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耀辉的海外华文音乐教育

2017-03-12 19:18:32谷玉梅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中华文化

李 啸, 谷玉梅

(1. 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2. 华侨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罗耀辉的海外华文音乐教育

李 啸1, 谷玉梅2

(1. 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2. 华侨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归国华侨、 中国知名军旅作曲家罗耀辉早年在海外接受华文教育, 晚年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2003年至2006年间, 罗耀辉赴泰国开展华文音乐推广活动, 为加深中泰友谊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 罗耀辉; 海外华文教育; 中华文化; 对外传播

归国华侨罗耀辉是中国知名的军旅作曲家, 曾为空政歌舞团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2003至2006年间, 罗耀辉赴泰国开展华文音乐推广活动, 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笔者通过走访, 在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对罗耀辉海外音乐教育生涯作一探讨。

罗耀辉(1933—2007)又名罗顺泉,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1933年6月出生于泰国曼谷三聘街。 20世纪50年代, 罗耀辉进入空军文工团任音乐创作员, 直至1989年退休。 2003年, 受泰国方面邀请, 罗耀辉南下组织并领导泰国南大合唱团, 进行华文音乐文化的推广活动。 2006年因病回国, 2007年因癌症不幸离世。 罗耀辉创作的歌曲以反映军旅生活以及社会百态为主。 先后创作了《中国空军进行曲》《碧空姐妹》《欢腾的节日》《唱和谐》等著名歌曲或舞蹈, 为10余部电视剧谱写主题曲, 特别是参与了著名歌剧《江姐》的创作。

一、 罗耀辉生平记述

罗耀辉祖籍广东梅州。 梅州自古人杰地灵, 重视文化教育。 近代以来, 随着西学东渐, 梅州的对外交流愈加频繁, 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 先后涌现出了黄遵宪、 叶剑英、 曾宪梓、 侯孝贤等知名人士。 清末以来, 80余万梅州人移居海外。 罗耀辉的父母就是随着这次移民潮到了泰国。

1946年, 罗耀辉从泰国曼谷进德学校小学毕业, 就读于华人自办的南洋中学。 在南洋中学, 罗耀辉接受了系统的音乐教育。 拜当地一位小提琴家为师, 得到过德国小提琴家奥佛伦·格兹的悉心指导, 系统地掌握了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 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8年, 南洋中学因泰国爆发排华运动而停办。 罗耀辉被迫远赴香港继续求学。 1950年, 罗耀辉在广州培英中学完成中学学业。 1951年, 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 从事文艺宣传工作。 1958年, 罗耀辉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

罗耀辉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席小提琴师, 兼做作曲、 配乐工作。 数十年来, 罗耀辉先后为20余部电视连续剧谱写歌曲并配乐, 创作了50余首军旅歌曲和百余首通俗歌曲, 还参与创作了大量歌舞剧、 话剧。 其参与创作的歌曲《中国空军进行曲》《机场小路》、 舞蹈《碧空姐妹》《送别》、 话剧《忆娘》等作品受到业界及群众的广泛赞誉及肯定。[1]18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罗耀辉还曾与音乐家阎肃、 姜春阳、 金砂一同为歌剧《江姐》配乐。[2]该歌剧成为了中国当代歌剧的经典力作, 在中国歌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罗耀辉本人因此多次受到文化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部表彰。

1989年, 罗耀辉退休。 退休后, 积极投身于社区基层音乐文化建设, 参与当地干休所的文艺活动, 为干休所合唱队创作歌曲。 罗耀辉先后创作出了《夕阳好》《人老也风流》《我们的歌声依然嘹亮》《为理想高举旗帜》《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军休家园之歌》等歌曲。[1]185罗耀辉创作的歌曲豪迈、 奔放、 富有激情, 乐观、 向上、 充满理想, 歌颂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好生活, 谱写了老当益壮、 夕阳无限好的情怀, 反映出了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的《人老也风流》还在北京军休合唱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并在2002年民政部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 受到了一致好评。[1]185

