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纪行》看姚莹的民族观

2017-03-12 11:23曹丽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西藏民族

曹丽莉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曹丽莉

(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康輶纪行》系姚莹于道光年间两次入藏期间所撰记述川藏地理人事的书。但该书不仅是一部重要的边疆史地著作,也是一部充分反映姚莹民族思想的著作。书中所述充分体现了姚莹民族思想中“以夏变夷、和抚为主”的夷夏观,“因俗而治、增兵设防”的管理观,和“民族统一、不容分裂”的一统观。分析姚莹这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他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姚莹;《康輶纪行》;民族观

姚莹,安徽桐城人,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中进士,曾游幕广东,在福建、江苏任州县地方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他曾在台湾道任上与总兵达洪阿同心协力保卫国土,使侵略者“五犯台湾,不得一利,两击走,一潜遁,两破其舟,擒其众而斩之”[1]756。姚莹有着较强的民族危机感,早已洞悉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边疆之地的觊觎之心,因而对中国的边疆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他在道光二十四年至道光二十六年间(1844—1846)曾多次奉命至乍雅、察木多等地方抚谕藏僧,以解决藏僧之间的纠纷。《康輶纪行》即姚莹在入藏期间进行实地考察所写的旅行笔记之集合。该书对西康、西藏和西南各地都进行了考察,尤其注重考察西南边疆藏族聚居地的情况。书中写了六项内容:“一、乍雅使事始末;二、喇嘛及诸异教源流;三、外夷山川形势风土;四、入藏诸路道里远近;五、泛论古今学术事实;六、沿途感触杂譔诗文。”[2]1透过《康輶纪行》所记载的康藏地区之风土人情、山川地貌及边疆沿革等资料,分析姚莹思想中独具特色的民族观,是对《康輶纪行》史料价值的深入挖掘,当有利于推进有关姚莹民族思想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一、“以夏变夷”“和抚为主”的夷夏观

(一)以夏变夷”的夷夏观

姚莹在《康輶纪行》中提到了历史上的多次蕃汉相交,也描写了蕃汉交往、互市,以及通婚等实例。在姚莹看来,自古至今,只要蕃汉之间多加交往,互相了解,就便于化干戈为玉帛。在交往中,少数民族可以吸收大量的中原汉文化和习俗,被中原的文化习俗所感化,久而久之,便可融入中原,达到“以夏变夷”的目的。历史上就有许多蕃民被感化的例子。姚莹举了蕃人相传建文帝为察木多大呼图克图之事为例:“蕃人相传,察木多之大呼图克图为明建文帝转世。虽无稽,足见当时天下怜建文,异域亦久而不忘也。感成一绝云:异代兴亡残骨肉,千年遗憾讬浮云。长陵怀土空神武,西域人犹爱建文。”[2]176中原建文帝之事竟可对西藏蕃民影响如此之深,蕃人仍久尊建文帝,可见感化之效应。而且姚莹还认为蕃汉通婚实则是于我有利的事,政府应当提倡戍边之兵卒与蕃妇通婚,从而达到“以夏变夷”的目的。他讲到清政府兵制不许携带家眷,军中无妇女,且以往定例官兵与民妇发生不正当行为的要予以定罪,但“惟西藏戍兵许顾蕃妇服役,盖所以慰远戍者之心也。”[2]140姚莹指出,虽近年有人议论此例令汉族官兵与蕃妇所生之子渐多,从而使蕃种增多,于我不利。然而在姚莹看来,却并非如此。他在书中写道:

然戍兵生子,皆内地种人,如果繁衍,是变蕃人为我族类,我之利也,何谓成彼种类乎?新疆满蒙汉兵既众,复令携眷以往。而召垦屯田,亦皆用眷户,是固欲其蕃衍矣。更以流遣应役,故……皆得其用。夫罪人以我同类,尚得其用,况戍兵之子乎?昔西洋夷人,例不许其住眷,恐有滋生,于我不利也。近时英吉利求五处码头,弛我之禁,必以许其携眷为约。盖欲滋种于中国矣。夷至中国犹谋增其种,我在异域反自弱其人,意殆别有所为,非颛蒙所能喻也。[2]140

姚莹不仅建议政府如此做,还有亲身授教的意愿。于此,书中记载的一件小事可以为证:姚莹一行在到空子顶时,遇一小沙弥,十分聪秀,其父为蕃官,十分怜爱他,请高僧教授经典,小沙弥朗诵经文,声音十分清朗悦耳,常能招来鹦鹉环绕槛外,像是一位智者。姚莹于是为其赋诗曰:“殊方政教不相如,贵异还同释与儒。若向中华求俊秀,老夫合送五车书。”[2]132此诗一方面表现了姚莹的谆谆爱才之心,另外也显示出姚莹希望以汉儒之道传释蕃藏的心意。这正是姚莹“以夏变夷”思想之体现。

(二)“和抚为主”的民族政策

关于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姚莹认为应该实行以“和抚为主”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一致对外。他的这一观点在《康輶纪行》一书中也有体现。

