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新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我院(盘锦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开始开展全院范围课程改革。经过近两年时间,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课程设计→课改落地实施→有效课堂认证”交替改进的课程改革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我院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信息化技术应用、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的问题,使广大教师理念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课程体系得到了优化,实训基地更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特别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项目化课程改革为载体,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达95%以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14年盘锦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后,学院就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制定,并对课程内容做了整合,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但是我们却发现,虽然教师的课程设计、授课是按照项目化要求进行的,但教学内容学科化、知识化倾向还很严重。所以学院组织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课程模式,尤其是我院与德国GIZ进行合作,引用德国职业教学标准,按照德国课程模式共同开发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出“适合各专业岗位工作项目”课程模式,即采用“学习领域课程”的课程开发理念[1],重新构建项目课程,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相融合的项目课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学院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整体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盘职院〔2016〕22号文件),实施过程分三个阶段。
(一)统一思想,理念提升,信息技能培训
学院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通过这些活动理清了“企业要素、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情境教学、角色转换、合作学习”等重要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明确了“职业岗位需求调研→课程定位→目标预设→项目任务预设→教学方法预设→教学效果预期→考核模式预设→课程规划”的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使广大教师更深层次地认识和理解了“职业活动导向、能力目标、学生主体”的职教理念。[2]使广大教师摒弃了陈旧的思想,明晰了课改思路,明确了课改方向,教学理念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为了提升教师“互联网+”高职教育理念的能力,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各类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开发及使用EOL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在线课程平台进行学习,利用手机客户端APP等各类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二)混合式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开发
学院分三批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教师以教学能力测评为平台,对各专业的全部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通过方案设计、学习,探索出了“四个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课内外一体、训考一体)、“五教模式”(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用什么教)、“六个融合”(教学内容与企业任务的融合、教学过程与任务流程的融合、教学身份与企业身份的融合、教学成果与企业产品的融合、教学产品与企业需要的融合、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等教学理论知识[3],形成了“职业活动导向、能力主线、学生主体、任务驱动、信息化技术应用、教学做一体”,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的总体特色。
1.系统化、模块化的混合式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学院制定了《项目化课程开发方案》,遵循“6+2”原则[1],以及对混合式学习相关理论和现实的认识,根据“混合式学习课程的设计框架”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工作分为前端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阶段进行。[4]在设计内容上,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进行拆分,完成工作任务知识点的序化并组织实施,形成了系统化、模块化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积极与企业合作,为项目化教学寻找重要载体。会计专业与用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基于财务报表平台的虚拟教学平台,开发了财务报表分析、基础会计两门企业会计实务仿真课程。将一流企业岗位工作实际应用的软件系统融入课堂;化工专业与东方仿真等公司合作开发化工大工段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开发了燃料油生产工艺、有机化工生产工艺等课程。通过各类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为混合式项目化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项目引领的校本教材、网络资源与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
通过开展企业调研,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学院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了10余本项目化教材已出版;教师与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的工作页已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教材及工作页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并作为学习的载体,将企业典型产品质量标准和职业岗位素养要求标准融入其中,教材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原则,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学院还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授课,鼓励教师进行网络资源与在线课程的开发和积累,使项目化教学效果更为有效。
3.“教做学一体”的网络学习工作站的搭建
学院坚持引名企进校园,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网络学习平台,与北燃集团、奥德赛公司、中心医院等企业合作,建成了应用化工技术、护理、会计等8个项目化网络学习工作站。工作站既能满足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料、使用工具、主动学习,又提供了生产研发真实产品的工作场所,创设了真实的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环境,实现了学习与工作项目化、实训与生产同步化,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解决专业问题,职业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三)混合式项目化课程有效认证和成果积累
混合式项目化课程在教学活动安排上,要求将传统的教学活动与在线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除了教师运用EOL网络教学平台、网上在线开放课程、手机客户端APP等多种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还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安排课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在线互动讨论、基于项目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线测验、在线作业、基于项目的小组协作学习及研究成果课堂口头汇报等活动。目前学院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了翻转课堂、慕课MOOC、微课等教学形式,全面实施混合式项目化课程教学。通过开展有效课堂认证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进一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近两年来,我院邀请了戴士弘、姜大源、赵志群等10余位专家来院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指导,全院300多名教师及企业专家参加学习和讨论,教师分三批参加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有50多门课程进行了混合式项目化课堂教学,并进行了有效课堂认证,为学院进一步开展混合式项目化课程改革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先后有省内外10余所职业院校来我院学习交流。2016年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国家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全国行业类技能竞赛二等奖6个,三等奖4个;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4个,项目化教学改革已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了教学内容的新框架,实现了课程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相融合
根据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学院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5]为核心对2016级所有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构建了适应岗位新技术、新工艺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方式。首先优化课程内容,让课堂“活”起来,每一节课堂都有融入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教学内容按照行业发展及时调整更新;其次是强化岗位技能,让学生“动”起来,组织教学变为实岗训练,讲授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运用知识变为实践创新,检查知识变为合作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在职业能力。
(二)建立了混合式项目化教学评价监控体系,提升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反馈,在混合式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进行了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加强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质量意识和安全文明生产意识的培养。项目化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知道“是什么”,学会“怎么做”,更注重培养学生思考“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三)加大了与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的合作,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
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学院主动邀请企业参与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教材开发、教学实施、基地建设、师资培训、人才评价等工作,亦使教学形式和资源配置呈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岗位要求融入培养方案,教学生产合一;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作品产品合一;企业技术团队融入教师队伍,教师师傅合一;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教室车间合一的合作模式,全面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四)完善了教学实训环境,保障了混合式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项目化课程强调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按工作岗位流程和工作任务的程序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实训场地(实训室)必须按照企业的工作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和布置。为此,学院对全部实训中心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要求进行了改造升级,使实训中心既成为理论知识讲授的课堂,又成为专业技能操作的车间,将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还按照企业“前店后厂”的模式建立了油气采集输模拟实训中心和重症护理实训中心,形成了实训车间既是教室,又是办公室,也是技术研发中心的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教师在这里授课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流程进行,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近两年,学院先后派出126名教师参加各类项目化师资培训,教师的项目化专业教学能力得到提升。经宁波职院专家评审,学院认定参加第一批项目和教学设计测评良好以上的47名老师为第一批院级项目化考评教师。2016年10月学院选派9名课改优秀教师到德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学习和考察,为学院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和项目化师资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力度,2016年就有106名教师参加了省级以上的各类信息化的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混合式项目化课程教学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力,2016年获省级信息化教学大赛奖项4项,微课大赛奖项9项。
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多途径、多手段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我院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9-102.
[2]邹学忠,徐岩.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推进整体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86-89.
[3]景海河,孔祥华,谷峡,等.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0-14.
[4]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5]张献奇,田云阁.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7):120-121.
[6]钟旎,朱宝莉.项目化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