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娜拉”情结
——兼谈鲁迅与萧红的关系

2017-03-12 09:57张秀英马千惠
关键词:娜拉子君许广平

张秀英, 马千惠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鲁迅的“娜拉”情结
——兼谈鲁迅与萧红的关系

张秀英, 马千惠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五四”启蒙运动的先驱鲁迅始终把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作为唤醒民众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祝福》关注的是大众中蒙昧的传统女性的话,那么《伤逝》关注的就是那些有所觉醒的知识女性。他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一个自我意识觉醒而出走女性的结局,不外是“堕落”与“回来”。他在《伤逝》中塑造的子君就是一个艺术化的中国“娜拉”形象。可以说生活中的许广平是鲁迅自己毁掉的“娜拉” ,而东北女作家萧红则是鲁迅全心成就的“娜拉” 。所以,在对鲁迅和萧红之间师生情、父女情、暗恋说关系的解读的基础上,又多了种“造物主”与“作品”的关系。鲁迅用赏识、举荐与护佑成全了萧红,也完善了自己在《娜拉走后怎样》演讲稿中为女人指明的出路:女人靠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可以摆脱保守家庭的束缚,闯出一条拥有独立人格的精彩道路和职业人生。

鲁迅; “娜拉”情结; 知识女性; 萧红

挪威戏剧大师亨利克·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主人公娜拉挑战社会既有规范弃家出走,表现出的女性叛逆与“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易卜生.易卜生戏剧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87.的个性解放意识,使她成为妇女“独立宣言”的符号式形象。然而,出走后的娜拉真能求得独立解放吗?鲁迅先生于1923年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发表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稿中,敏锐地意识到觉醒了的女性走出家庭不只是夫妻矛盾的爆发与解决,而是关乎妇女地位与命运的重大社会问题,并揭示了出走娜拉的命运:“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51在《伤逝》中他把子君塑造成为艺术化的中国“娜拉”形象;可以说生活中的许广平就是鲁迅自己毁掉的“娜拉”;东北女作家萧红则是鲁迅全心成就的“娜拉” 。鲁迅用赏识、举荐与护佑成全了萧红,也完善了自己在《娜拉走后怎样》演讲中为女人指明的出路——靠自己的才华与努力来摆脱保守家庭的束缚,闯出一条拥有独立人格的精彩道路与职业人生。

一、子君:艺术化的中国“娜拉”

妇女解放问题一直是中外作家所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这部关注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独立自主地位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中国作家,去创作出许多个走出家庭的中国式“娜拉”形象,那些在“五四”进步文化思想影响下的妇女,也纷纷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希望走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四”启蒙运动的先驱鲁迅始终把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作为行使唤醒民众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祝福》和《伤逝》分别代表了鲁迅关切的两个女性群体:蒙昧的传统女性和觉醒的知识女性。然而,指出病理的鲁迅,并没能给出拯救女性的药方,觉醒勇敢的子君与一生质朴愚昧的祥林嫂居然是一个结局,都是凄然地死去。如果说《伤逝》是中国版的《玩偶之家》,子君便是中国版的“娜拉”。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鲁迅的深刻在于他在《伤逝》中展示的不是一般的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爱情喜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后的婚恋悲剧。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认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31-242.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两人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却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涓生被解聘,求职无门,家庭经济陷入窘境。婚后的子君则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成为庸俗的家庭主妇。子君在轰轰烈烈的一场爱恋后,因为家庭经济的困顿,更因为涓生的真言告白,失“爱”后回归到父亲的家里,最后忧郁而亡。

“鲁迅认为,‘娜拉’之所以会走上堕落或回来的道路,原因是在长期的‘夫权’压制下,妇女即便是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为了阐明他的这一观点,鲁迅用‘子君’重返封建家庭的结局来说明中国的‘娜拉’走后,将会陷入无路可走的境地。他以‘娜拉走后,也还是傀儡’来阐明得到经济权并不能改变女性的地位,这种观点是深刻而有见地的。”*鲁迅.娜拉走后怎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12):17.子君对应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演讲稿预言之一,她没有堕落,而是被迫选择了“回来”。“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鲁迅.鲁迅杂文全集[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51.然而子君卖掉的何止是自由!她用爱情燃烧自己,与来自家庭、邻里甚至涓生的理性对抗,最后用波澜的心理感受和生命的代价,完成了一个先觉者筚路蓝缕的婚恋实验。鲁迅对娜拉的出走结局有着悲观的理性认识。

