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权理论在夺取巴拿马运河中的应用

2017-03-12 19:18:32王子健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西奥多巴拿马运河罗斯福

王子健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美国海权理论在夺取巴拿马运河中的应用

王子健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进入到了海外扩张的时期,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并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以适应同列强争夺海洋优势的战略需要, 马汉的海权论应运而生, 其中就强调建设和利用强大的海军舰队和战略要地来保护美国的安全和海上贸易, 并且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 而在海权理论的主导下,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抓住美国海军逐步壮大的机会, 运用海权理论夺取了巴拿马运河。 关键词: 海权理论; 西奥多·罗斯福; 巴拿马运河

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正式进入海外扩张时期。 这一时期, 海权理论成为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强调美国就是要依托海洋扩张, 面向世界发展。 而中美洲地区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 首当其冲地成为美国海洋扩张的首选目标, 其中的中美地峡运河区又是重中之重。 如果说中美洲地区是美国的后花园, 那么地峡运河区就是花园的地基。 而夺取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 就是给这个“地基”砌上的第一块砖。

一、 巴拿马运河问题的缘起

美国兼并加利福尼亚以及不久之后掀起的“淘金热”, 使中美地峡对美国的重要性大为增加。 但在整个19世纪, 美国在中美的实力和影响都不及英国。 英国将中美洲大部分地区视为自己的“保护”范围, 控制了中美地峡的整个东海岸线, 这使美国处于劣势地位。

美国不会在争夺中一直处在劣势地位, 而是采取了一切办法不让其他国家单独控制地峡运河区。 1845年6月, 美国政府代表比德劳克出访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并提交关于防止巴拿马运河地峡被独占的外交照会, 企图使美国获得在地峡的特权。 经过谈判, 在1846年12月12日, 哥伦比亚政府为防止英国势力沿地峡南侵, 同美国缔结条约。 国务卿布坎南给美国代表的指令中说:“获取两洋交通的排他性特权和利益, 对美国来说比其他任何国家更为重要。”[1]139条约主要内容是关于双方贸易的问题, 也规定了哥伦比亚对地峡的主权和中立, 由美国政府提供保护, 并同意美国人在巴拿马地峡自由通行。[2]5美国总统波尔克在1847年2月10日给国会的咨文中高度赞扬了条约的意义:“经过巴拿马地峡的道路是两大洋之间最短的道路, 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 最可行的就是修铁路或者运河。 开发地峡的道路所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不仅有利于发展同美洲西部沿岸的贸易, 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同亚洲和太平洋岛屿的贸易, 这是显而易见的。”[2]8美哥的条约为美国向中美洲渗透打开了大门。

而英国却一贯坚持自己的海上霸权的传统, 习惯控制一切贸易航路, 对自己在中美洲已取得的利益加强巩固, 也力图保持自己对未来运河的管理权, 不愿让美国单独控制运河。 双方冲突逐步升级。

美国由于自身实力不足, 为了避免冲突, 想通过谈判来实现对英国在中美洲发展的限制。 最终双方在1850年4月19日缔结了《克莱顿-布尔沃条约》。 条约规定: “任何一方对通航运河均不得为自己取得或维持任何排他性的控制, 任何一方不得在该运河的要冲地位或附近建立或保持任何要塞, 不得对中美洲的任何部分实行占领、 殖民、 设防或行使统治权”。[3]409同时, 该条约确认了地峡运河区的中立, “运河完工时, 双方将保护它, 使其不受阻碍, 并保证运河的中立, 以使该运河永久自由开放”[3]410。 这实际上造成运河区被美英两国共管的局面, 标志着美英两国在中美洲问题上达成短暂的互相妥协。 这只是美国当时自身实力不足以与英国抗衡, 不能将英国排挤出中美洲的权宜之计。

随着美国逐渐发展和壮大, 该条约只能是阻碍美国在中美洲地区实行扩张政策的挡路石。 废除该约, 由美国独立控制开凿运河, 就成为美国追求的目标。 1870年, 国务卿菲什要求美国驻拉美领事和公使都必须就美国在西半球的贸易状况提交详细的报告。 其中报告指出: “必须在巴拿马地峡拥有一条运河, 这将有利于动摇英国在拉美太平洋沿岸地区的贸易统治地位”[4]343。 海斯总统在1880年的咨文中明确宣称:“要么建造一条美国控制的运河, 要么不要运河”[5]Ⅻ。 1881年6月24日, 美国国务卿布莱恩也公开要求废除1850年《克莱顿-布尔沃条约》, 他声称地峡运河是美国海岸线事实上的一部分, 地峡运河由欧洲国家控制将被美国视为具有“结盟反对美国的性质”, 是对美国的“一种不友好的表示”。[6]159这说明美国开始重新考虑单独控制地峡运河的问题了。