在《康輶纪行》中,姚莹记载了不少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史上的友好事件。他不只一次地提到唐王朝与吐蕃和亲友好之事,并记述了唐朝公主修布达拉城之事:“唐公主同拜木萨,恐有外侮,遂修布达拉城垣。”[2]216还描述了汉蕃互市的情景,“打箭炉四面皆山,有土城,东、南、北三关,汉蕃互市之所,……汉人贸易者,百数余。……内外汉蕃具集市茶。”[2]20姚莹举这些例子说明政府以“和亲”和“互市”抚驭番邦所带来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见,他主张实行以“和抚为主”的民族政策。他在《康輶纪行》中讲道:“国家抚驭外藩,封止其王,若其部属如何制度,皆听自为之,各因旧俗,不为区处而变易之也。有不服或阙贡,大则六师讨之,小者疆吏移文责让之而已。”[2]207他还举明朝抚驭安南之事来劝朝廷勿轻言用兵。他说:“昔莫登庸篡黎氏,帝怒,欲征之。广东按臣余光言:‘莫之篡黎,犹黎之篡陈,不足深较。但当罪其不庭,责以称臣、修贡,不必远征,疲敝中国。’及黎氏请兵,上以仇鸾总督军务,毛伯温为参赞将讨之,如登庸束手归命,则待以不死,于是登庸请降。”[2]207姚莹认为清廷应效法明朝,不要对少数民族轻言兵事。这充分体现了姚莹“和抚为主”的民族思想。

另外,姚莹还提到了土尔扈特重返祖国的爱国行动,以此彰显祖国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巨大凝聚力,充分赞扬了我国各民族不屈服于外力威胁的传统,表达了自己倡导民族团结的思想。

二、“因俗而治”“增兵设防”的管理观

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姚莹认为应当在尊重其少数民族风俗的前提下进行治理。但同时他还指出,清朝中央政府应当重视对边疆蕃地的治理和管辖,需要增兵设防。这也是姚莹探测到了英国有侵略西藏的野心,而于此对清政府提出的警示。

姚莹在书中记载了大量藏族地区的风土民情。其中有天葬、火葬等丧葬习俗,有兄弟共妇的风俗,还记载了藏族男女的服饰。姚莹还考察了西藏地区的宗教问题,对当时西藏地区所流行的天主教、佛教的源流与分支都进行了考证,记载了达赖世派与班禅世派的历史,并对西藏喇嘛教的教义、教规、源流及分支也都有记载。姚莹之所以将这些藏族习俗一一记下,目的是为了向统治者提供“因俗而治”的依据。他提倡统治者和地区管理者应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地区风俗,以便更好地制定统治政策,加强对藏族边区的管理。他举明朝崇佛安边的例子来说明“因俗而治”的可行性:“明太祖深知佛法不可以治世,崇礼儒臣,请求二帝三王之大经大法,纲纪规模为汉唐所不及。然勤求安边之道,知殊方异类不可不因俗为治,故于西域蕃僧,仍崇其封号。……永乐中,承太祖之制,复先后封其蕃僧为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凡八王。并给印诰,或间岁来朝。尽终明之世,惟以其教安抚檄外,非以其教治中国,如元代诸帝受佛戒而后为天子也。”[2]74“是知天朝抚育万方,惟在安其人民,初非贪其土地,但使靖我边陲,不遽易其风俗,即封疆以内,不妨从事羁縻,更无论边徼外矣。”[2]116姚莹又引《礼记》之语,言之为:“其在礼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其此之谓欤?”[2]79他对于近世很少有人介绍和研究藏区风俗习惯以及异域风土的情况,感到十分遗憾,因此他在书中感慨道:“前代诸公多不留意,凡涉外域诸书,皆置之,一旦有事,茫然不知所为,无怪谈世务者骂腐儒也。”[2]66这同时也是姚莹感慨时弊的言论。

此外,在给出“因俗而治”统治策略的同时,姚莹还建议清政府在边疆地区要加强管理,增兵设防。首先,姚莹认为应该加强驻藏大臣对西藏地区的管事权力,一切权力归于驻藏大臣。“嗣是藏中事统归驻藏大臣管理。驻藏大臣除上山瞻礼外,其督办藏事,与达赖喇嘛及班禅额尔德尼平等。”[2]75驻藏大臣管理一切事务就可以使中央政府很好地管辖西藏地区,权力统归于中央。另外,姚莹还提出了勘定边界的重要性。“雍正间,王我师所记炉藏道里形势,余备録而考订之。王以雍正四年从副都统鄂齐、内阁学士班第、四川提督周瑛勘定川滇西藏疆界,故能略举之如此。……嗟乎!中国舆地历代文人学士多详考之。本朝一统无外,殊方异域皆我版图,况今夷务纷纭,岂可不于此加之意乎?”[2]84姚莹对勘定边界如此重视,这种意识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我国自古对边界勘定没有很强烈的意识,统治者也往往忽视其重要性,常常只是在版图上将边疆之地划入自己的领土范围,却很少进行有效的鉴定与治理。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近代以来,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的边界地区不断出现领土纠纷,甚不堪扰。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苏边界纠纷、中印边界纠纷,以及七十年代的中越边界纠纷等。直至今日,这种观念意识的淡薄,仍使我们不断陷入麻烦的境地。姚莹在当时即有如此边界意识,并窥探出了英国的侵略意图,提醒清政府要警惕,加强沿海与边疆的防务,这是很有先见之明的。