二、许广平:鲁迅自己毁掉的“娜拉”

如果说子君只是鲁迅艺术化阐释他的《娜拉走后怎样》演讲稿中的虚构意象,那么,现实中的鲁迅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真实“娜拉”? 许广平,一个为爱自我放逐的现实版“娜拉”。

参加过“五四”运动的许广平曾拼尽全力摆脱父亲给定的娃娃亲。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而成为鲁迅的学生,1925年3月,许广平以“受教的一个小学生”的身份,第一次给教她两年的老师鲁迅写信,请求给她以“真切的明白的指引”。鲁迅当天就热情地给她写了回信。从此,开启了《两地书》中展示出来的鲁许跨越地位、年龄甚至婚姻的爱恋。热恋的激情过后,许广平冒着舆论的裹压走进鲁迅的生活,没有婚礼、没有名分地开始了他们的同居岁月。他们是相爱的,但他们坚持的爱情之路却是艰难困苦的,不仅要对大多数至亲好友保密,也要忍受许多谣言和笑骂诬蔑,鲁迅和许广平所受到的“笑骂诬蔑”,绝不是“心造的幻影”。直到1935年10月1日,上海《社会日报》仍然有一则《艺坛情报》既造谣又诬蔑的报道:“鲁迅之小爱人许遐(即许广平)。”报纸上这样煞有介事地造谣诬蔑,并以‘小爱人’施行讥讽了。”*王得后.《两地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269-270.鲁迅还保存了一封一位署名周伯超的于1928年2月9日写给鲁迅的信:“昨与******诸人同席,二人宣传先生讨姨太太,弃北京之正妻而与女学生发生关系,实为思想落伍者。”鲁迅说过,即使是谣言,也可以从中窥见造谣者的心思,这封信,为某种社会的眼光、心理来看,正有着历史的“文献”意义,总之,从这样的信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的压迫。为社会、为他人、为自己,鲁迅和许广平十分谨慎地处置自己的爱情,而社会并不谅解*王得后.《两地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 :271.。最终鲁迅愤怒了,才对许广平喊出:“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绝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鲁迅.两地书·一一二[M]∥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80.这样炽烈的、决绝的爱的宣言,让我们感叹,若没有许广平的笃定与坚毅,鲁迅或许就喊不出那句让人听了心醉又心碎的“我可以爱”。正因为许广平的出现,才使得鲁迅拥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使鲁迅品尝到真爱的甘泉。

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广平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下儿子周海婴。她走进了鲁迅的生活,成全了鲁迅的事业,也消磨掉了当初的稚气、好奇与叛逆,成为照顾鲁迅日常起居、打理柴米油盐兼具迎来送往任务的家庭主妇。在许广平看来,鲁迅的工作,对人民的贡献比较大,所以她要尽量帮助他减轻日常生活负担,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写作和革命工作上,“初到上海的时候,我也曾希望有工作,并请许寿裳先生设法在教育界找事,已经有眉目了,鲁迅才知道,就很忧郁地说,这样,我的生活又要改变了,又要恢复到以前一个人干的生活下去了。这话很打动了我,所以立即决定,不出去工作了,间接地对他助一臂之力,忘了自我”*许广平.鲁迅回忆录[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98.。走过爱情之后,许广平像子君那样“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这种状况下的许广平已失去了独立的自己。鲁迅在《伤逝》中说,“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鲁迅.鲁迅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42.。这其实是很多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鲁迅在和许广平通信的时候,提到过“牺牲”,鲁迅不想让许广平在这场结合下牺牲,鲁迅一向是提倡解放妇女命运,反对旧式的婚姻枷锁,在他的母亲送给了他一件“礼物”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做牺牲,而他最不愿意使别人做牺牲,鲁迅的“牺牲论”自然也还有他个人的具体内容。从全部通信看来,有三点。其一,战斗生活的危险性,反革命者对于改革者的迫害,这种迫害肯定会连累到亲人,首当其冲的是爱人。其二,鲁迅不幸的第一次婚姻必将被反革命者作为攻击之具,而陷鲁迅与许广平于难堪的地位。其三,作为新女性,受到良好教育也有相当的独立工作能力的许广平应该为社会工作。由于鲁迅的社会地位和战斗的危险性,和鲁迅结婚以后,在旧社会的条件下,许广平势必要放弃社会工作而“回到厨房去”。但许广平本人不认为是为鲁迅做出牺牲,而实际上自觉自愿地选择了一条自我牺牲的道路。她为鲁迅险恶的生活“常常担心,‘眼泪往肚子里流’”,“她在38岁的盛年为鲁迅和自己抚育孤儿,遭受日本法西斯的监禁和酷刑,毫不屈服,遭受国民党政府的迫害,斗志弥坚”*王得后.《两地书》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270.。

