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荃麟葛琴夫妇在龙泉的革命文化活动研究

2017-03-12 10:04余静芳
丽水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龙泉抗战革命

余静芳

邵荃麟葛琴夫妇在龙泉的革命文化活动研究

余静芳

(丽水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1937年11月至1938年10月,邵荃麟葛琴夫妇在龙泉期间,为开辟浙南抗日救亡运动,开展了大量的革命文化活动。他们参与领导和组织龙泉的各种抗日组织和宣传队伍,开办革命刊物,开展抗日戏剧宣传,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鼓励、开发、培植有文学才华的年轻人写作,为抗战服务,利用演讲、办学堂、讲课等方式宣传党的抗战政策与革命道理,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邵荃麟;葛琴;龙泉;革命文化;活动

邵荃麟(1906—1971),我党在文学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作家、出版家。在20世纪30年代曾先后担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东南文委书记,解放后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共党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葛琴(1907—1995),无产阶级革命者,著名作家、编辑、新闻工作者和优秀电影工作者。1927年3月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葛琴曾持枪站岗警卫周恩来同志。她最初的小说集《总退却》于1932年春在《北斗》上发表,鲁迅为其作序,称其“将中国的眼睛点出来了”。

1937年11月至1938年10月,邵荃麟葛琴夫妇在龙泉生活与战斗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浙江省“临工委”决定派出一批党员骨干和爱国人士到浙西南各县建立后方抗日基地。邵荃麟、葛琴夫妇于这年11月,接受党的派遣,和张三扬、王朝闻、黄灿等中共党员和进步文艺家,率领以“浙江流动剧团”为主干的30多人来到龙泉。在全国实现国共合作的“大气候”和龙泉革命老区的“小气候”里,一贯爱国进步的龙泉县长唐巽泽,委任邵荃麟为县教育科长,委任葛琴为县政府编审室主任并主编《龙泉快报》《大家看》等刊物。到龙泉不久,张三扬、邵荃麟、葛琴、俞坚、舒文5人就成立了“中共龙泉县特别支部”,张三扬任书记,邵荃麟与葛琴都是特支成员。

在龙泉一年时间里,邵荃麟、葛琴夫妇开展了大量的革命文化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来到龙泉后,邵荃麟、葛琴积极投入革命文化工作,为龙泉的抗日救亡活动不知疲倦地努力着。他们与其他共产党人一起领导和组织了“龙泉教育界救亡工作团”“龙泉地方青年救亡工作团”“文化界抗日协会”等组织,创办了民众夜校,组建了县民众剧场,成立了“流动施教团”,建立了“歌咏队”,启发龙泉民众心智,促进民众觉醒,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开辟浙南抗日救亡运动。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级革命和进步文学社团,为丽水、为浙江的革命和进步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尽心尽力。1938年1月下旬,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汇集在丽水的文化界人士为“号召并团结浙江文化界人士,担负起现阶段文化人应有的任务”,由褚辅成、骆耕漠与丽水《动员周刊》社、金华《战时生活》社等文化团体,在丽水发起组织了“浙江省文化界抗敌协会期成会”,邵荃麟、葛琴都是其主要成员[1]6。1938年4月,邵荃麟、葛琴参加了“以团结本省作者,推动战时文化事业,参加抗战救国为宗旨”[2]17的浙江省战时作者协会,成为该会重要会员。

