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琴
《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丹柯》,节选自高尔基作品《伊则吉尔老婆子》。《伊则吉尔老婆子》是个短篇小说,采用民间传说的方式,讲述了三个故事。丹柯是其中的第三个故事。
英雄的殉道礼
一群“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困难的时期到了”时,“他们让悲哀压倒了”,前有强劲的敌人,后有黑暗可怕的密林,他们“老是坐着在想”,最终“人们给思想弄得衰弱了”,而决定“把他们的自由献给敌人”。“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丹柯。”面对进退维谷的巨大的困难,众人“为了能够活着”,决定去做奴隶之际,英雄丹柯适时出现,“把大家全搭救了”。
“丹柯领着他们。大家和谐地跟着他走——他们相信他。”但是随着路程的推进,环境越发恶劣,族人们体力和精神渐渐不支,在黑暗的森林的威胁下,开始动摇,并对丹柯产生了怀疑。他们倦怠、质疑、怨恨,又不愿承认自己的软弱,就把气撒在丹柯身上,甚至群情愤怒要把丹柯弄死。
丹柯不但要带领他们走出黑暗的森林,更要驱除他们思想上的顽疾,在精神上引领他们。这正是丹柯面对的最大难题。走出黑暗森林,是难不倒丹柯的,因为丹柯相信“林子是有尽头的”,而且他足够强壮和勇敢,他在前面走着,“快乐而安详”,对未来充满信心。
面对族人的不理解、怨愤和围攻,丹柯试图解释、劝说、沟通,却加剧了族人的怒火;丹柯也愤怒了,但终于“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而熄灭了愤怒之火,“他爱那些人,而且他以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转而燃烧起牺牲自我的烈火。
“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丹柯的叫声比雷声更大。这是痛彻心扉的呼喊,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呼喊,是一个英雄悲悯苍生的大我的呼喊!
“突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带领族人奔向“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然后“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丹柯完成了英雄的殉道祭祀礼,祭品就是他燃烧的心。
屈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路上,丹柯步步修炼,逐渐走完了殉道之路,修完了英雄所具有的能力和品质。他一开始就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勇敢无畏。“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他敢于站出来,带领大家,以一己之力拯救族人。他还具备英雄的另一个基本素质:清醒的头脑、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丹柯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
丹柯经历的最重要最艰难的修炼是学会了宽恕,拥有了悲悯情怀。面对族人的误解、围攻等突发状况,他先是本能地辩解,辩解不通,也本能地愤怒起来。但他就在一瞬间,修炼晋级——生出怜悯,理解并宽恕了族人,最终突破并完成了最高级别的修炼——殉道:从胸膛里掏出燃烧的心,高举着它,照亮族人前行的路,直至倒下。
丹柯,经历了理想主义的浪漫(故事的开端),现实主义的残酷(故事的发展),最终达成了理想主义的涅槃(故事的高潮)。至此,“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式的殉道者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掩卷叹息。
英雄的三重悲剧
毋庸置疑,《丹柯》是一部英雄的悲剧。而悲剧从始至终都与一群人有关,他们就是族人。
族人本來是一群“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第1段开头),为什么会变成“衰弱”(第1段末)“渺小的人”(第8段)?后来甚至变成“狼似的”“跟野兽完全一样”(第14段)?是什么让族人由高贵的人退化为凶猛的动物?强劲的敌人和黑暗的森林,固然是巨大的困难;但绊住族人寻找新世界的双脚的,不是巨树的大枝条,不是散发恶臭毒气的沼泽地,而是他们的“思想”。
这里“思想”有两个意思,一是光想不做。他们“老是坐着在想”,最终“人们给思想弄得衰弱了”。正如丹柯所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这里的“思想”,类似于空想,没有实际行动。
“思想”的第二个意思,是算计。在丹柯的故事之前,伊则吉尔老婆子感叹:“我看见人们并不在生活,而是在盘算来,盘算去把一生的光阴全花在这上面……”族人因为想要活命,畏首畏尾,权衡利弊,计较得失,而显出自私与冷酷的一面。族人的“渺小”,不仅仅体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弱小和无助,还体现了人性中的劣根:心胸的狭小、目光的短浅、见利而忘义。正是族人的这些人性的弱点,导致了丹柯的第一重悲剧:不被理解,不被信任。
丹柯的第二重悲剧是,为了完成使命而牺牲了生命。因为无法让族人理解他、信任他,丹柯只好“剖出心来”,让族人看见他的真心;高举这颗燃烧的红心,照亮族人前进的路。这是多么地悲壮!
