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通》疑难俗讹字研究综析

2017-03-12 11:27单志鹏
关键词:正字大字典俗字

单志鹏

【语言学研究】

《正字通》疑难俗讹字研究综析

单志鹏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正字通》是清初一部重要的大型字书,作为承启《字汇》 《康熙字典》的桥梁,其对《字汇》在收字数量、释义、书证、编排体例等方面进行补证说解,征引大量书证沟通字际关系,在疑难俗讹字的考辨上用力甚大,但由于张自烈正字观较为保守,在字际关系的沟通上也存在失当之处。论文从现阶段对《正字通》中疑难俗讹字研究的情况入手,对现有考释成果作一综述。

《正字通》;疑难字;俗讹字;考释

引言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据义构形、形义统一的特点。异体繁多是汉字的突出特点之一。汉字本身的特点,再加上书写者对汉字的外部书写形体审美的差异和内部构字理据认识的不同,异体字大量产生。受政治动荡、统治者对文字重视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异体字没有得到有效的整理与字际关系沟通,使得在使用与贮存领域存在大量的异体字,影响汉字的识读和使用。在使用领域的疑难俗讹字,可以利用上下文疏通文义,较易释读,但在字书资料中贮存的疑难俗讹字却不易释读,它们大量贮存在字书当中,不断层积和流变,这也是古代字书收字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李运富先生认为:“把同功能异写字(含错讹字)的字数扣除,并加上同形异构字的字数;相对于仅据记词功能的统计,我们应该加上同符异构字的数量,并将同音借用字的数量减去。如果对字际关系进行全面整理,再按这样的原则进行统计,其结果汉字的数量将大大减少,估计在3万字左右,绝不可能有8万以上,无论就楷书而言还是包括所有的古文字。”[1]107所以,对疑难俗讹字进行整理研究与字际关系的沟通就尤为重要,不但对确定汉字数量、确定字位主形、确定字种正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对大型字书的编纂与古籍文献的整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概况

古代字书在传抄过程中,由于编撰者对字际关系不进行有效的沟通,加之书写者对汉字理据理解的不同和书写者的书写素质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大量的疑难字,而在后续编撰字书的过程中对使用领域与贮存领域长时间层积的疑难字不加考释整理,致使疑难字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不同历史时期,民间会流通许多相对于正字的通俗字体,随着这种通俗字体不断增加,任由其通行,不加以规范,就会产生大量的俗字和讹字。对疑难俗讹字进行考释整理研究,不仅对大型字书的编纂与修订、古籍文献的整理与校对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具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现有学者对疑难俗讹字进行考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张涌泉的《汉语俗字丛考》、杨宝忠的《疑难字考释与研究》与《疑难字续考》、邓福禄、韩小荆的《字典考证》等。现将学界对《正字通》中收录的疑难俗讹字考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张涌泉[2]对《字汇》与《正字通》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发现,《正字通》主要是对《字汇》进行增补与匡正,其中《正字通》匡正《字汇》正确者,如“、、、、、、”当为“、兰、、、豹、唇、苽”的异体字。但是也不乏纠正失当者,作者从误认正字、承讹袭谬、辨析失当和正字不明四个角度加以举例论述。

曹军对《正字通》的讹字进行研究,从《正字通》前六集中整理出1 216组讹字材料,在沟通正讹字际关系之后得出《正字通》判定讹字的标准:合乎六书和于古有征。而后概括出正讹字字际关系三大类型:“第一,有理据的正字和无理据的讹字;第二,于古有征的正字和本不必造的异体字;第三,于古有征的母字和过渡分化字。”[3]

毛承慈对《字汇》和《正字通》前六卷俗字整理对比后认为,《正字通》俗字的判定标准为:“是否合于六书,是否于古有征。”[4]结合《字汇》作者认为,《正字通》是从是否合乎理据的角度对讹字进行判定,而对俗字的判定则不单单是从汉字构形理据的角度出发,从而看出张自烈的俗字观较为保守,“讲究文字都要符合六书,而且否定文字正常的演变及分化孳乳现象。”[4]62