2003年, 罗耀辉受泰国著名华侨领袖罗宗正邀请, 赴泰国曼谷组建南大合唱团(由南洋中学、 大同小学校友组成), 在悉心指导该合唱团的练习和演出的同时, 还为合唱团创作了多首歌颂中泰友谊的歌曲, 在当地媒体发表了多篇散文、 诗歌。 他专门为泰国公主诗琳通谱写歌曲《念奴娇》, 深受公主喜爱, 在泰国传为佳话。[1]186

2006年, 罗耀辉因积劳成疾返回北京休养。 在入院治疗期间, 罗耀辉一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一边坚持音乐创作及写作。 为支持社区音乐文化发展, 躺在病榻上还坚持创作了《唱和谐》《跳出一个春天》《和谐社区好标准有十条》等作品。 2007年1月26日, 罗耀辉因癌症医治无效, 不幸在北京逝世。

二、 泰国南洋中学与海外华文教育

泰国南洋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培养了罗耀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深厚的音乐艺术功底。 泰国南洋中学由泰国华侨教育协会创办, 是泰国第一所华文中学。 南洋中学管理严格, 师资雄厚, 在曼谷当地享有盛名。[1]218

1945年, 泰国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泰国的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 仅半年时间, 泰国的华校数量就已攀升至200余所。 数量虽然多但缺少高水平的中等学校, 这给泰国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阻碍。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泰国华侨教育协会决定在曼谷开办一所高水平的华文中学, 提升华文教育水平。

泰国华侨教育协会为南洋中学聘请了一批华人知识分子作为师资。 他们在具备深厚文化功底的同时, 也都具有一定的进步倾向和深厚的爱国意识。 南洋中学聚集了曼谷中学的教务长刘文魁、 经济学家卓炯、 华裔报人冯剑南以及著名的爱国华侨郭天任等一大批名师, 成为了泰国华文教育的主阵地。[1]29

1946年5月6日, 南洋中学正式开始授课。 李济深专门为学校题写了“南洋中学”牌匾。 南洋中学的创办, 极大推动了泰国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据统计, 学校开办首日的入校人数便多达200余人, 后来则增至每学期1500余人。[1]29继南洋中学开办后, 泰国华侨教育协会又于1947年1月开办了一所高质量的华文姊妹小学——大同小学。 大同小学与南洋中学同为泰国华侨教育协会筹办, 双方也经常共享师资、 设备等资源。 这两座学校的教育方针、 办学宗旨也都一脉相承, 以至于当时有了“没有南中何来大同, 没有大同何来南中”的说法。[1]38此后, 这两所学校交相辉映, 将南大精神发扬光大, 使整个泰国华文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 并为中华文化在泰国华人华侨中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作为当时泰国华侨教育协会大力兴办的华文学校, 南中与大同的师资和管理水平都堪称当时东南亚地区学校之楷模。 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南洋中学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 也特别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中就包括了当时以学堂乐歌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华文音乐教育。 比如, 当时南洋中学的音乐、 绘画教师巫峰*巫峰(1913—1987),广东潮州人, 泰国华侨, 擅长中国画、 水彩画, 1938年在泰国曼谷等地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宣传工作, 1948年回国在解放军121部队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秘书长。, 就给当时所有的南中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生在泰国的巫峰21岁考入了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任校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巫峰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回到泰国后便活跃于华文教育界, 并参与了南洋中学的创办, 还为南洋中学设计了校徽。 曾做过巫峰学生的罗耀辉直至晚年, 仍念念不忘巫峰当年的教导, 称他为中泰友谊做出了卓越贡献, 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更是“南中”的光荣。[1]35

不幸的是, 正当南洋中学和大同小学繁荣发展之时, 泰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却日益转向保守。 1948年, 泰国政府查封了全国所有华校, 南洋中学和大同小学遭受了灭顶之灾。 两校师生纷纷出走。 他们有的回国投身祖国的解放战争, 在枪林弹雨中壮烈牺牲; 有的赴国外深造, 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生力军; 有的留在了东南亚, 继续为华人华侨奉献心力。 他们取诸社会, 回馈社会, 为泰中两国及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两国友谊关系做出了显著成绩。[1]29