可以说, 许广平是用抛却事业和女性的独立来成全一个饱受世俗非议的爱情。而这个爱的对象却明明知道,“出走的娜拉”应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独立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说是鲁迅用自己的爱情和庸常的生活毁掉了一个“出走的娜拉”。这既是许广平的悲剧人生,或许也是鲁迅不能释怀的心结。于是才有了那首饱含愧疚、欣慰与眷恋甚至无奈的“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娱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林贤治.一个人的爱与死[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69.(1934年12月9日鲁迅购得上海有正书局翻造本《芥子园画谱》,赠送许广平并题诗一首。) 此诗形象地点出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他们是患难与共、相依为命、不可分离。回顾鲁迅和许广平共同度过的岁月,共同的人生理想,共同的为改革教育,改革社会而做的斗争,真的是携手斗争,相濡以沫。许广平积极参加女师大改革的风潮,甚至被学校开除,鲁迅积极地支持着那些进步学生的反抗,并和他们站在统一战线上,有了鲁迅的支持,许广平在心里更坚定了斗争意志。两个人精神上的默契,才有了相知后的相爱。但是,鲁迅借用庄子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相濡以沫”的典故,着意表达的不只是夫妻之间的恩爱,还有不可分离中的“亦可哀。”

“哀”的是许广平的“倦眼” 。许广平与鲁迅同居后,总是在忙碌。许广平带孩子,许广平下厨房,打毛线衣,帮鲁迅抄写稿子,代陪造访鲁迅的客人。“哀”的是许广平的“迷失”。 萧红说,“许先生(许广平)对自己忽略了,每天上下楼跑着,所穿的衣裳都是旧的,次数洗得太多,纽扣都洗脱了,也磨破了,都是几年前的旧衣裳......许先生冬天穿一双大棉鞋,是她自己做的。一直到二三月早晚冷时还穿着......许先生买东西也总是到便宜的店铺去买,再不然,到减价的地方去买”*萧红,章海宁.回忆鲁迅先生[M].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384-387.。 “哀”的还有鲁迅意识到了这一切,但却无法改变也无法超越,而让鲁迅更为痛苦的,是否还有当年那个年轻、勇敢、果决的“娜拉”毁在自己庸常生活中的不堪呢?

三、萧红:鲁迅全心成就的“娜拉”

作为“五四”以后,从大家庭中走出来的萧红带着“被娜拉”的特质。随着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风靡,娜拉的形象在如萧红这般有见识、有胆量的女学生心里逐渐生根发芽。萧红也开始效仿娜拉,勇敢的拒绝着自己并不满意的婚姻。她的叛逆、放任,并非《玩偶之家》主人公经历人生跌宕、夫妻情感考验后的自觉自省,而是带着孩子般的天真与情绪化的冲动与任性。进不去的陆家、嫁不进的汪家、回不去的张家。逼仄的人生导致萧红只能选择与汪恩甲同居,来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东兴顺旅馆窘境,面对被卖到妓院堕落的命运时节,萧红成了被萧军拯救的娜拉。萧军诠释了娜拉出走后的第三种可能——“被拯救”。可是行伍出身,有着东北大男子主义的萧军并不欣赏萧红的文学才华,他解救萧红却没有意愿去成就一个高于自己的作家。