到美西战争后, “在美国人面前, 战争的教训是清楚的, 从海军和商业的角度看, 建立一条运河是迫切和必要的”[7]157。 并且亚太地区开始成为美国海外扩张的中心之一, 也需要建立一条由美国控制的中美洲地峡运河。 正如麦金莱总统在1898年的国情咨文中所说, “由于条件的变化, 本届国会应该紧急采取某些坚定的步骤, 以便修建地峡运河, 来扩大我们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和贸易”[8]XXI。 但是1850年的条约依旧是束缚美国建立地峡运河的绳子, 美国必须在外交上予以废除。 正如马汉在1893年发表的《地峡与海上力量》文章中所说: “‘不幸的’ 《克莱顿-布尔沃条约》, 否定了美国单方面建筑、 控制地峡上的运河并使之要塞化的可能性, 因此必须重开谈判, 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优势, 控制美洲大陆和美洲海域”[9]87。 恰逢欧洲局势变化, 英国为了应对德国的威胁, 开始同美国改善关系, 表示愿意解决《克莱顿-布尔沃条约》问题。

经过谈判, 1900年2月5日, 英国大使庞赛福特和美国国务卿海, 签订了第一个《海-庞塞福特条约》, 其中有条款规定“本运河应对所有国家的商船和军舰自由开放, 完全平等。 美国可以修建和拥有一个中立的地峡运河, 但不得驻兵防守”[7]160。 这一条款引起美国国内很多人的大为不满, 说这是对英国人的投降。 当时的纽约州长西奥多·罗斯福在1900年2月18日就给海写信说: “该约有两点失误。 第一, 如果运河在战争时期允许敌船经过, 这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第二, 这是有违于门罗主义的, 我们应该始终拒绝所有欧洲列强在西半球的领土上, 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控制的权力。”[10]1192之后, 英国因拒绝附有修正案, 让美国拥有运河防卫权, 而致使第一个《海-庞塞福特条约》就此流产。

俄国、 德国的崛起让欧洲局势出现变化, 再一次让英国开始考虑与美国改善关系。 双方开始重新谈判, 终于英国在运河条约问题上彻底让步。 1901年11月18日, 第二个《海-庞塞福特条约》在华盛顿签订。 “双方同意, 此条约代替《克莱顿-布尔沃条约》。 该运河由美国政府负责修建, 美国政府享有因修建该运河而产生的一切权利, 以及制定有关运河的规章和管理的专属权利。 美国有权沿运河两岸派驻军事警察防守突发事件”。[3]214条约在参议院得到批准, 这样第二个《海-庞塞福特条约》就成为未来美国建设巴拿马运河的政策基础。[7]164美国独霸中美地峡运河的时刻开始了。

二、 巴拿马运河的夺取

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时, 就深知开凿运河的必要性, 也成为他对外政策的核心。 运河的建成将加强贸易并使美国海军舰队能够迅速地从一边海岸到另一边海岸, 使美国海军舰队的效率成倍增长。[11]83再加上他的好友、 海权论创始人艾尔弗雷德·马汉对他进行的思想灌输是关于运河的商业和战略价值。 因此, 罗斯福决心要促使运河的建成。

1902年1月28日, 国会通过了运河修正案, 赋予罗斯福总统选择开凿运河线路的特权。[12]284同时, 法国运河公司被迫同意用4000万美元的低价将企业财产和权利尽数转让给美国, 但协定转让必须经过哥伦比亚政府的批准。[13]1902年6月28日, 罗斯福签署了《斯普纳法》, 正式确定巴拿马线路为运河的修建地点。 美国随即同哥伦比亚政府交涉, 在1903年1月22日, 双方签订了《海-埃兰条约》, 美国向哥伦比亚政府支付1000万美元以及获得6英里宽的运河区的25万美元年金, 并获得建造、 控制和防守的权利, 租期为99年。[4]4771903年3月17日, 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埃兰条约》。[14]133

