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动教师角色适应的应然路径

2017-03-12 04:28蔡登科
陇东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流动交流学校

蔡登科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论流动教师角色适应的应然路径

蔡登科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在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中,流动教师作为这一工作的“一线”执行者,其角色适应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提升流动教师角色适应水平,意义重大。国家层面,促进教育均衡,推动教育公平;学校层面,带动学校发展,催生校园新气象;个人层面,加快专业发展,提升主观幸福感。因此,改善流动教师的角色适应状况,可以从政策、学校和个人三处着力。生成自我调试的心理机制;创设和谐共融的文化氛围;确立起人性化的保障制度。

流动教师; 意义; 角色适应; 路径

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县(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对县(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作为这一工作执行“一线”的流动教师也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角。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交流轮岗政策与实践层面,对流动教师关注不够。流动教师由一个熟悉的学校进入一个陌生的学校,其自身角色的适应问题直接影响教育均衡初衷的落实,不容回避和忽视。

一、流动教师角色适应的内涵

(一)流动教师的含义

有关流动教师的含义,国内学者做出明确界定的很少,且说法不一。郭黎岩,李淼[1]认为小学流动教师是在教师交流制度下,在同一学区内不同学校之间进行交流的小学教师。他们研究的是教师交流政策下的流动教师。而没有看到教师交流政策是渐进的、动态的。那么如何在与时俱进的教师交流政策下探析流动教师的含义呢?

王昌善[2]认为理想的教师流动政策至少包括如下三种政策:(1)城市学校、优质学校的优质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支教政策;(2)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城市学校、优质学校的跟岗进修政策;(3)促进城市学校、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的配套政策。他的观点中看到了教师交流政策是不断变化的,建构了理想中教师交流政策的框架,本文综合分析了他们的观点,归纳出流动教师的含义。流动教师是教师交流政策背景下,同一县(区)域内城市与农村的学校、优质与薄弱的学校之间处于教育系统中双向流动的教师。主要包括下乡支教教师和进城跟岗进修教师。

(二)流动教师角色适应的含义

角色适应是指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社会期望的一系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随之发生相应改变,个体或群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观念和行为,使之与角色规范相符合的过程[3]。在环境变化中,角色适应问题是避免不了。角色适应作为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新角色与新环境持久不断地融合。这就意味着流动教师需要与流入学校的环境从思维到行动、从内涵到外延的全面融合。本研究的流动教师角色适应是在教师交流政策背景下,同一县(区)域内城市与农村的学校、优质与薄弱的学校之间处于教育系统中双向流动的教师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观念和行为的过程,以合乎流动教师的角色规范。

二、流动教师适应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朱霞(2006)的研究发现影响流动教师职业角色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区域文化、教学评价、教学对象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4]。李淼(2009)研究中分析了影响流动教师工作适应的因素为环境认同、工作胜任、变化应对、人际关系[5]。邹玲(2014)的研究认为影响义务阶段流动教师工作适应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组织因素又分为学校环境、学校管理制度、教学任务的分配和人际关系,个人因素主要指个性特征与对工作的预期两方面[6]。他们的研究都是集中于学校方面(学校环境与工作),而没有看到政策层面对流动教师适应的影响。而政策又是保障流动教师各项权利的制度保障,规范流动教师的职责和津贴补偿,对流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均具有重要意义。而温萍(2008)的研究指出影响流动教师适应的关键是外部环境、政策引导与人们对交流政策的认知[7]。在其研究中看到了学校环境、政策层面,而对流动教师本身关注不够。流动教师是教师交流政策的执行者,交流政策执行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流动教师工作的表现,而流动教师工作的表现又受到个人专业水平与心理调适能力的影响。

鉴于此,流动教师角色适应主要受到个人、学校和政策三方面的影响。其中,个人方面的因素,是流动教师适应流入学校新角色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和自身专业发展等;学校方面的因素,是流入学校环境(人文环境等)对流动教师角色适应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及与学生的关系等。政策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教师流动政策对流动教师角色适应的影响。其基本表现为:人事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培训制度与津贴补偿制度等。

