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耦合分析

2017-03-12 18:13朱保安杨千仪职金召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2期

朱保安,杨千仪,职金召

(1.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3.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耦合分析

朱保安1,杨千仪2,职金召3

(1.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1191;3.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的战略目标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相一致。国家日臻重视的力度、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国民教育渐趋完善的体系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耦合的条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耦合发展,需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实践耦合路径,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民教育;耦合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国人的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信仰迷失、精神懈怠和道德滑坡等社会现象,折射出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棚架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七大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将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即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学生认知和教育教学规律为绳墨,以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为原则,真正做到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教育始终[1]。因此,研究和实践优秀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耦合发展,既重要又必要。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耦合的客观条件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需要代代努力的系统工程,其中最基础的任务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2]。国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国民教育渐趋完善的体系,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耦合奠定了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性是耦合的基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创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并被其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内涵性鲜明的,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各种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存在形式[3]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丰厚、深邃,比如国学的八大基本要素,即“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勤俭”“知足”的生活观念、“贵和执中”的处世原则、“贵义贱利”的价值取向、君子人格的人生目标、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乐教化的文明制度,都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4]8。

(二)国民教育的系统性是耦合的保障

国民教育是政府主导的、具有完整教育体系和架构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层次的教育,具有集中性、系统性等优势,是促使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催化剂[5],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体系。传统文化教育应遵循“三结合”的原则,即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三)国家的重视是耦合的后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国民教育作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了重点举措[5]。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从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安排[1]。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以及行政、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为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耦合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耦合的基本策略

(一)认真发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如“和合”“民本”“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民胞物与”“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知行合一”等命题和理想,无不具有深邃的价值。我们必须以认真的态度深入挖掘,充分阐发其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6]。

(二)批判继承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固然不对,全盘接受也非良策,最佳选择是秉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历史观,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批判地予以继承和发展。换言之,就是按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以“扬弃”的辩证态度,汲取具有普遍适应价值的精神内涵,使中华民族最基本、最优秀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进而构建能够反映国人共识的、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

(三)整合创新

整合创新就是对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促进其体系建设的合理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如整合“忠、诚、敬、信”的传统伦理原则而将其创新为社会主义的社会诚信体系,借鉴“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树立义利兼顾的现代价值观,坚持“贵和尚中”的传统精神,倡导社会主义的和谐理念。

(四)继承发展

继承发展就是立足中国的社会文化现状,把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和现实的价值导向、价值理想置于同一平台予以审视,最终创造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观。如,可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念发展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当代爱国主义精神,以此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耦合的主要路径

(一)构建“全课程”体系

所谓“全课程”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二是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他现有的课程。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引领作用,各级学校应该在课程结构框架中留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位置,逐步构建独立的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可以立足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特色,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高等教育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导论”或“国学经典导读”“优秀传统文化鉴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之类的公共选修课程。当然,不同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该确立不同的课程目标。学前教育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应该侧重于情感态度教育,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其纯洁幼小的心田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7]。基础教育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重在养成教育(小学)、理念教育(中学),即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受教者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深刻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高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重在精神教育,旨在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唤醒受教者的生命感和使命感,使受教者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8]。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其他课程相融合,也是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全课程”化的重要途径。在现有的国民教育框架中,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数学等课程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中,可以采取适当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系统地融入其中,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鼓励与支持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可以加大文言文、古诗词的比重,历史、地理课程可以融入传统物质文化内容,音体美课程可以纳入中国戏曲、中华功夫、国画等。高等教育可以在课程方案中增加传统文化有关课程,并要求学生获得必要的学分,还可以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类公共课教育,达到“以教促学、以考促读”的效果。

