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馨悦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军在英军的坚船利炮下节节败退,最终在损兵折将的情形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尔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军接连战败,有识之士认识到非变法不足以图强,于是开启了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清末新政的艰难改革历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占武汉,建立革命军政府。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延续二百多年的清王朝覆灭,中国进入共和时代。然而,袁世凯等人背弃共和理念,倒行逆施,明目张胆地为复辟活动摇旗呐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器物变革、制度变革难以拯救中国的命运,必须从文化变革的角度着手,才能破除封建糟粕文化对国人的荼毒,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因此,1915年之际,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发起了一次以“反传统、反恐教、反文言”为目标的思想革新、文学革命运动。运动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以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为核心,第二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为重点,对现代中国的茫茫大众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一、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从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的官僚阶层以及知识分子都在寻求救亡图存的路径,尽管不同的派别在救亡图存的具体模式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根本形式是一致的,用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话来讲便是“中体西用”。所谓“中体西用”,指的是以中国的固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如三纲五常等作为本体,以西方的技术,如算术、科技等作为功用。比如,洋务派官僚大都熟读四书五经,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利用仅仅局限于“器物”层面,不敢越雷池一步。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虽然强调制度改革,但并不主张废除帝制,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更是推崇备至,康有为本人以圣人自居,即使在维新运动失败后,仍念念不忘保皇。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将批判的矛头从具体的人或制度转向抽象的文化,对封建思想大张挞伐,不仅提出了“破除迷信”的口号,更号召人们冲破历史罗网以求得思想的解放。在新文化运动中,代表者们以刊物,主要是《新青年》作为阵地,发表文章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以孔子、董仲舒等为代表,历千年而未断绝的儒家文化及其支撑的封建伦理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彻底动摇,与此同时,民主思想生根发芽。
二、使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两面旗帜,这两面旗帜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德先生”意为“民主”,主要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在帝制时期,仅有“民本”思想,缺乏“民主”思想,封建专制大行其道。西方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这对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背后的儒家思想有着很好的批判作用。因而,五四先贤们树“德先生”的大旗,将其作为批判封建制度以及帝制思想的利器。1915年正是袁世凯称帝闹剧如火如荼的时期,“德先生”的广为传播使得民主思想在中国普通公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赛先生”(science)是“科学”的意思,主要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尽管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灿烂的科学发明,但科学精神、科学理论较为欠缺,尤其是明清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一落千丈,由此而导致的便是普通中国民众相当愚昧,民智未开,即使是一般的士大夫,科学知识也相当匮乏,比如林则徐就曾经认为西方人的腿不会打弯。“赛先生”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中国一般的知识分子以及普通大众都受到了一次科学思想的洗礼,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资产阶级的核心思想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三、开启民智
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功能便是开启民智。首先,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文言文是最为主要的文字工具。文言文又称古文,产生于先秦时期,历时两千余年,有着较强的稳定性。然而,语言的发展相当迅速,由此而导致的便是文言分离,即文言文与日常使用的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就使得一般民众难以读懂文字作品,比如政府公文等。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主张“我手写我口”,鲁迅创作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胡适创作了白话诗歌集《尝试集》等,使得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这对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以及普通民众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都大有裨益。不仅如此,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等刊物为阵地,大量报纸刊物的创办又为社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渠道。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许多报刊和社团,比较著名的有《少年中国》《曙光》《新社会》《星期评论》《建设》《湘江评论》《星期日》《浙江新潮》等。这些刊物以白话文为载体,宣传民主科学、开启民智,对社会普通大众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
四、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时期。五四运动前两年,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从那时起就有一些人撰文介绍社会主义思想,比如李大钊1918年发表的《庶民的胜利》,但尚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受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影响,中国爆发了一场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体,后期以工人为主体,中国工人阶级展现出了巨大的政治力量。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启迪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使他们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并以之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成果,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场思想运动,其重要性不亚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对当时国人民智的开发以及中国未来的走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