由于南洋中学和大同小学在泰国华文教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后的1997年, 泰国南洋中学及大同小学校友一同创办了南大校友会。 南大校友会以“为促进泰中友谊, 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为宗旨, 成为了今日泰国的重要华社之一。 校友会创办有自己的杂志《南大之窗》, 还成立了“南大歌咏团”等组织。 这些组织积极参与当地华人社区活动, 为泰国华人服务, 在促进中泰友谊和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南大校友会的主要成员, 是原曼谷南洋中学和大同小学的华裔学生, 如今他们有的是侨界领袖, 有的是当地知名企业家, 有的是泰国政府官员, 有的是高校教师, 有的是文艺界人士。 这些当年毕业于南洋中学和大同小学的校友多数已年逾古稀, 在泰国均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但他们始终无法忘记与母校一同成长的历历往事。

三、 南大合唱团与中泰友谊

作为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华侨音乐家, 罗耀辉在泰国的华人群体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2003年, 当泰国南洋中学、 大同小学校友会计划以两校校友为班底, 成立一支合唱团之时, 他们第一时间便邀请了曾经的南洋中学校友罗耀辉主持合唱团的组织、 排练工作。 当时的罗耀辉已年过七旬, 他的朋友在得知他有独身远赴泰国的打算时, 纷纷劝他保重身体, 谢绝泰国方面的邀请。 但罗耀辉出于对泰国这个第二故乡以及南洋中学、 大同小学师生们的情谊, 还是毅然告别了家人, 只身前往曼谷, 帮助南大校友会组建合唱团。 在接下来的三年中, 罗耀辉在合唱团的管理、 训练、 演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务性工作。 同时, 他还利用他的专业优势, 为合唱团量身创作了《南大之歌》《中泰友谊千古颂》《盛世辉煌唱泰中》《泰中情意盛世辉煌》等大量以宣传南大精神、 歌颂中泰两国人民友谊为主题的歌词、 歌曲。

《泰中情意盛世辉煌》浸透着罗耀辉内心深处对中泰世代友好的喜悦和殷切期盼。

怀着对母校的感激和增进中泰两国人民友谊的美好心愿, 罗耀辉为合唱团的发展呕心沥血。 在合唱团工作的三年中, 他每月仅从南大校友会支取微薄的生活费, 而对于学费、 排练费等则分文不取。 为了提高团员的歌唱水平, 他不仅千方百计地帮助大家提高乐理知识水平, 还积极创作符合团员能力水平的通俗易懂歌曲。 在每次排练结束后, 团员们纷纷回到家里与家人们团聚, 但罗耀辉却仍旧在为合唱团下一步的发展殚精竭虑。

随着罗耀辉在南大合唱团的工作的不断深入, 南大合唱团和罗耀辉的名气在泰国甚至东南亚地区也不断流传开来。 2005年, 罗耀辉为泰国华侨留学中国校友会创作了混声合唱歌曲《金桥梁》。 该曲在留中校友会成立3周年暨中泰建交30周年纪念大会上成功演出, 好评如潮, 被称为泰中友好的时代象征。[1]822006年春节, 在新加坡华乐音乐厅, 由罗耀辉创作的交响组曲《春潮》首演。 在该曲的创作中, 罗耀辉将华人音乐与东南亚当地的马来族音乐、 印度族音乐有机融合, 反映出了东南亚地区多民族交融的文化特色, 扣人心扉, 动人心弦。 聆听完该曲的观众反响强烈, 纷纷向亲临现场的罗耀辉献上了雷鸣般的掌声。[1]179