来到龙泉后,邵荃麟、葛琴积极开办革命刊物。在这对革命夫妻和其他战斗在龙泉的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的努力下,“小小的龙泉山城,当时竟有十余种铅印、油印和石印的报刊在发行”[3],如《龙泉快报》《新龙泉》《政工导报》《大家看》《大家唱》《凉亭》《合作周刊》《抗敌漫画》等,这些刊物对于启蒙民众觉醒、宣传抗战思想,有着难以磨灭的贡献。葛琴主编的《龙泉快报》是《龙泉日报》的前身,是3日刊,油印本,隶属龙泉政工室领导。葛琴主编的《大家看》为旬刊,32开油印本,于1938年2月创办,其名义上是龙泉县政府创办、出版发行,实际上是中共龙泉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刊物。邵荃麟、葛琴夫妇将它们视为自己的孩子,倾尽心血,为其服务。“写一篇文章,编一本刊物,都是要对人对己负责的。……我们不需要绅士式的中庸态度,也不需要村妇般嘁嘁嚓嚓的不负责任的作风。我们要有勇于批评、勇于接受的战士精神。”(《重振抗战的文艺战线》)[4]邵荃麟如是言,也如是行,所以他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葛琴,也以高标准严格要求他人。邵荃麟在《大家看》第五期上发表了《对〈大家看〉的意见》,文章从《大家看》“究竟给大家看了没有”出发,批评了它的内容仅适合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探讨了其中的原因:“第一是编辑方面缺乏严密的计划和标准;第二是写稿的朋友太随便,没有考虑到通俗化的问题”[1]133,并为《大家看》作了读者设定、内容分配、编辑与组稿等多方面的指导。文章虽短,但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每位正在摸索中的年轻编辑来说,无疑是指路明灯,大有获益。在葛琴、邵荃麟等人的精心呵护下,《大家看》不断成长,刊登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时事述评、政论、乡村工作经验、揭露时弊的杂文等等,文章时效性强,通俗生动,为龙泉人民输送了大量新鲜而有益的革命文化营养。

来到龙泉后的邵荃麟、葛琴,还积极开展抗日戏剧宣传活动。在以他们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努力下,1938年2月13日,龙泉县民众剧场率先成立,地址设在县城内的江西会馆。不久,遂昌、云和、青田也相继成立民众剧场,但龙泉民众剧场搞得最好,原因之一就是邵荃麟在为其编剧。

邵荃麟创作了话剧《吉夕》,宣传抗日,反对投降。该剧本在1938年《东南战线》第一、二期上发表,当时曾经在龙泉剧场公演了3次,也在丽水各县和周边地区上演,引起极大反响。《吉夕》是一个一景两幕剧。一景:马市镇维持会副会长李福堂家的客堂。第一幕讲的是当地维持会副会长李福堂想靠卖侄女升官,当维持会会长、日本联队长的叔岳大人。他不顾侄女素珍和寡嫂素珍母的意愿,强逼素珍嫁给日本联队长。第二幕讲的是李福堂靠卖侄女升了官。李福堂的外甥张大雄是地下共产党员,他代表组织向素珍密谈了我党的计策,利用素珍和日本联队长结婚之际,在吉夕良辰将日本联队长和其他日本兵除去,也除掉了李福堂、李妻、刘二爷3个汉奸。该剧本人物不多,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在抗战初期,让人民认识到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罪恶,对于唤醒民众起来抗战有积极的作用。

担任中共龙泉特支成员、浙江省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的邵荃麟,尽管工作繁忙,但也经常在剧场帮忙,搬运道具、拆卸幕布,自觉担任了一切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果有需要,也会粉墨登场,演“龙套”人物,在其他演员突发状况时充当临时演员救场。邵荃麟还经常去给剧团的同志们作政治报告,他谈政治形势,从国际谈到国内,有条有理,分析精辟,对年轻的演员们开展革命教育,帮助了这些有革命热情的年轻人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

1938年3月,葛琴在丽水出版的《动员周刊》上发表散文《在民众剧场》,就是讲述在龙泉工作的我党革命干部在繁忙工作中抽出时间参加民众剧场排演和正式演出时的情形,台下的活泼玩闹,台上的严肃演绎,将这些我党干部的革命宣传工作真实地展示出来,洋溢着一种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化氛围。而他们的演出撼动了台下观看的群众,激发了群众对日本强盗和汉奸的仇恨,促使这些普通的群众都觉醒过来,一个个都变成英勇的战士。

革命工作之余,邵荃麟、葛琴又拿起笔来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为抗战服务,为年轻人服务,为社会大众服务。他们的作品给人以思考,给人以情感上的震撼、心灵的拷问。

作为一名共产党高级文化干部,邵荃麟在龙泉期间,为《动员周刊》《大家看》《现代文艺》《现代青年》《改进》《抗战戏剧》等刊物撰写文章,他既写《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关于保卫浙江的意见》等时事政论文章,也写《动员农民群众的方式问题》《对〈大家看〉的意见》《青年运动讲话——邵荃麟在龙泉青年读书会上的演讲》《给小朋友们》等演讲稿、杂文和时评。这些文章,蕴含着弥足珍贵的革命思想,如同雨露滋润着龙泉人民、浙江人民的心田。