但是, 当主动权回到哥伦比亚政府手上时, 它认为这是侵犯其主权的行动, 又觉得美国政府支付的金额太少, 因此迟迟不肯批准该条约。 1903年6月9日国务卿海给当时的驻哥伦比亚大使博普雷发电表示“如果哥伦比亚现在拒绝条约, 或者过度延迟条约获得批准的时间, 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将受到严重牵连, 国会因此而在下个冬天可能采取的行动会使哥伦比亚的所有朋友感到后悔”[14]146。 博普雷在几天后将消息转告了哥伦比亚的外交部长。[14]152随后, 哥伦比亚政府提出两条修正案。 第一, 要求由法国人创办的巴拿马运河公司向哥伦比亚支付预期从美国获取的4000万美元中的1000万美元, 作为获得运河特许权的补偿; 第二, 要求将美国直接支付哥伦比亚的1000万美元增加到1500万美元。[14]163哥伦比亚参议院看到了运河协议中潜在的外财, 而且确信美国人很快就会领悟其中的关键, 然后接受他们的出价。[14]166博普雷告知他在华盛顿的上级, 想要让条约获得批准, 美国需要花更多的钱。[14]1917月29日, 国务卿海电报回复:“我们政府没有权利和能力与哥伦比亚政府签订有关强加给运河公司财政债务的协议,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总统也不会向参议院提交任何修正案。”[14]168现有的条约已经证明美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不可能再做出妥协了。 而哥伦比亚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经济补偿, 于8月12日断然拒绝批准条约, 惹怒了美国。 当拒签条约的消息传回来时, 罗斯福暴怒地指出: “决不能允许这个波哥大的长耳大野兔单方面封锁这条未来文明的高速公路。”[10]566为了消除这个碍眼物, 罗斯福开始用军事手段来解决。

美国已经不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巴拿马运河问题了, 随即转而寻找巴拿马的叛乱者合作。 由于巴拿马地区的独立倾向由来已久, 在之前的50年里, 这个地峡区发生了超过50起革命或起义事件。[11]87罗斯福总统很难相信巴拿马人会屈从于哥伦比亚政府的统治。 但是无论他多希望爆发起义, 却不能公开表示。 在1903年10月, 给《评论之评论》杂志主编艾伯特·肖的信中就说:“假如巴拿马是一个独立国家, 或者假如它在这种时候成为这样的国家, 我是高兴的。 但要我公开这样的说法岂不等于煽动叛乱?所以我不能开口。”[10]628不过, 这并没有耽误与巴拿马独立势力的接触, 其中以法国运河公司负责人比诺·瓦里亚和美国律师威廉·克伦威尔为主。 在美国的精心策划下, 1903年11月3日, 一小部分驻留在巴拿马地峡的美国人发动了政变。 为了保证巴拿马暴动的成功, 美国向巴拿马派遣了一支庞大的海军。 其中美国军舰“纳什维尔号”在11月2日下午抵达巴拿马, 同日接到命令“为了和平的利益, 务须竭尽全力阻止哥伦比亚政府军从科隆向巴拿马进军”[11]94。 随即, 巴拿马宣布独立。

罗斯福在巴拿马宣布独立一个多小时后便迅速给予承认。 11月18日, 约翰·海和作为巴拿马共和国全权代表的比诺·瓦里亚签订《海-瓦里亚条约》, 主要内容是:“美国保证巴拿马的独立; 巴拿马永久给予美国一段宽10英里的运河区占领使用, 巴拿马湾中的一些岛屿也给予美国使用, 美国一次性支付给巴拿马政府1000万美元, 并每年付给25万美元年金; 美国拥有对巴拿马运河与铁路公司的全部财产的永久垄断权, 巴拿马共和国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 美国有权对巴拿马城和科隆城进行干涉, 以维护公共秩序; 无论今后巴拿马共和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什么变动, 都将不得影响本条约规定给予美国的权力。”[3]228-231至此, 美国“实实在在”地将巴拿马运河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开发了。

即使该约损害了巴拿马的主权, 运河区也成为了国中国, 但也无法阻止运河的快速修建。 从1904年动工到1914年就完成了试航。 尽管罗斯福曾为此做过辩解, 声称“哥伦比亚对巴拿马管理不善、 治理不当, 所以, 当哥伦比亚人拒绝这个平等条约后, 全体巴拿马人民便一同揭竿而起”[10]675。 在自传中他说道, “我只不过是依照1846年的条约行事, 从1846年开始, 我们就同当时控制巴拿马海峡的国家有过条约, 与新格拉纳达共和国, 哥伦比亚共和国的前身, 还有如今巴拿马共和国的前身都有条约。 依照这些条约, 美国有权以自由的、 公开的方式通过运河”[15]302, “当时的情况, 无论是出于民用或者军用的原因, 都应当马上建立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便捷的交通, 因为这不只是涉及便捷性并且还有必要性, 是迫在眉睫的事情”[15]306。