三、“民族统一”“不容分裂”的一统观

针对晚清以来列强对西藏的觊觎,姚莹始终倡导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强调西藏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从他建议清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就可以看出姚莹有着鲜明的“民族统一”思想,这正是他“一统”民族观的表现。在姚莹看来,中国各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少数民族不可分裂割据,国家的各少数民族政权都要归属于中央政府的领导。国家的领土不可分割,政府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不容许分裂割据的存在。姚莹在谈到西藏疆域时强调“本朝一统无外,殊方异域,皆我版图”[2]84,可见他有着国家和民族不容分裂的民族观。他还注意到外国列强早已觊觎西藏地区,因此更加强调并提醒统治者谨防外夷的侵略,他曾建议统治者应提前做好防备,以防英俄等国的侵略:“现闻俄罗斯使者已自比特革起程,由鞑鞑里到中国,必怂恿中国人与英国人争斗,并欲得北京。……不知何时使臣能到得北京,我等切不可闭目不理,……即应带兵过兴都哥士大山,取回沙苏野所失之三部落。……大抵英俄二国在阿细亚洲交战之事不久即至,我等宜先预备出兵矣。”[2]69姚莹的此等先见卓识在此后不久即被证明是十分正确的。

另外,姚莹还十分重视舆地知识的学习与传播,并强调其对保卫边疆和巩固边防有着重要的作用。他详细考察了诸路进藏的道里远近、山川形势和西藏的疆里,对前后藏、相邻部落以及与其相邻疆域都进行了详考博证[2]248,希望可以提供中央同西藏地方相连的详细路径,以卫边防。另外,姚莹的“一统”思想在他对西藏风貌的描述中也可见一斑:“(宁静山)山大而长,东向。一山如屏,南北各起一峰翼之,势如龙虎,朝拱内地。”[2]137姚莹描写西藏山势“朝拱内地”,一定程度上也照应了他以中央为中心,各地区各民族团结于中央的民族一统观。

而姚莹用一年多的时间奔波于川藏间,“往返万里”,“冰山雪窖中,崎岖备至,处之恬如,途中诵读吟咏不辍。所至于地方道里远近、山川、风俗,详考博征,而于西洋各国情事及诸教源流,尤深致意”[3]338。在如此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他坚定地完成了《康輶纪行》一书的写作,全面介绍了西藏各情况,并述及印度、尼泊尔,以及英、俄等国的情况,意图是“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4]789。由此可见,姚莹的写作意图即希望为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统一和团结而尽一己之力,以防分裂。

综其而言,《康輶纪行》一书中呈现了姚莹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展现了他先进的、具有强烈爱国色彩的民族思想,其“以夏变夷、和抚为主”,不轻易用兵的夷夏观与中国古代汉民族的统治思想一脉相承。而同时,姚莹也强调要重视并加强中央政权对西藏的管理,但指出一定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因俗而治”。对于外国列强对西藏的觊觎,姚莹也给出了鲜明的态度,强调要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绝对不容许列强分裂和地方割据的存在。而书中所体现出的他对敌情外事的“高度的自觉意识和强烈的紧迫感”,则更加“具有广泛的思想启蒙意义”[5]105。总之,姚莹独特的民族思想在当时具有先进性,直到现在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1]姚莹.东溟文后集·复光律原书[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756.

[2]姚莹.康輶纪行、东槎纪略[M].合肥:黄山书社,1990.

[3]施立业.姚莹年谱[M].合肥:黄山书社,2004:338.

[4]姚莹.东溟文后集·与余小波言西事书[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789.

[5]徐松巍.论19世纪外国史地研究及其主要成就[J].河北学刊,1999,19(3):99-105.

[责任编辑、校对:王菁]

An Analysis of Yao Ying’s National Outlook from Kang You Travel Notes

CAO Lil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China)

Kang You Travel Notes is a book that written by Yao Ying during his twice entry into Tibet from Chengdu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Daoguang,which recorded the geography,the local peop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ustoms in the Sichuan and Tibet.However,it is a famous book that describes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but also reflects the national outlook of Yao Ying.The book fully embodies Yao Ying’s national thought,including the Yi-Xia View of“transforming border regions with central China,and taking amity and conciliation as priority”,the management view of“governing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ustoms,and increasing fortification by more troops”,and the unification view of“maintaining national unity,and preventing national separation”.The analysis of Yao Ying’s unique national outloo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 our study on his thoughts.

Yao Ying;Kang You Travel Notes;National Outlook

K249.3

A

1009-8666(2017)10-0116-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10.018

2017-06-25

曹丽莉(1990—),女,河北省康保县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西藏民族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们一起去西藏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民族之歌
一个人的西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