三、流动教师角色适应的意义

(一)促进教育均衡,推动教育公平

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以往在城乡二元结构中,教育资源分配中出现了“马太效应”,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相对匮乏。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再次分配现有的教育资源,师资乃是教育资源的关键部分。尽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落实促进现有师资的均衡,但这也只是形式上实现了教师的流动,而要使流动教师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与作用就必须考虑其角色适应问题。流动教师多是当前教师队伍中的骨干、精英,如果他们在城乡校际间交流轮岗过程中角色得到很好的适应,他们的应有价值就会得以实现,这样不仅可以“削峰填谷”促进师资的均衡,还可以发挥流动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学校其他教师的发展,提升现有师资水平。如果流动教师在新学校的角色得不到很好地适应,不仅会耗损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甚者会导致现有师资的流失。

(二)带动学校发展,催生校园新气象

流动教师中的骨干教师有培养新学校教师的职责。他们的培养与教师的职后培训有很大区别。一般的教师职后培训是大班教学,很难因材施教,而流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师的教学和平时的表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流动教师有参与教研活动并开展教学研究的职责。当前社会对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现实情况是农村学校由于自身的劣势,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相对较低。流动教师的到来通过具体的教研与小课题活动,带动学校其他老师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

流动教师的到来为学校输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思想观念和多元文化,起到调试学校已有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作用。流动教师要承担一定量的公开课与讲座,可以就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与其他老师展开交流,更新学校老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生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催生校园新气象。

(三)加快专业发展,提升主观幸福感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至专业成熟境界的过程[8]。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工作信心的增强、教学技能的提高、所教学科知识的拓展深化和教学方法得到肯定等。在新学校,学校实际情况的变化促使流动教师依据现有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来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根据所教学科来完善自我知识体系、遵照学校教研任务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等,这些都会促使自身专业发展。

流动教师角色适应良好不但可以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还能提升自我的主观幸福感,具体表现在实现自身价值与增强心理调试能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流动教师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渴望在交流轮岗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具体体现为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及特长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赢得校长和家长的认可,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流动教师角色适应需要自身发挥主导作用。在适应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心理调节的方法,可以缓解压力、调适心理问题,增强心理调试能力。

三、流动教师角色适应的应然路径

流动教师角色适应是流动教师与新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个环境系统囊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流动教师完成角色适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层面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帮助。因此,本研究从个人、学校、政策三个层面对流动教师角色适应的应然路径进行阐述。

(一)个人层面——生成自我调试的心理机制

参与主动性高的教师,职业适应情况越好[5]。这表明提升流动教师角色适应水平仍需流动教师自身努力。流动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的角色适应需要自身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应对能力,生成自我调试的心理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准确定位,积极调试。一方面,要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职责,准确定位自身在流入学校的角色,这样才能积极调整自我,主动参与交流并发挥自己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流动教师要认真参与交流前培训,好好学习相关的政策文件明确自身职责;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流动教师角色适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自我调适的相关知识与方法;在交流前做一个阶段性职业规划,明确各项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并在交流过程中有步骤地加以开展。另一方面,流动教师要正确认识交流中的不适应状况。流动教师在流入学校的环境中的产生角色不适应状况是很正常的事,可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身以何种态度对待不适应状况。如果流动教师将它们看成自身专业发展和人生道路上的机遇,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不适,寻找调整自我的办法,就会慢慢适应于现在流入学校的环境及流动教师的角色。

2.焦点凝聚,内省反思。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将教师划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其专业技术水平是衡量教师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具体反映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流动教师流入新的学校出现各种角色的不适应,很大一部分正是对他们专业成长方面的挑战。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正如波斯纳曾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流动教师角色适应过程中,流动教师要充分了解并尊重流入学校的实际情况,时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与方法是否合适;经常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习惯等;在与同伴的交流协作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二)学校层面——创设和谐共融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学校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流动教师来到流入学校,会对学校环境产生各种不适应,这就需要学校中的领导、同事、学生三方面的支持,其中校长和同事的支持对流动教师角色适应至关重要。