熊加全[5]对《正字通》中的沟通字际关系的使用术语、主要类别进行封闭性、穷尽性考察,总结出张自烈在字际关系沟通工作上的三方面表现:字际关系处理正确方面、字际关系处理失误方面和字际关系未能沟通方面。并利用《正字通》字际关系考释的成果验证了74个杨宝忠和张涌泉考释疑难俗讹字的结论,而后作者对178个疑难字做出相应考释。

熊加全[6]认为《正字通》的说字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出正字,另一种是只指出俗讹,不加陈述。作者认为“、、枺、棭、、、、、”是“缂、忌、、掖/葉、/素、、楎、毄、(“”为“鼕”的俗字)、幡”的异体字,并指出《汉语大字典》与《中华字海》在收录上述“俗讹字”时,没有进行字际关系的沟通,对《正字通》所载释义不加考释,失当。

张青松认为作为现代大型字典的《汉语大字典》在引用《正字通》上存在“承讹袭谬的问题,断句、标点不当的问题,引文错误的问题等等。”[7]70在引文方面存在三点问题:妄改原书术语现象;文字误倒、误衍、误脱、讹误等文字错误现象;节引不当现象,并举例阐释。在断句、标点问题上,张青松[8]指出主要有因不明《正字通》体例、节引不当、割裂词义、误解泛称、引文脱落等五点导致断句、标点不当的问题。作者考释大量例子予以说明,同时指出,复合术语的标点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张青松对《正字通》异体字的考释进行全面的考察后认为,《正字通》对大型字书(主要是针对《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的不足可以进行补充,但大型字书在转引的时候也有失当之处。第一“现代大型字典没有采用,但现代学者对《正字通》作正面引用并有详细考证者。”[9]131如杨宝忠对“苪、、”等字作正面引证,张涌泉对“”字作正面引证;第二“现代大型字典没有采用,现代学者考释结论与《正字通》相合,但未对《正字通》作正面引用者。”[9]131作者统计,张涌泉考释97个结论与《正字通》相合的字,杨宝忠考释70个结论与《正字通》相合的字;第三“现代大型字典没有采用,亦为见现代学者对《正字通》作正面引用或有详细考证,而实可以信从者。”[9]131如《正字通》中认为“、咰、、、、、、、、、、铈、、迊、、、、”是“(二者正字为刽)、、、迷、、、、般、()、、负、(小篆“”)、容、帀、、赶、鲐、鸕”的异体字的结论,均可以信从。

张青松对《汉语大字典》引用《正字通》异体字时存在的问题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正字通》误认正字,《汉语大字典》承袭其误,《中华字海》予以纠正者。”[10]52如:“”与“”当是“晟”与“”的异体字;第二,“《正字通》误认正字,《汉语大字典》承袭其误,现代学者予以纠正者。”[10]52如:张涌泉纠正出《正字通》中“、、、斴、、、、、鎯、”当是“、抉、磔、粼、叚、、皱、、、()”的异体字,杨宝忠纠正出《正字通》中“涚、、、、灷、、、禒”当是“、热变二字误合、掋、、、、、”的异体字;第三,“《正字通》误认正字,《汉语大字典》承袭其误,笔者以为当纠正者。”[10]52如:“、、歵、矃、”当是“偮、/、、、/櫡”的异体字。

熊加全认为对《正字通》的疑难俗字考释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考释正确的,后代字书应加以利用;二是考释错误的,后人在利用其考释成果时要慎重选择。”[11]64作者指出《正字通》中“、、、、肗”为“欷、、惵、、餒”的异体字的考释结果,现代大型字典并未吸收借鉴,同时考证《正字通》中的“奒、、、欫、”释义有误,当为“、謧、、、察”的异体字,大型字典在收录时应注意辨析。