巴拿马运河的修建极大地提高了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速度, 给海上扩张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并且极大地缩短了美国海军以及商船在两大洋之间的航行距离和时间。 从纽约到旧金山的距离从13600英里缩短到了5600英里。[4]480

三、 巴拿马运河在海权理论中的地位

控制了巴拿马运河就是掌握了连通两洋的钥匙。 罗斯福在1903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到“控制了运河, 就是控制了所有文明世界中的商业和交通利益, 不受干扰地穿越巴拿马运河的方法对于美国来说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14]XXXIX。 这是美国实现海洋控制战略的关键, 运河的修建使美国东西部犹如一体, 海军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战略机动性大大提高, 使其成为国家力量的中心, 永久性的基地, 让运河发挥了战略枢纽的价值, 成功有效地应用了海权理论。

而马汉提出“海权理论”也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到19世纪末期, 造船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使得美国不得不重新全面地思考自己的海洋政策。 19世纪欧洲各国的均势所造成的和平状态已经让位于帝国式的竞争, 而这种角力多发生在海上。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处于一个凸出状态, 它的防御薄弱使得其在南美洲的海上力量看起来就是囊中之物。 加勒比海沿岸也就自然地暴露在欧洲的威胁之下。 从加勒比海的基地出发, 一个欧洲大国可以轻易掌控经过巴拿马运河的各路贸易, 并且, 只要派遣战船穿过运河便可以威胁美国的西海岸。[16]4正如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也提到, “假设在加勒比海有一场海上争霸战, 美国的主要作战力量将集中在密西西比河河谷, 这对于调动国家资源而言, 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保卫密西西比河的入口非常困难”[17]25。

夺取巴拿马运河无疑就是应用海权理论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海权理论思想即是马汉的海上实力论。 所谓海上实力, 传统上是专指海上军事力量, 即海军。 但马汉把这一概念扩大为“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17]1。 马汉认为, 美国的幸福, 依赖于对海权的某些基本要素的理解和对某些基本海军实践的遵守。 其中一个要素就是海军战略要地。 马汉强调, 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必须控制水域, 而对水域的控制“主要依赖于占有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点”[6]169。 巴拿马地峡运河就是最重要的一个。

同时, 海权理论的中心也包含着对可能发生冲突的预示。 “如果国家的繁荣依赖于海上贸易, 而可能容纳的贸易总量又是有限的, 那么竞争便无法避免, 这必然导致海军之间相互角逐, 以保护各自国家的贸易。 ”[16]7而美国的后花园将出现别国的军舰挑战美国。 因此, 美国有必要抢先夺取运河, 占据优势, 保护本国的贸易和利益。

马汉就根据美国濒临两洋的特点, 断言控制沟通两洋的地峡运河这个“生死攸关的战略重心”是控制海洋的关键所在。[9]12马汉在他的海权理论思想的著作中就多次强调巴拿马运河对美国各方面的重要性。 不仅是经济上能对美国产生利益回报,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安全战略上也是重中之重。

如果运河建成, 加勒比海就会变成世界上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 而不是像此时这样只是个航行终点站、 地方性的贸易场所, 或最多只是一条不连贯、 不完整的交通线。[16]24通过这条线路可以进行大量的商贸活动, 把其他一些国家, 主要是欧洲国家的利益带到美国的国家海岸。 由于太平洋地区实力的增长加强了太平洋对整个世界, 特别是对美国的商业和政治的重要性, 这推动了人们必须寻求出口以进入其他地区, 而巴拿马运河的修建将使大西洋海岸能够与东欧的市场在距离上平等地与欧洲竞争。 这是地峡的位置和自身的内在条件赋予它与世界不可分割的结果。[9]100同时, 加勒比海地区还将成为“海上的畅通大道, 商业将会大大兴盛起来”[17]33。 运河将会让美国的商业经加勒比海扩张到太平洋, 进而扩张到东亚。 运河加强了美国同欧洲国家争夺亚洲市场的能力, 从而大大改善美国的战略地位。

