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丘明
国学选萃
蹇叔哭师
[春秋]左丘明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①。出绛②,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原文据中华书局1981年版《春秋左传注》)
【注释】
①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②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这样的行动,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远征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背叛的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出兵。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必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之后秦国军队东行。
【简析】
本文以秦国老臣蹇叔的谏阻、哭师、哭子为主线,以秦穆公的拒谏、诅咒为承转,以极短的篇幅塑造出一个老成先见、忧国虑远的老臣形象和一个刚愎自用、利令智昏的君主形象,两种形象一明一暗、相互映衬,在笔法上非常老到成熟。
一直以来,蹇叔的论战之道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可惜的是,他的先见之明无法说服利令智昏的秦穆公。于是,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的蹇叔便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以“哭师”的形式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必然失败。“哭师”召来的当然是秦穆公的辱骂,但是蹇叔不为所动,仍然继续试图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将自己的意见传达给国君。然而,秦穆公不听,在他的一意孤行下,“秦师遂东”的结局也必然一败涂地。
蹇叔的“先知”不过是一种常识,在对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的情况下,劳师远袭必定惨败。可以说,蹇叔实际上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智者。在治国理政中,我们的领导干部也应该虚心多多咨询并吸取这类智者的意见与建议,才能加深对现实的认知,增强对新情况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