有着娜拉一样精神与许广平一样特质的萧红,1934年11月30日出现在鲁迅面前,她的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震惊文坛,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在出版的序言中赞誉:“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赶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林文光.鲁迅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170.。“1936年5月,斯诺拜访鲁迅,问到中国当下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时,鲁迅重点说了二萧,并且说:萧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续者”*倪儿著.往事已成追忆:民国四大才女的风华绝代[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3:232.,他丝毫不掩饰对萧红的怜惜与钟爱。鲁迅用赏识、举荐与护佑成全了萧红,也完善了自己在《娜拉走后怎样》演讲后的第四种答案——女人靠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可以摆脱保守家庭的束缚,闯出一条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精彩职业人生,既能保障经济的独立又能成就人格的独立。由此视角分析鲁迅与萧红的关系,我认定为“造物主”与“作品”的关系,鲁迅用自己的慈爱、能力塑造、成就了一个能自食其力、特立独行的解放了的女性形象。

(一)隐秘的精神暗恋

电影《萧红》与《黄金时代》的上映,激起了学界与坊间关于鲁迅和萧红关系的热烈讨论。师生情、父女情、暗恋说各持己辞。“所谓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好像有点不正常,以朱大可在最近的《亚洲周刊》上发表的《鲁迅和他的女人们》为代表,人们有理由猜测萧红曾经对鲁迅产生过某种微妙的感情。但萧红和许广平后来的回忆文章中,都竭力回避这件事,令事情的真相成了中国文坛的不解之谜。”*王锡荣. 鲁迅生平疑案[M].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143.2008年1月5日,濮存昕在东方卫视《名人讲堂》讲到他扮演的鲁迅,他说以自己人到中年的理解和感受,认为鲁迅是喜欢萧红的。并引用莱蒙托夫的诗“我被你深深地吸引,不是因为我爱你,而是为我那逝去的青春”。

《回忆鲁迅先生》描绘了鲁迅在病中不断翻看的一张木刻小画,萧红有这样的描述“那上边画着一个穿大风衣飞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 “鲁迅先生有很多画,为什么只选了这张放在枕边?”“许先生告诉我,她也不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常常看这幅小画。”*萧红,章海宁.回忆鲁迅先生[M].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384-387.萧红的疑惑,如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中学教案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在回忆录的结尾处,萧红所说的鲁迅在病中不断翻看的那张画片到底有何寓意?有答案说这幅画的名字叫“波波诺娃”,在俄罗斯民间传说中,她是追求自由与爱的化身。“波波诺娃”正是鲁迅精神的底蕴所在。这份答案亦便是多少年来我们对鲁迅解读的主流声音。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用女性的细腻直觉融入鲁迅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鲁迅:一个慈爱的父亲、一个体贴的丈夫、一个关怀的师长。余杰在《鲁迅和萧红:另一种情怀》中曾说过,直觉上以为他们除了师生之情,还有别的精神和感情上的撞击。于是有人猜想 “波波诺娃”是个隐喻,那个长裙飞舞的姑娘应是鲁迅现实生活中,时常出其身边的萧红,因为萧红梳着长辫子,而画中女子迎风奔跑,有“萧萧”状,脚边的花为“红”,玫瑰代表着“爱情”,意为“青春与爱情”!这种解读传达的是鲁迅与萧红超出伯乐与师生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一种隐秘的精神暗恋。

