

在古代,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接受教育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和特权。近代以来,全球大多数国家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学习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时代,教育突破时空限制,一根网线和一台终端就可以链接全世界的教育资源,使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三)“互联网+”教育将重新定义学校和教师

互联网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再聚集和局限在有限的几所学校,而是可以近乎“无成本”地均匀分布在每个学校,届时“名师”的定语不再是学校,“择校”将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教育体制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扇可以观看外面风景的“窗口”。如何引导学生从“知之者”变成“好之者”进一步变成“乐之者”将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二、“互联网+”教育的优势

(一)更加公平

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环境、资源和权利三个层面。通过O2O(Online To Offline)对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才能够真正做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目前,已经有互联网公司开始投入研发新的教学模型,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结论,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模型”(教学水平、风格等)和“学生模型”(接收方式、性格喜好等),经过科学的、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进行最精准、最优化的教与学资源的匹配,实现最大化的教育公平。

(二)崇尚自助

两千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口口相传,完全倚赖于教师。一千多年前,活字印刷术迅速发展,文字典籍大量复制,师生得以初步分离。如今,只要接入互联网,海量知识就会“扑面而来”。无论是哈佛大学的课程,还是一线的科研成果;无论是视频教学,还是线上答疑、讨论;无论是身处著名大学城,还是在偏远的小山沟,都能依靠互联网进行学习。“互联网+”教育,让学习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

互联网教育主要的意义不在于能提供丰富便捷的资源,而在于让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新技术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教学体验,也让学习者的思维世界无限延展。在线教育最大的好处是打破了时空限制,只要你愿意,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任何一门你感兴趣的课程。

(三)触摸大数据

长期以来,教师用纸和笔计算学生的学习数据,耗时费力,准确率也不高,“互联网+”教育让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学生用电脑答题的同时产生了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告诉教师:哪些题过易,人人都会;哪些题过难,学生在哪个知识点“卡壳”。对教师而言,大数据的云计算和分析技术会第一时间生成班级常见的共性错误,为教师提供指导依据,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大数据能够为每一位学生创设“量身定做”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课程,进行定向“靶标式”推送。用不了多久,这样的一幕就会变成现实:考试前,学生会收到网站推送的一则消息,提醒他观看某个复习视频,这样他将有85%的概率在测验中正确解答——大数据比他更了解他自己。

(四)将知识系统化

1.将知识“微”化

许多互联网教育网站都在强化“微”的概念。一是因为大部分网站都把互联网教育产品定位为“课堂教育的补充”,不占用大块时间,突出灵活性,强调对“碎片时间”的利用。二是因为传统学校教育中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所讲授的知识也相对完整,包含若干个知识点,如果将线上课程资源制作成和学校一样的课程,显然没有必要。因此,就需要将知识确切地说是将知识点“微”化。

2.将“微”化的知识“结构”化

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用户大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大多不能够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需要为他们设计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案,让他们明确什么时间学什么,学完这个之后应该学什么。无论网络教育产品如何定位,用户都是有系统性学习需求的,因为教育本身就具有系统化、循序渐进的特点。对于任何一种网站来说,如果你的网站指引性不强,用户跳出率就高,访问深度就不够。

三、“互联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一)如何适应新技术和新应用

传统学校和教师如何适应信息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应用,是决定“互联网+”教育能否进入正轨的首要问题。毫无疑问,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体系。作为教育网络中的结点,学校特别是大学和民间培训机构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学生从无法选择教师到近乎可以从全世界找到自己喜欢的教师,国外甚至有人断言:“未来全球只需要三所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以互联网意识和心态去面对现实,提高自身的价值含量。

(二)如何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并形成良性循环

“互联网+”教育如何吸引全社会资源投入其中并形成良性循环也至关重要。互联网信息近乎零成本扩散和传递的属性,使得互联网教育难以像传统培训机构那样依靠教室的物理实体来限制知识“外泄”,从而实现重复授课。目前,即便是全球最有名的美国Udacity、Coursera和edX等三大“慕课(MOOC)”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模式,从事互联网教育的网站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难以破解的难题,也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关键。“互联网+”教育或者教育的互联网化,要想实现快速且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从传统教育方式中找寻答案,而是应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去探索未来。

目前,教育者对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还在探索中,哪些群体适合在线学习、何种课程更适于应用互联网教学、在什么区域推广更有益等等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教育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创造力为中心的教育,走向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

(作者单位:阜新市电化教育馆)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传统学校课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