张青松[12]对《正字通》中“、、、擌、、稓、、啃/、”九个疑难字进行考释认为,以上九字乃是“炭、、(赧)、

张青松对《汉语大字典》中误引《正字通》的原因加以考证,认为主要存在:“混淆异写字或转录失真造成新的异写字;混淆同形字;误以直音字为异体字;误以同源字为异体字;误分义项;误以例证为释义”[13]43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张青松指出《正字通》在字头训释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一、误认正字;二、不明正字;三、颠倒异体字之间的先后关系;四、将异体关系视为通假关系。”[14]

熊加全[15]认为《汉语大字典》与《中华字海》仍有待考的疑难俗字。作者指出两书没有很好的处理字际关系,俱失考证,如“、、、、、、、、、”为“、、禁、/、、、暾、、簻、貀”的异体字。《正字通》中“、、、、”当是“、樠、欦、、鬾”的异体字,印证杨宝忠在《疑难字考释与研究》中的考释结论;《正字通》中“戙、漛、、、”当是“、滕、、颗、”的异体字,印证张涌泉在《汉语俗字丛考》中的考释结论。

张青松[16]对《正字通》中“沟通有误或未予沟通而至今阙如的八个疑难字——、、伄、、、怴、、懩——进行了考释”,指出《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在沟通字际关系上转引失当。

熊加全[17]例举 《正字通》 对“、、鼔、、、、、”等八字考释为“歉、暾、、、掘、、/檐、憋”的异体字的正确例子,并指出《汉语大字典》与《中华字海》在收录以上八字时,在沟通异体关系上,失当。

熊加全[18]考证“、、、、眀、、、萶、、、、、、弝、”当是“弤、枝、火、忌、明、穧、湿、萅、、催、趛、、骄、把、肃”的异体字,并给予《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在收录以上15个字时的意见。

张青松对《正字通》中异体字误义的原因进行总结,认为有四方面原因:第一,“引证材料不够广泛。”[20]77对《龙龛手鉴》中的俗字不加利用,如《龙龛手鉴》中“、、”为“吺、斛、”的异体字《正字通》就不加收录;同时,张自烈也受到现有字书资源的限制,如根据甲骨文可以考证“”是“叜”的异体字,根据敦煌俗字可以考证“”是“訮(詽)”的异体字,根据朝鲜本《龙龛手镜》可以考证“”是“”的异体字。第二,“对同形字缺乏正确的认识。”[20]77如 “鏕”“胭”“”分别是“鏖/鹿(鉅鹿)”“咽/臙”“閒/”的同形字。第三,“对形音义关系缺乏科学的认识。”[20]77如“”“”“”是“愞”“”“奁”的异体字。第四,“疏于校订。”[20]77如“”“沷”是“/筦”“沃”的异体字,并且《说文解字》中无“”字。

余论

作为清初一部重要的大型字书,《正字通》在辨正俗讹字、考释疑难字这两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正字通》旁征博引,结论大多可信,所以后世大型字书(如《康熙字典》 《汉语大字典》 《中华字海》)均对其正字材料进行了大量的征引。张青松先生对其进行了穷尽性统计:“《康熙字典》正面征引《正字通》字头3 784个,约2 086个字头引用《正字通》异体材料;《汉语大字典》正面征引《正字通》字头4 939个,约3 474个字头引用 《正字通》异体材料。”[21]133-139目前学界从文字学角度对《正字通》的研究主要是从疑难俗讹字的方面进行考释分析,并对现行大型字书《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在字际关系沟通失当之处进行纠正,同时对现有考释成果正确与否进行辅证。对《正字通》中的疑难俗讹字进行考释,再将字际关系进行沟通、梳理、系联,对后续大型字书的编纂与修订和古籍文献的整理与阅读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当不言而喻。

现阶段对《正字通》中疑难俗讹字进行考释已取得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在考释数量上,还是沟通字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对现行大型字书《汉语大字典》与《中华字海》当中收录的大量异体字的考释与字际关系沟通存疑失当之处进行了很好的纠正,但也存在相应的不足:

首先,现有考释成果仅仅是对《正字通》中的单字进行详细的考释,没有对《正字通》中存在的大量疑难俗讹字进行穷尽性的系统整理研究分析。张自烈在辨俗讹、考疑难方面旁征博引、用力甚勤。在《正字通》中贮存着大量疑难俗讹字的研究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性的考释整理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张自烈的正字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其次,没有形成新的考释方法,系统性理论少。疑难俗讹字的考释整理研究对汉字的字际关系梳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汉字学的学科完善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现有的考释成果均按照杨宝忠、张涌泉等提出的以形考字、以义考字和偏旁分析、异文比勘等考释方法进行,没有形成新的系统性的考释研究方法。

最后,从事疑难俗讹字考释研究的学者较少。因考释疑难字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与研究精力,同时对考释研究者也有较高的文字学、字体学、文献学、训诂学、音韵学等专业知识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所以从事汉字考释研究的学者较少,汉字考释研究的整体发展也相对缓慢。在大量的疑难俗讹字与字际关系阙疑待考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系统性考释整理研究。

[1]李运富.论汉字数量的统计原则 [J].辞书研究,2001(1).

[2]张涌泉.《正字通》对《字汇》的匡正及存在的问题 [J].中国语文,2005(4).

[3]曹军.《正字通》中的讹字研究 [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31-65.

[4]毛承慈.《字汇》 《正字通》俗字比较研究 [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27-34.

[5]熊加全.《正字通》沟通字际关系材料的测查与研究 [D].保定:河北大学,2010:193.

[6]熊加全.《正字通》俗讹字考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

[7]张青松.《汉语大字典》引用《正字通》在引文方面存在的问题 [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8]张青松.《汉语大字典》引用《正字通》断句、标点问题 [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9]张青松.《正字通》异体字考释成果与现代大型字典编纂 [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2(1).

[10]张青松.《汉语大字典》引用《正字通》异体字材料辨正 [J].郑州师范教育,2012(6).

[11]熊加全.《正字通》疑难俗字考释正误辨 [J].语文建设,2013(8).

[12]张青松.《正字通》疑难字考释九则 [J].中国文字研究,2013(1).

[13]张青松.《汉语大字典》误引《正字通》探因 [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6).

[14]张青松,《正字通》异体字训释指瑕 [J].励耘语言学刊,2014(1).

[15]熊加全.利用《正字通》考辨大型字书疑难俗字举例 [J].中国文字学报,2014(5).

[16]张青松.《正字通》疑难字考释八则 [J].中国文字学报,2014(5).

[17]熊加全.《正字通》考释疑难俗字的价值 [J].语文建设,2014(32).

[18]熊加全.利用《正字通》考释现代大型字书疑难俗字 [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5(2).

[19]熊加全.《正字通》字际关系认同失误辨正 [J].汉语史研究集刊,2015(5).

[20]张青松.《正字通》异体字误释探因 [J].古汉语研究,2016(2).

[21]张青松.《正字通》异体字研究 [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王 芳)

Studies on Doubtful,Popular-form and False Characters in Zheng Zi Tong(正字通):Summary and Analysis

SHAN Zhi-p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 China)

Zheng Zi Tong(正字通)written by Zhang Zilie(张自烈)is a large-scale 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as a bridge between Zi Hui(字汇)and Kangxi Dictionary(康熙字典).It made supplement and explanation to Zi Hui(字汇)on the collected characters,paraphrase,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compile style.Besides,the doubtful,popular-form and false characters were studied in the book.Nevertheless,due to the author's conservative orthographic viewpoint,there were error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me characters.In this paper,the studies on doubtful,popular-form and false characters in Zheng Zi Tong(正字通)are summarized.

Zheng Zi Tong(正字通);doubtful character;popular-form character;textual explanation

H042

A

1672-8572(2017)05-0086-05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5.13

2017-07-18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字料库的字书汉字层积与流变研究”(13YJCZH117);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字书字料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4CYY060);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形音义源流研究”(14ZDB099)

单志鹏(1993—),男,辽宁东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正字大字典俗字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四)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一)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九)
心正字正的柳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