(二)理想父亲的典型

“鲁迅与萧红是什么关系?如果说鲁迅对萧红没有一点感情,也不大可能。但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呢?应该是纵容孩子般的感情,不掺杂任何欲望的。”*叶细细.鲁迅和萧红[N].新快报,2009-03-21(4).他在1935年给二萧的最后一封信中说:“这位太太,到上海以后,好像体格高了一点,两条辫子也长了一点了,然而孩子气不改,真是无可奈何。”她在鲁迅身上找到了她多年寻求的梦想特质——睿智和热诚,这是一个理想父亲的典型。鲁迅也在不知不觉中当了这个角色*葛浩文.萧红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4.,“从先生的身上,萧红不仅得到了导师的教导和支持,也得到了慈父般的关怀和爱抚。鲁迅先生极为赞赏萧红的文学才华”*章海宁.伤残的花[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1:251.。应当承认鲁迅是萧红内心里最信赖、最依赖、感觉最亲近的男人。萧红也从不掩盖自己对鲁迅的情感,临终前,她说过要葬在鲁迅的墓旁,不行就葬在海边。“不要说他们之间有什么暗恋,就是如此的关系吧,保持一定距离,心灵又相互抵达。这些感情,是不能说给婚姻里的那一位的。这样的止步,却能维持一生的情谊。”*叶细细.鲁迅和萧红[N].新快报,2009-03-21(4).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最让人感动的,也是由于这份细腻与感动最让一些人敏感地过度解读。 也有博友发出愤怒:“不要自己一心做妄想,亵渎逝去的两位先人。萧红是凭着女性的敏感纤细和敬意接触和怀念鲁迅先生的,因而写得很感人。余杰能读懂鲁迅吗?”

四、结 语

这让笔者联想起杨绛续写《洗澡》的初衷:“保全纯洁的友情。”据了解,《洗澡之后》是杨绛98岁时开始创作的,是长篇小说《洗澡》的续作。在《洗澡》中有着纯洁感情的男女主角,在续作中,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对此,杨绛表示,“我特意要写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却被人这般糟蹋。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现在趁我还健在,把故事结束了吧。这样呢,非但保全了这份纯洁的友情,也给读者看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我这部《洗澡之后》是小小一部新作,人物依旧,事情却完全不同。我把故事结束了,谁也别想再写什么续集了”。可惜,鲁迅没有杨绛的百年以上的寿命,他还来不及做很多“续集”,生命就戛言而止于1936年10月19日 。他“曾经玩笑地设想: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谁知道我的预想竟的中了,我自己就在证实这预想。”*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27.他在《野草·死后》中的预言死后的自己有一种“或则要使他们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27。如今真实地在应验了他的预言,他死后被不停地解读甚或是演绎。葛浩文说过这样一段话:“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很复杂,从她的《回忆鲁迅先生》那篇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从鲁迅的日记以及他与二萧书信看到一些,而且从他人的回忆也可看到一些。不过,因为中间也有许广平和萧军,他们的关系基本上还是一个谜。”*章海宁.持久力和亲切感——两代研究者关于萧红的对谈[M]∥萧红印象·研究.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2011:42.于是鲁迅萧红的关系就有了任人评说的各种版本。

〔责任编辑:都 媛〕

Nora complex of LU Xun——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 Xun and XIAO Hong

Zhang Xiuying, Ma Qianhui

(SchoolofLiterature,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81,China)

Lu Xun, the pioneer of May Fourth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lways focused on Chinese Women fate as an important part with the mission to awaken the public. If we say Bless concerns the traditional ignorant women in public, then Regret for the Past concerns those women who have knowledge of the awakening. He says in “How Nora Left” that the end of a fleeing self-consciousness woman is nothing more than a “degenerate” and “back”. Zi Jun he created in Regret for the Past is the art image of the Chinese “Nora”. We can say Xu Guangping in life is the “Nora” Lu Xun ruined by himself; however, the female writer Xiao Hong from the northeast is the “Nora” Lu Xun achieved by heart.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for the crush relationships as a teacher and a student or as a father and a daughter between Lu Xun and Xiao Hong, there is also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reator” and a “work”. Lu Xun helped Xiao Hong with appreciation, recommendation and protection, and perfected his own way indicated for the women in the speech of “How Nora Left” . Relying on their talent and effort, women can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he conservative family to have their career path with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a wonderful life!

Lu Xun, Nora complex, educated women, Xiao Hong

10.16216/j.cnki.lsxbwk.201701142

2016-07-02

张秀英(1968-),女,辽宁鞍山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传播研究。

I206.6

A

1000-1751(2017)01-0142-06

猜你喜欢
娜拉子君许广平
勇敢出走的娜拉
新老读者与《商界》的故事
红玫瑰终成白玫瑰
许广平:红玫瑰与饭黏子之间隔着流年
我眼中的希林娜拉
子君的错
鲁迅自编教材,教夫人学日语
子君的恨
爱一条狗需要理由吗?
做鲁迅的女人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