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承煜
(湘潭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欠缺,接受知识的方式还是被动的[1]。特别是对于工科专业的教学,如何将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重点[2-3]。而在新形势下,基于信息化为主导的新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云平台的构建等的飞速发展,以及在“互联网+”的浪潮下[4-5],培养具备德、智、体、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当代大学生势必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及必然结果[6-7]。高校教师所选取的教学资源类型、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学习的手段、师生间交流和互动模式等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8]。
教学计划制定不完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就目前而言,许多高校为了避免大学生学习的课程过多,排课不当等问题,在科学地制定新的培养计划,这可缓解由于学生忙于上课而无法对所学知识思索及消化的问题,也就是保证学生对专业概念等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9]。
学生每周都要到同一个教室上课,若是早上第一节,通常情况是学生精神状态不佳,导致学习的动力下降,教学质量也随之受到影响,且阻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挥。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即使教师设置了一些互动性的交流课题,仍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要求[10],教师如仍然采用教授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也就是常说的被动式学习,会极大地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独立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缺乏自主性及创造性。
基于上述分析,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教学改革问题,转变思路,改变思维和习惯,锐意进取,坚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多目标,多层次和多角度去思考教学改革的问题,努力改掉学生课前不复习,课中不听讲甚至玩手机、睡觉的坏习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关于如何构建新型教学持续改进模型,见图1所示。
图1 新型教学持续改进模型Fig.1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odel of teaching
新型教学持续改进模型主要包括:
1)授课前分析:分析学生的基础(包括以前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否满足继续学习该门课程的要求,如果不满足,应补充相应的知识);分析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确定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2)课程内容设计: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结构、环节、语言表达方式、PPT中的视频设计,音频设计等,可以采用互动式、启发式讲课。
3)授课方式:主要以PPT讲授为主,辅以翻转课堂、转动课堂和seminar等多种形式开展。
4)课程对学生要求(这部分为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微课、慕课以及正在许多高校推广的世界大学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此外,还要要求学生做到课前自习、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
5)教学效果评价:对以上四点都应作出合理可行的效果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各个部分进行适当的总结和归纳,也就是持续的改进。
以上创新型教学方法中:教学模型的构建是核心,微课等“互联网+”平台是载体,翻转课堂等是实现手段,效果评价以及持续的改进则是手段。
开展多种教学质量资源设置模式,努力尝试建设虚拟第二课堂。
目前,全国各高校在精简许可的大背景下,逐步制定和探索与专业特色和发展相适应的培养计划,在自主课程增加的同时,势必会缩减专业课程的课时量,如此产生的弊端就是易使学生的知识面缩窄,导致专业知识体系不完善等。通过设置多学科教学资源,努力尝试建设“虚拟第二课堂”的形式来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所谓“虚拟第二课堂”,指的是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设置课外的网络课堂,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当前较热的“慕课”等平台,搜集相关课程资料供学生选择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微课”的形式录制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缺补漏,弥补课堂上为掌握或者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这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授课优势就在于时间和空间上有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对于教师而言,压力也有所减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虚拟第二课堂”设置的目标是打破传统教学形式中“真实课堂过后,学生就将枯燥的专业课本扔到一边,直到考试才会复习”的缺点,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内置的测评系统,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在平时还是要给学生一些压力,在“一松一紧”之中,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泛,对学生专业结构的搭建起到辅助作用。
传统的采矿专业教学模式偏向于对知识和概念等的讲解,使学生对现场三维空间的感受有所欠缺,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维的训练等受到较强的弱化作用。通过构建上述模型,对提高采矿专业的教学效果,做出有益的尝试,让学生在新形势下,养成主动思索,乐于学习,敢于探索及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改革期望产生的效果为:
1)激励学生主动形成地下空间的立体感,也就是在查找资料过程中,结合课本的二维空间与动画等三维空间,并作出必要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易于形成系统的,主动获取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
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联系,由讲授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广泛地讨论和交流,在乐趣中增进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也会变得更积极、主动,激发出学生强大的热情和学习动力。
3)“互联网+”等新平台学习平台,对夸大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有裨益,师生都可从中查找缺点或不足,查缺补漏,整体上对老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
[1] 余文森.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5):3-13.
YU Wensen.An Original Thought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J].Global Education,2015,44(5):3-13.
[2] 王荣华.推进课程共享与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大学教学质量[J].通讯世界,2015(10):218-219.
[3] 李哲学.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5(30):209.
[4] 嵩天.大学教学改革中的科研方法与探索——基于青年教师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5-18.
[5] 祝明桥,谢献忠,皇晓东,等.深化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10):56-59.
[6] 秦宣云,李军英,郑建梅,等.融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5):95-96.
[7] 王华琳.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教学改革[J].新闻与写作,2015(5):102-104.
[8] 黄运平,姜明华,肖乃涛.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02-106.
[9] 周丹,陈丽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3):90-92.
[10] 王知源. “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信息化建设, 2016(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