1938年3月20日,邵荃麟在《动员周刊》第1卷第9期发表《动员农民群众的方式问题》。邵荃麟认为:“今天我们面前最中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使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广大的农民群众,能够真正起来。”[1]128他否定了某些人提出的自上而下的统制方式和主张完全自下而上的自由活动方式这两种方式,确立了动员农民群众的方式必须遵守的几个不可分离的原则,即“统一,民主,自愿,自动”[1]129。也提出了为实现这些原则,必须注意的8点,还提出了3个供大家讨论的具体问题:保民大会的问题、农运工作的干部问题、武装农民的问题。文章既从大的原则方面又从小的实施方面加以指导,很实际,也很有针对性,因而对于抗战初期动员最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参战极为有效。

葛琴在1938年任中共浙江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共龙泉特支成员,又是《龙泉快报》《大家看》的主编,工作繁忙驳杂,但她仍努力开展文学创作,为抗战写下大量文章。杂文《抗战怒潮已转入有利的阶段》发表于1938年4月《大家看》第5期,杂文《关于非常时期国民兵总抽签》发表于1938年6月《大家看》第7期,杂文《我们的儿童节》刊载于《大家看》1938年的儿童节专号,杂文《保卫大武汉》发表于1938年7月5日《大家看》第9期,通讯《在江边》发表于1938年2月1日在汉口出版的《七月》第8期,通讯《“一·二八”在龙泉》发表于1938年2月10日《动员周刊》第1卷第4期,散文《在民众剧场》发表于1938年3月3日《动员周刊》第1卷第6、7期合刊,速写《热烈的一天——龙泉双十节特写》发表于1938年11月20日在金华出版的《战时生活》第2卷第1期。在这一期间,葛琴还“先后以允斐、韵焦等笔名,在《浙江潮》、《东南战线》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抗日的文章”[2]5。她还“亲自编写了《日本铁蹄下的中国》、《把文艺工作放到农村去》等文章,利用统战关系积极开展抗战工作”[2]17。

《动员周刊》于1938年1月20日在丽水创办,主编是中共党员骆耕漠,该刊是抗战初期在共产党领导下浙江省创办最早的进步刊物之一,葛琴在《动员周刊》发表多篇文章,都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载于《大家看》的《我们的儿童节》,葛琴通过从头一年的儿童节儿童们“含着骄傲的幸福微笑”,到今年的儿童节,“我们的省会呀,早给日本鬼子抢去了!”“我们省会里的小朋友,杀死的杀死,逃亡的逃亡,再没有他们的家,再没有他们幸福的微笑了!”“所有失地上的小朋友,流落在四方八面的千千万万的小朋友,都遭受了同样的患难,同样的残杀侮辱和痛苦的压迫”的强烈对比,写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接着,葛琴用沉痛的语言写道:“日本强盗要亡我们的国,要灭我们的种,当然再不许我们中国儿童,还有什么总生日,还有什么幸福的儿童节!中国儿童根本就是他们眼睛里的小牛小马小奴隶!不值钱的小苍蝇!”[1]148

但是,葛琴清醒地意识到:绝不能让日本强盗的血腥屠杀毁灭了我们民族的未来!绝不能让侵略者的暴行摧毁掉儿童们的信仰根基、观念、信心和决心!所以她不要孩子们由此就觉得自己完了,我们的国家完了。

唉!那么我们不是完了吗?

不!如果你这样想的话,日本强盗就顶高兴,他们巴不得你这样说,巴不得每个中国人都这样说,自己就怕起来,先灰心起来,他就好不化一点力气霸占我们的全中国。[1]148

让中国的孩子们拥有信仰,拥有希望,拥有明确的目标,是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的责任!所以葛琴告诉孩子们,我们不用嘴巴说,“我们要切切实实的做”,“把所有的力气,都拿出来,献给国家,献给中华民族,咬着我们的牙齿去奋斗!把日本强盗从我们国土上赶走”[1]148-149,鼓励我们的下一代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抗战胜利尽一份力量。

最后她带领孩子们挺起结实的小拳头高喊: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抗战胜利万岁!