第三重悲剧是,英雄死后竟无人记起。故事的结尾写道:“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人们只顾自己奔向新世界,全然忘记了这个为他们引路而牺牲了的人。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着的心,却被一个“仔细的人”因“有点害怕”而一脚踏灭了,真是“心碎了无痕”(张学友的歌曲名)啊!不管他怕什么,这个看似无辜的举动,却与丹柯的壮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丹柯之心燃烧得炽烈,而熄灭得冷清,就这轻轻的一踏,恰是悲剧最深重的所在。
丹柯的悲剧似乎皆源于族人。有人质疑,丹柯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丹柯缺少沟通协调的能力。然而,单凭沟通,能让当时的族人平息下来并全心全意地跟随丹柯前行吗?“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就该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族人已经完全不信任丹柯了,所以才会在丹柯辩解的时候“更生气了”。“狼似的”“跟野兽完全一样”的族人,早已迷失心智,无法正常沟通。只能通过非常之道,引他们走上正途。当丹柯掏出并高举燃烧的心时,族人“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他冲去”。由此可见,族人是一群蒙昧无知、等待救赎和引领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丹柯的非常之举——高举燃烧的心(爱和希望的象征)才能唤醒族人,带他们走出黑暗密林。“众人勇敢地跑着,而且跑得很快”,原先的强壮、勇敢的族人又回来了。
因此,不能把丹柯的悲剧仅仅归咎于族人或丹柯。其实,丹柯的悲剧是英雄的宿命。
英雄往往有超拔之处,英雄的高度是普通人所无法达到的,不被理解和不被信任实属正常。在利益面前,像族人一样的普通民众,总是力争获得更多,哪怕是最粗浅甚至不是自己必需的眼前的苟且。而英雄往往有悲悯情怀,境界崇高,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怜悯众生的无知、痛苦,宽恕众人的自私、冷漠,他的心里总装着“诗和远方”(高晓松语),会在关键时刻,毫不迟疑地牺牲自己。这是英雄之所以是英雄的必然选择,是他的天生的使命感使然。
英雄死后无人记起,才是最深层的悲剧!
人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众矣。千古多少英雄也都被大浪淘尽,雨打风吹去。凡是懂得生活的人,都想在死后在生活里留下自己的影子。但往往很难,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大悲剧。不过,丹柯的最深沉的悲剧,在于那颗仍在燃燒着的心,被一个“仔细的人”因“有点害怕”而一脚踏灭了。不由让人想起郁达夫纪念鲁迅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反观现实生活,对于那些杰出的人,大众往往是珍惜、敬重的多,还是鄙薄、质疑的多?这样就有鲁迅所说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意味了。
蓝色的火星
“在这草原的远处,闪亮着一粒一粒的蓝色的小火花……这些奇怪的蓝色的火舌头使人想到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丹柯的故事从蓝色的火星开始,也以蓝色的火星结束——“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前两个故事的人物最终都变成了影子(冷酷而傲慢的青年腊拉成为云影,最终被风吹散;伊则吉尔老婆子的爱情经历“都只是些模糊的影子”),只有丹柯化成了蓝色的火星。这有什么意味呢?
作者通过伊则吉尔老婆子的感叹,透露过一些秘密:“可是现在……像古时候那样的伟大的行为啦,人物啦,故事啦,全没有……各种各样的人我现在都见过了,我只没有见到强的人……美的人也是一天一天地少起来了。”“美的人”“强的人”越来越少,应该就是指像丹柯这样的英雄越来越少见了。这表明作者渴望英雄并呼唤英雄的出现。知人论世,联系高尔基创作《伊则吉尔老婆子》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沙皇统治的末期)和人生经历(学习先进思想参与革命活动),不难理解,这是高尔基在寻求他的生命的意义,寻求社会变革的出路。“它们(高尔基的作品)也向我们说明一个从民间来的人、为全体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未来战士、天才作家高尔基是怎样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拉尼娜《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
那么,为什么丹柯火红的燃烧的心,最终化成的火星是蓝色的?据俄国民俗文化研究者说,在俄国红色象征美丽、光明、温暖,而蓝色代表高贵、忠诚、信任和友谊。最终丹柯的心不是化成灰烬飘散了,而是蓝色的火星,会“在雷雨到来之前,出现在草原上”。这是不是象征着人性中悲悯的温情,人类生生不息的希望,以及人活着的终极价值——死后仍能以微弱之光照亮阴暗,永远不会消散?
正如“梁祝”死而同穴、化蝶成双,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坚信;丹柯化成了蓝色的火星,应该也是人们对英雄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崇敬和珍视。
民间传说的力量
高尔基的初期作品,深受民间传说的影响。拉尼娜在《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一文中说:“外祖母所讲的民歌和童话是这位未来作家最初受到的文学教育。她在阿廖沙的面前展开了民间创作的宝藏。”“他的许多作品都接近民间诗歌,它们的题材是传说性的,童话性的,幻想的……”她还指出1890~1900年之间,高尔基的许多作品都是由所听到的传说写成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应该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通俗,流传广,主题鲜明,寓教于乐,容易深入人心,很好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使得小说更具可读性,也更有助于小说在一个较短的篇幅内有力地传达主题。
我国也有许多经典的民间传说,如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杜鹃啼血……这些民间传说,不只是传奇故事,让人津津乐道,而且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理解和敬畏,更寄寓着人们对真、善、美、爱的追求。西方的传说,如希腊神话、圣经中的“创世纪”的传说等,这些也都寄托了西方人对于正义、公平、公正、自由、美和爱等美好情感与崇高精神的追求。
高尔基说:“一般人都承认文学的目的是要使人变得更好。”不言自明,丹柯这个故事寄托了高尔基的愿望。这愿望体现在《伊则吉尔老婆子》结尾处,高尔基的内心独白:“那个为了人们烧掉自己的心死去、并不要一点酬报的丹柯……我想到丹柯的伟大的燃烧的心,又想到创造出这一类美丽而有力的传说的人类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