除主持南大合唱团的日常排练、 演出工作, 以及参与提升东南亚华人社区的音乐水平外, 罗耀辉还坚持为南大校友会的会刊《南大之窗》撰稿。 在泰国的三年里, 罗耀辉为《南大之窗》撰稿无数, 最多时甚至一期投稿12篇, 如《奏出一曲和谐音》《话说小草》《我留下了微笑》《小小茉莉花》等作品。[3]他的稿件文笔清新质朴, 内容详实丰富, 既有对中泰两国人民友谊的赞颂, 也有对南大精神的宣扬, 还包括了许多反映泰国民间疾苦的纪实文章。 旅泰期间, 罗耀辉还为倾心中华文化的泰国公主诗琳通创作了歌曲《念奴娇》。 该曲以中国古代词牌“念奴娇”为形式, 以歌颂中国人民的友好伙伴诗琳通公主为核心, 亦诗亦曲, 相得益彰, 尽显罗耀辉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歌曲创作才能, 获得了诗琳通公主的肯定与感谢, 在泰国当地舆论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4]

然而, 就在南大合唱团蓬勃发展之际, 过度繁重的工作摧垮了罗耀辉的健康。 自2006年起, 罗耀辉便经常感到身体不适, 并多次呕血。 经医生诊断后, 罗耀辉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这一噩耗使得他的亲友无不感到痛苦和惋惜, 但罗耀辉却并未就此消沉。 返回北京治疗的罗耀辉仍然利用空闲时间在病榻上为《南大之窗》和南大合唱团写稿、 谱曲多篇。 在罗耀辉回国治疗期间, 南大合唱团的团员们的心情也随着他的病情而忐忑不安。 他们多次派代表专程从泰国到北京探望罗耀辉, 并带去了南大合唱团对于罗耀辉的深切问候。[1]217当得知罗耀辉病情加重, 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更进一步的治疗时, 他们在泰国还自发组织了募捐, 送上了泰国华人对于一位无私奉献的爱国华侨音乐家的敬重和感激。 但是, 多方的努力仍旧无法阻止病魔对罗耀辉健康的蚕食。 在逝世前10天, 罗耀辉谱写了其艺术生涯中的最后一首歌曲《唱和谐》。

罗耀辉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到泰国以后, 南大合唱团的同仁们悲恸不已。 大家在曼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并写出了许多悼念他的文章以寄托对他的哀思。 泰国华文教师公会主席、 东盟加六国贸易促进会执行主席罗宗正先生曾这样评价罗耀辉:“当第二故乡需要他的时候, 他毅然离别妻子儿女、 放弃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 赴泰国担当重任, 走上了一条更繁忙更劳累的路程, 但这也是他人生最光辉灿烂的路程。 他为歌咏团作词谱曲, 指挥排练, 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就在病危之际, 他还用颤抖的手为《南大之窗》校刊写了六篇稿件。 他太了不起了, 他才是真正的传播中泰文化友谊的使者。”[1]204

[1] 成福云.我留下了微笑[Z].泰国曼谷:南大校友会, 2010.

[2] 闫肃,羊鸣,姜春阳,等.七场歌剧:总谱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3] 张声凤.罗耀辉同志旅居泰国期间的贡献[N].中华日报, 2003-03-04.

[4] 张声凤.星星灿烂亮我心:罗顺泉老师旅泰授艺志实[N].新中原日报, 2006-10-27.

[责任编辑 湛贵成]

Luo Yaohui’s Overseas Chinese Music Education

LI Xiao1, GU Yv-mei2

(1.CollegeofForeignStudies,XiamenUniversityofTechnology,Xiamen361021,China; 2.CollegeofMusicandDance,HuaqiaoUniversity,Xiamen361021,China)

Overseas Chinese Luo Yaohui is a famous composer of Air Force Political Department Song and Dance Troupe. Between 2003 to 2006, he went to Thailand to promote the Chinese music culture, an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interview files,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early school life of Luo Yaohui, and record the impressive story of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Finally, we hope people can realize his contribution and understand his morals, then encourage us make more contribution to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Luo Yaohui;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 prolife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2016-04-16

福建省社科规划资助项目:海上音乐之路-东南亚国家华文音乐教育研究(FJ2015B175)

李啸(1969—), 男, 福建福州人, 讲师; 谷玉梅(1969—), 女, 福建福州人, 教授。

J03

A

1009-4970(2017)07-0091-04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10-21 07:56:28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中国记者(2016年4期)2016-12-20 09:54:37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江淮论坛(2016年6期)2016-12-15 14:02:53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29:14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