中国儿童幸福万岁!

中华民族万万岁![1]149

文章很有鼓动性,很有号召力,但又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口号的堆叠,而是将鲜明的道理、形象的分析和强有力的宣传鼓动有机融合。这些文章不但对孩子们有情感上的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教育,对成人也有如斯作用,促使他们对人的生存和对民族的命运进行思考。

葛琴是一个爽朗乐观的人,艰苦的战争岁月扑不灭她的乐观精神和火一般的热情,与她在一起,扑面而来的是温暖。邵荃麟虽然患有肺病,身体羸弱,不苟言笑,但是对同志仁慈宽厚,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温暖自己的同志。他们的身上散发出一种生活温情,一种对人类个体与整个人类浓浓的温情。

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们看见有文学才华的年轻人,抑制不住那份关怀,不时地鼓励、培植,使其成长为青年文艺家。邵荃麟说:“写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需要有很多人拿起笔来写文章。”[5]38所以,对于年轻人的创作,总是给予不断的鼓励和支持,打消他们写作上的顾虑。如对浙江流动剧团时的同事、文艺青年芷茵,邵荃麟鼓励她“你应该好好努力,继续不断地写下去”[5]38。他们发现给自己看病的军医刘任涛潜藏着文艺才华,就对他点拨、鼓励,提出希望,邵荃麟对他说:“你热爱生活,热爱人民,这是从事文艺工作的首要条件。医学是人学,文学也是人学,前者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后者净化人的灵魂,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希望你利用业余时间写些文艺作品。”葛琴补充说:“医学与文学并不矛盾,而是相通的。”[6]刘任涛后来虽然随部队开拔离开了龙泉,但是在邵荃麟夫妇的鼓励下,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些新闻通讯、特写、话剧,都得到了邵荃麟夫妇的肯定和支持。因为他从医者的视角写抗战时代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题材新颖不落窠臼,真实又感人。尤其是他的话剧《血十字》,为纪念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写了中国女护士殉职的故事,邵荃麟夫妇看了都很欢喜,立即推荐给金华中心剧团进行公演,获得民众好评。洪深将《血十字》发表在他主编的大型戏剧杂志《抗建艺术》上,后来又收录到《抗战独幕剧选集》中,从此刘任涛走上了话剧创作道路。

邵荃麟、葛琴的文化活动是有目共睹的,是切实开展的,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群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党做革命宣传工作,他们利用演讲、办学堂、讲课等多种方式给人解惑,宣传党的抗战政策与革命道理。

作为一个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文化干部,邵荃麟深知宣传革命道理离不开演讲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故此他们充分开展演讲活动。如邵荃麟对龙泉青年发表了青年运动讲话。演讲中,他谈了青年运动的重要性、青年的优点、青年的毛病、怎样克服这些毛病、青年学习问题、目前青年的任务等6个方面,又要求青年在抗战这个总任务下应该明确几个具体任务:统一青年运动、到军队中去、深入广大群众中去、加紧技术与理论的学习。邵荃麟对龙泉青年的指导很认真,很细致,也很到位。他在谆谆教诲中又饱含殷殷期盼,鼓励龙泉青年在“大时代已经到来了,今天保卫武汉的血战已经开始”的当头,“我们后方的青年再不能萎靡下去,再不能等待下去……我们要毅然担负起民族革命的任务。……在抗日的大道上作为民族英勇的先锋队。”[1]144铿锵有力的演讲启人深思,促人奋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抗日救亡也有小朋友的一份。邵荃麟利用演讲向小朋友宣传抗战思想。原载于《大家看》1938年儿童节专号的《给小朋友们》,描述了从他到龙泉十几天以来看到的几件事:在“一二·八”六周年纪念日前几天,最先响应宣传队演讲的是龙泉小朋友;每次龙泉大游行时,小朋友们总是最热烈的一部分;龙泉战时儿童服务团的成立等等。通过这些事情,他看到了龙泉的小朋友:“在爱国热忱上,比起大人来,可是一点儿也不差!”[1]145之后又对孩子们今后应该怎么干救亡工作做了具体的指导。接着,邵荃麟又沉重地告诉孩子们:“现在,敌人已经快要进龙泉了,我们的首都和省会已经沦陷了。在敌人占领的区域内,我们的小朋友要强迫去读敌人编的课本,要强迫向日本国旗敬礼,要强迫向敌人下跪,我们三五岁的小同胞,被敌人用轮船装回国去,预备长大起来,冒充他们的国民,我们的父兄姐妹,被他们杀的杀,奸的奸”[1]146-147,以此触目惊心的事实,来激发儿童们对日寇强盗的激愤之情和参加救亡工作、保卫祖国的爱国之心,鼓励小朋友们运用“日行一善”的办法投身救亡工作:“我们应该从今天起,模仿这个办法,每个人每天应该做一件有利于抗战的工作。我希望在几个星期后,我们龙泉的儿童救亡工作,在整个龙泉救亡运动上树立起一个坚强的岗位。”[1]147如此具体切实的指导,如此鼓励期盼,表现了我党文化领导者善做工作的一面。