而在当时的政治情况下, 不仅仅是在于商业利益的衡量, 而是未来运河对中美洲地峡的重大利益以及加勒比海的重要性,因为后者与地峡问题的所有国际考虑是联系在一起的。[9]260运河的根本意义将是它把整个欧洲文明的边界, 特别是美国的边界向前推进了数千公里,[9]261海上力量就在此区域变得非常重要, 因此必须控制住巴拿马运河。

在战略上, 美国对地峡运河的控制, 同英国在该地区的利益相比, 对美国的安全和利益要重要得多, 因为完全由美国控制的一条运河会使美国东部海岸、 西部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 虽然美国远离欧洲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 在本土水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本地和国际优势, 但是没有强大到在没有合理规定的情况下确保对某一地区拥有制海权。 这就要求美国能够在发生争端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指挥来调动海军力量, 让美国的东部和西部海岸能相互支持, 而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就是完全控制巴拿马运河, 从军事角度看, 这也是任何一个广泛规划的国防准备的关键。[18]512

因此, 美国有效地应用了海权理论, 充分利用了地理位置带来的有利条件。 美国利用运河以及周围基地的自然优势、 防御的敏感性和靠近战略中心的出口, 使它的舰队同任何地方舰队一样保持在离战场不远的地方。 这样, 美国应用海权理论掌握了巴拿马运河, 不仅在密西西比河的进出口处会得到充分的保护, 还掌握了前哨基地, 而且基地与国内基地间的交通也得到了保障。 在夺取巴拿马运河的问题上美国做了适当的军事准备, 充分运用了马汉所提出的海权理论, 毫无疑问, 这将使美国在大国竞争中获得巨大的优势。

总而言之, 美国应用海权理论夺取了巴拿马运河, 让美国在加勒比海以及太平洋的霸权开始崛起。 海权理论作为美国海洋扩张时期的主要思想, 潜移默化地指引了美国夺取巴拿马运河, 促进了海权理论的发展, 在实际行动中证明海权理论在美国海外扩张的大背景下确实是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1]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MOORE J B.A Digest of international law[M].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06.

[3] 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1648—1871[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4] 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M].王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 U.S.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Z].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880.

[6] 王玮,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DENNIS A.Adventures in American Diplomacy1896-1906[M].New York:Dutton Company,1928.

[8] U.S.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Z].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898.

[9] MAHAN A T.The interest of America in Sea Power,Present and Future[M].Boston:Little,Brown,and Company,1911.

[10] MORISON E.The letters of Theodore Roosevelt [M].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

[11] 亨德里克斯.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外交[M].王小可,等,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

[12] U.S.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Z].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02.

[13] 刘娟.美国海权战略的演进:兼论海权在美国大国战略中的实践与作用[D].武汉:武汉大学,2010.

[14] U.S.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Z].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03.

[15] 罗斯福T.西奥多·罗斯福自传[M].姜延峰,等,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16] 贝尔.美国海权百年[M].吴征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7]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M].董邵峰,等,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18] MAHAN A T.Importance of Command of the Sea[J].Scientific American,1911,105(3).

[责任编辑 李继峰]

The Application of American Sea Power Theory in Capturing Panama Canal

WANG Zi-jian

(SchoolofPoliticsandHistory,BohaiUniversity,Jinzhou121013,China)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entered the period of overseas expansion,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benefits and occupy a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pattern to adapt to the strategic needs of the same powers competing for ocean superiority. Mahan’s sea power theory came into being, which stressed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a strong naval fleet and strategic location to protect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and maritime trade, and became the dominant ideology of this period.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sea power theory, President Theodore Roosevelt grabbed the growing opportunity of the US Navy, taking the Panama Canal, in response to the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a power.

sea power theory; Theodore Roosevelt; Panama Canal

2016-12-1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SS019);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5019)

王子健(1992—), 男, 湖北十堰人, 硕士研究生。

D815.3

A

1009-4970(2017)07-0056-05

猜你喜欢
西奥多巴拿马运河罗斯福
上帝的声音
故事会(2021年1期)2021-01-07 08:11:40
抵达终点前,谁都可以争冠军
抵达终点前, 谁都可以争冠军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巴拿马运河实施临时限航措施
人民周刊(2016年9期)2016-05-26 10:07:07
风景逶迤的巴拿马运河(下)
风景逶迤的巴拿马运河(上)
综合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