(二)编写传统文化教材

教材是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关键,在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借鉴包括港台等地在内的经验,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身心特征、学习特点,综合考虑传统文化内容的当代适用性,编写一套《中华传统文化基本教程》系列教材,为国民教育系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最大化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学前教育教材可以借鉴、采用《千字文》《蒙求》《百家姓》等蒙学教材的体例与内容,以文字编排为主线,适当配编游戏、表演、唱歌、竞赛等形式,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设立佳节、圣贤、花灯、剪纸、古诗词、音乐和绘画等传统文化模块[7]。小学教育教材的主要内容可以取自《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和中国古典诗词等,同时编入中国传统历法与节日、中医与儿童保健、中华民俗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书法欣赏、中国绘画艺术欣赏等专题内容。中学教育教材的主要内容可以取自《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孝经》《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同时编入中国瓷文化、中国古建筑美学、中国传统曲艺和中国玉文化欣赏等专题内容。高等教育教材的主要内容可以取自《黄帝内经》《周易》、四书五经、老庄哲学、诸子百家、中国古典诗词等,同时编入实地调查、社会实践等综合性学习内容[9]。

(三)变革教育评价

当前,我国应试教育、就业导向教育现象仍比较严重,分数、升学和就业率依然是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进而影响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国民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工作,摒弃唯升学、就业率是瞻的教育“GDP”评价标准,落实2011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两个不得”精神,真正做到不以升学、就业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下达升学、就业指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评体系,以有利于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耦合发展的评价指标制订规范合理的评价方案,最大化地优化评价环境。比如,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师管理的全过程,制定不同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业水平标准,建设并实行科学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与督导机制。

(四)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具有传播传统文化的广阔空间和丰富平台。比如:墙壁、走廊可以悬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的格言名句,或者悬挂介绍先贤思想、事迹的匾牌;教室可以开辟传统文化园地,或者设立传统文化读书角;校园中可以建设传统文化小广场,或者建造书画长廊等用以展示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国民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利用校园文化墙、电子显示屏,以及艺术节、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积极打造以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此外,校园网也可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平台,学校可以建设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网站,设置教学、论坛、微博、视频等栏目,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互联网融合。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校园网络建设,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优质的硬件条件保障;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做到“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学校可以开展优秀网络论文评比、优秀栏目评比等活动;可以将在网站上发表的传统文化研究论文列为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的参考条件,营造教师全员参与传统文化网络教育的氛围;还可以搭建受教群体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创新教育平台,或者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文化工作室”,以发挥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五)建设教育基地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耦合效果,不仅要重视课程实施,抓好课堂教学,而且还要重视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学校要倡导教师围绕制度建设、发展思路、校本课程开发、文化社团活动开展、环境文化建设、班级文化营造、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同时注重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馆、美术馆、烈士陵园等文博机构的合作,密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发掘校外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态、内容,用以丰富学校教学内容,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民教育耦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力量予以保障。比如:需要逐步建立一支传统文化专业教育队伍,提供人才保障;需要以相应的法律法规确立国民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政策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学科定位和政策导向等问题,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而实现耦合发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固基工程,需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体现在教育环境、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学、校园文化、评估评价等方方面面[10]。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5-20].ht tp://news.xinhuanet.com/pol itics/ 2017-01/25/c_1120383155.htm.

[2]王东虓,杨云香.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N].人民日报,2012-12-10(7).

[3]黄高才.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刘毓庆.国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7-05-20]. http://www.jyb.cn/info/jyzck/201404/t20140401_576 454.html.

[6]张岂之.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J].新湘评论,2015(5):20-21.

[7]赵忠心.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莫跑偏了路[N].中国教育报,2011-04-22(4).

[8]魏建华,张胜广,药丽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129-132.

[9]孟海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N].人民日报,2014-03-05(14).

[10]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2017-05-20].ht 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Coup ling Analysis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Education

ZHU Baoan1,YANG Qianyi2,ZHIJinzhao3
(1.College of Sciences,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2.Mechanical Engineering,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College School,Zhengzhou 451191,China;3.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6,China)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s consistent both with the strategic goals of national education,and with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condition for coupling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closematured attention from the Party and state,the good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social education system daily trending towards perfection.The push for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playing a fundamentally role in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innovation for national education,building a transmission system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promo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perfecting the basic task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actively exploring the way to couple,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to national educ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national education;coupling

G522;G122

A

1009-7740(2017)02-0088-04

2017-05-30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JKGHD-0307)

朱保安(1964-),男,河南焦作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