邵荃麟、葛琴利用办学堂、讲课方式进行党的宣传工作。因为龙泉是偏僻山区,教育落后,当时全县没有中学,又因战乱,青年们难以向外求学。为救亡图存,在龙泉县城东街夫子庙办“青年补习学校”,葛琴利用《龙泉快报》《大家看》等刊物,主动为青年补习学校代登招生广告,邵荃麟主动承担找教材和教员的任务,并且亲自担任政治课教员,每周向学生报告国内外形势,系统讲授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利用三尺讲台向青年们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

邵荃麟、葛琴是文化界的杰出代表,他们在龙泉的土地上播下了理想、热情、奉献精神,也播下了革命文化的种子。邵荃麟、葛琴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们在龙泉虽然只有一年,却始终以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形象积极影响龙泉的青年人,积极影响当地的百姓,发挥了共产党人的真正力量。

[1]王星贵,叶玲文.丽水地区革命(进步)文化史料汇编(1919—1949)[G].丽水:浙江省丽水地区文化局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办公室,浙出书临(92)第57号,1992.

[2]张伟,马莉,邹勤男.葛琴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孙瑞珍.葛琴,战士的胸怀[J].新文学史料,1982(1):129.

[4]邵荃麟.邵荃麟全集:第 1 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77.

[5]芷茵.春雨:忆邵荃麟同志[M].邵济安,王存诚.邵荃麟百年纪念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6]刘任涛.怀念邵荃麟葛琴夫妇[M].邵济安,王存诚.邵荃麟百年纪念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8.

Shao Quanlin and His Wife’s Revolutionary Culture Activitiesin Longquan

YUJingfang
(Facutyt of Continuing&Vocational Education,Lishui University,Lishui323000,Zhejiang)

Shao Quanlin and his wife Ge Qin carried out a large number of revolutionary culture activities for anti-Japaness Salvation Movement during their stay in Longquan from Nov,1937 to Oct,1938.They were involved in leading and organizing various social groups for arousing local residents through a series of culture activities such as publishing revolutionary periodicals,staging anti-Japanese dramas.They were actively engaged in literary creation,inspiring and nurturing young people with literary talent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anti-invasion efforts.They exerted great positive impact on local residents by disseminating the policies of CPC as well as the revolutionary truth through delivering speeches,setting up schools and giving lectures.

Shao Quanlin;Ge Qin;Longquan;revolutionary culture;activities

10.3969/j.issn.2095-3801.2017.04.005

K26

A

2095-3801(2017)04-0037-06

20世纪前半叶,在龙泉这片土地上,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子孙,邵荃麟、葛琴夫妇就是其中的两位。

2017-01-08;

2017-02-10

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邵荃麟、葛琴夫妇在龙泉的文化活动与影响之研究”(LC201645)

余静芳,女,浙江金华人,副教授。

猜你喜欢
龙泉抗战革命
话说齐缘堂龙泉铁壶
美从极致简中来——浅析“龙泉”紫砂壶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龙泉铁壶 文化传承中的一抹惊艳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