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楠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 东莞 523808)
地方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中的价值研究
——以东莞地区为例
苏 楠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 东莞 523808)
国家和民族有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凝心聚力,才能使民众自觉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与使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文化资源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和内容。东莞在其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价值。
地方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东莞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人们把握价值关系的特殊观念系统,是我们认识和处理价值问题所持有的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看法的总和。[1]任何国家、民族都要拥有和追求一种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稳定、民族认同的思想基础,将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诉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意。2014 年 5月 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精神构建和价值引导的责任,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思想意识领域工作的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西方价值观冲击等矛盾冲突,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想言论,凝聚中国力量。理论若用来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要通过具体化、通俗化的方式方法为大众理解、认同并自觉使其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地方文化资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它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更加鲜活丰富的资源和多样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价值。科学合理地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能使理论的传播有血有肉,使理论的内容更加充实、具体、生动、接地气,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能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东莞不仅仅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重要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红色精神的组成地、改革开放的示范地。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东江纵队浴血奋战、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再到经济社会双转型和产业升级,每一个发展时期无不是一段充满正能量的奋斗史,无不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时时熔铸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千百年来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不间断的,具有很强的文化、社会、历史价值,所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后人宝贵的财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了丰富的地方资源和有效的路径。
1. 近代历史文化
东莞是近代欧风美雨东渐的切入口,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最前方。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爆发,成为中国反对外来侵略的起点,东莞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在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东莞处于战争的前沿,驻守虎门的水师和东莞人民奋勇抵抗英国侵略军,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壮歌。从此,具有英勇顽强民族特性和爱国主义传统的东莞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开始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1853年东莞三合会首领万鸡仔在石龙发动公众起义;次年,广东三合会首领在石龙起义。辛亥革命期间,王宠惠、莫纪彭、李文甫、蒋光鼐等东莞籍志士先后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斗争。李文甫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3]而这些又为后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红色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2. 红色革命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巨大苦难,这场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不同版本的抗战故事和抗战精神,而东莞地区的红色革命文化就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民主革命历程中孕育发展而成的,是我党优良传统和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924年12月东莞就成立了党支部,为东莞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坚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并宣传和发动群众加入到抗日战争的队伍中来。作为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敌后抗战的主要战场,东莞人民以及活跃其间的威震南疆、蜚声中外的抗日劲旅东江纵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解放了大片的国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如今在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让人们从百花洞战役、大岭山根据地“万人大扫荡”等史实中去缅怀这一切。东莞红色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4]这与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致的。
3.改革开放文化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作为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的东莞,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30多年来,敢为天下先的东莞人在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的指导下以兼收并蓄的胸怀,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东莞奇迹”、“东莞模式”,形成了“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东莞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东莞社会快速升级,从一个小小的农业县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体制市场化、经济国际化和生活小康化;东莞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使人民得到实惠;东莞树立了良好的文明形象,成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获得众多荣誉。如今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经济社会双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任重而道远,东莞将积极探索东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继续担负起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大使命,为其它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种跨越式的腾飞背后离不开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和文化力量的强大支撑。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东莞人民所具有的凝心聚力、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引领大家克服各种苦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将在未来的持续发展道路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可知,近代以来东莞地方特色文化是积极向上、形象生动的,是经过历史实践并经得起检验的,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必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文化育人是文化的一种功能,也是文化的社会责任。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是当地人精神和智慧的结晶。东莞深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熔铸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东莞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已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地方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供了更接地气的传播载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传播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网络舆论等常规方式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若要将核心价值观传播工作做实做细,还需要根据各地情况来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途径和方式。具体到东莞而言,其自身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有优良的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有积极向上的地方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旗帜之一,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些地方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具有更接地气的传播载体、更生活化常态化的传播渠道。我们要紧紧依托虎门炮台、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海战博物馆、袁崇焕纪念馆、东莞展览馆、东纵纪念馆等历史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使人们自觉继承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学习吸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更昂扬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二)地方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借助地方文化载体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地深入人心,“因为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能够将一些基本的信念和价值观传递下来,使先进文化和科学价值理念以及所表征的精神,整体上的发展能持续下去,进而从各个方面促进人的觉悟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的价值目标与核心价值观也才有实现并被遵循的希望。”[5]地方文化环境是当地人每天都身处其中且熟悉的一种人文环境,它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水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合理巧妙地融入优秀地方文化传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利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事迹来传达他们所具备的精神气质,使人们更易于理解和认同。同时,在传播的过程中要将优秀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人们自身的成长结合起来,引导人们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切实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理论在大众化的同时做到有效地“化大众”。比如,利用东莞在近代史上奋力抗英、抗日的史实,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幸福生活的感恩,对富强、民主、团结国家的期待;利用东莞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使大家更直观地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道路的必然性等。
(三)地方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必须要具备重要的文化源泉,这个重要的文化源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6]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不可忽略的内容。利用好地方文化中的丰富资源,传承和发扬先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赋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认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工作方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途径,使核心价值观理论被人们理解和认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无意义的政治宣传或无意识地顺应或有意识疏离的虚假状态,并将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将是我们仍然需要思考的问题。将地方文化资源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教育过程,无疑是对理论传播方式的有益补充,能使其更加接近生活、接近群众、接近“地气”,使其具备更加鲜活的表现形式。
[1] 杨怀中,万伟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5):8-10.
[2][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2-93,96.
[3][4] 赖琼,黄祖辉.东莞红色文化的生成渊流与当代价值探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104-107.
[5] 段海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向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47-50.
[责任编辑 宋占业]
2016-12-28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和工作创新项目”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中的隐性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ZK01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中的大众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614)的阶段性成果。
苏楠(1987- ),女,河南许昌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3.024
D64
A
1671-7864(2017)03-00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