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波
一块麦田改变秦王人才观
朱永波
战国时期,秦将王翦战绩卓越,威震四海。在王翦的培养下,其子王贲在少年时便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引起了爱才的秦王的注意。
有一次,王贲以少胜多打了一次漂亮仗,秦王特别高兴,等王贲一回到咸阳,便立即召见王翦、王贲父子。秦王除了夸奖王贲有其父之气象外,还特意夸奖王翦教子有方,为大秦培养了一员虎将,并声称有王翦父子在秦,统一六国指日可待。接着,秦王宣布,将对王贲委以重任。
秦王话音刚落,王贲便伏在地上高兴地谢恩。王翦听后却大惊失色,跪拜在地,连声说“万万不可”,力阻秦王对王贲的提拔。秦王和王贲都愣住了。
秦王忙扶起王翦问原委。王翦声称,王贲虽偶有小胜,但过于稚嫩,缺少历练。况且,其性格毛毛躁躁,骄横跋扈,请求秦王贬低其子官职,发配边关做一名士卒。
秦王对王翦的看法不以为然,认为少年英雄可以不走寻常路,骄横跋扈点无妨。于是王翦对秦王说:“秦要统一天下,农业是关键。大王重视农业,你我君臣不妨打一个赌,你我同种一处麦田,待收获时,你若胜我,犬子任由秦王安排!”秦王不知道王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便答应了王翦。
秋后,秦王带领群臣去咸阳城外种冬麦。为求公平,秦王划了两块相邻的田块,面积和地力均不相上下。秦王亲自指导播种、施肥,并安排身边亲信全程负责出苗后的管理。王翦则亲自耕田下种,精细程度丝毫不输于经验丰富的老农。
一场秋雨,麦子出苗,君臣二人的麦田长势都不错,不分胜负。为了胜过王翦,秦王安排的人非常勤快,隔一段时间便施肥一次,麦田里有一株草也逃不过他的眼睛。这样没多久,秦王的麦田里的麦苗长势便变得非常旺盛。而王翦却很少管理,偶尔来一次却什么也不做,有几次来了不但不施肥除草,还叫士兵骑马在他的田块练习他新创造的排兵布阵法,而麦苗也被踩得东倒西歪的。见此情景,秦王大喜,安排人施肥施的更勤快了,而他的麦苗长势也更加旺盛。
一场冬雪,麦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秦王期盼着来年的好收成。待春来雪化,秦王带人来到田边却傻了眼:他的麦田麦苗大多死掉了,而王翦田里的麦苗虽然稀少,但都精神抖擞。随着气温回升,王翦的麦子厚积薄发,越长越旺盛,数月后麦子成熟,王翦麦田的麦子麦穗硕大,颗粒饱满,一派丰收之象;秦王的麦田麦子稀稀拉拉,不仅麦穗小,麦粒也大多是干瘪的。一收获,王翦的产量居然是秦王的两倍多。
秦王疑惑地问王翦其中原委,王翦这才道出实情。原来,两块麦田基础一样,都有丰产的潜力,但也都有冬天被冻死的危机。王翦让士兵骑马踩踏麦苗其实是刻意为之,因为他知道冬前麦苗长得太旺,冬天就会被冻死,适当的损伤可以抑制其生长,并能促进地下部根系的生长,为春天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秦王想速成,不断施肥,表面是在促丰收,实际是在埋隐患。
秦王恍然大悟:他的爱才其实是在害才。王贲虽然是个将才,但长得太快,一旦遭遇寒冬,难免会夭折,难以长久;只有让其经历挫折,在该长根的时候少长叶,打好基础,以后方能担当大任。于是秦王便找了个茬儿,把王贲贬到基层锻炼去了。
被贬的王贲不负厚望,经过多年的历练变得沉稳而有气魄,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当上了将军。此后的几年,王贲水淹大梁,灭魏、灭燕、灭齐,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终因功被秦王封为通武侯。
(摘自《文史博览》2017年第2期)
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又长于作文,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日满。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以此自夸。几天后,一老者携书向苏轼“求教”,苏轼接过一看,竟然一字不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去后苏轼即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两字,境界为之一新:“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