1.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提供适应动力。流动教师来到学校,对新环境中的教学工作有所期待,希望在流入学校取得成绩,赢得领导们的认可,但是他们对新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都比较陌生,渴望得到领导的关心和体谅。鉴于此,其一,学校领导应该及时与他们沟通,做好心理的调适与安抚工作。其二,学校领导提供各种物质帮助。比如食宿方面,教学器具等。其三,在学校制度文化方面学校领导应该主动积极搭建支持流动教师适应与专业发展平台,建立教师同伴协作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新老帮带”“师徒一帮一”等形式,促进流动教师的角色适应及其专业发展。根据流动教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校的管理制度,营造宽松的校园人文环境。比如建立校内教师绩效激励制度,肯定并奖励表现突出的流动教师。

2.同事互帮互助,增进同事关系。教师的同事行为主要表现在同一学校任职的教师在专业上的互动与教学上的支持。教师的交流轮岗一定程度上是想发挥教学能手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流动教师大都是原学校的骨干及精英,是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教育的发展。流动教师流入新学校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同事的相处,同事关系就成为了影响流动教师角色适应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校的老教师,对学校的方方面面都比较熟悉,心理上理应主动接纳流动教师,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在专业成长方面,尊重流动教师的专业能力,并相互学习、互帮互助、查漏补缺,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3.学生接纳尊重,促进教学相长。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劳动的直接成果。流动教师来到新学校,对学校、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作为学校的学生在老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下接纳流动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像对待自己以前老师一样,尊重流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流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流动教师在心理相融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教学特长,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此同时流动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促进教学相长。

(三)政策层面——确立人性化的保障制度

流动教师角色是在国家交流政策执行下催生的,流动教师角色适应同样有赖于国家建立人性化的保障制度。

1.推进“县管校用”人事制度改革。单位不仅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蕴含着资源分配和权利时间的社会空间范畴,还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模式的组织制度[9]。流动教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单位情节”,要想让流动教师在角色适应过程中对新学校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就必须确立人性化的保障制度来破除教师的单位情节。 “县管校用”的人事制度的实施,可以让流动教师从以往各学校单位“单位人”变成教育系统的“系统人”,县域内统一弹性化管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资源与师资的再分配。

2.推进“教师走网”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是通过缩小城乡、校际间的师资差距实现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可是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其原因是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全县骨干教师情况的了解不全面以及学校不愿让骨干教师流出,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等。针对这些现象搭建公开、透明的流动教师管理网络平台,建立县域名师库,利用流动教师管理网络平台采集县域内的骨干教师和学校的信息并及时加以更新,让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参与流动的教师和学校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建立交流轮岗前采集教师的意愿、根据教师意愿合理安排予以公示、工作情况监督与中期考查结果登记、后期工作验收评定等信息全程公开制度,使流动教师的管理更加人性化。

3.完善阶段性培训制度。在交流前安排交流轮岗政策学习及相关流动教师角色适应专题培训,让流动教师对交流轮岗政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清楚自身的职责,并对角色适应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加以了解,掌握相关的应对策略。交流过程中,针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使流动教师的在职培训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提升培训的实效性。交流结束时,做好交流汇报工作,收集相关资料与特殊案例,为以后流动教师培训做好准备工作。再者,加深教师对参与流动教师这一群体的认识,也为自身参与其中做好心理准备。

4.规范生活补助与津贴补偿制度。流动教师流入新学校,虽然原单位保留他们的工资待遇,可是由于工作地域的变化,带来了诸如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无法照顾家等生活上的不便。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成本与负担,由此要加大流动教师的生活补助与津贴补偿,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各方面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应该适当倾斜,加大流动教师的生活补助与津贴补偿,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1]郭黎岩,李淼.小学流动教师工作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2009(2):64-68.

[2]王昌善,贺青梅.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行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5-12.

[3]熊伟荣.义务教育阶段流动教师角色适应的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究,2014,(20):12-14.

[4]朱霞.教师的流动及其适应性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25-29.

[5]李淼.教师流动背景下中小学流动教师的职业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D].辽宁:沈阳师范大学,2009:3-31.

[6]邹玲.湖南省义务教育流动教师工作适应状况的个案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学,2014:42-50.

[7]温萍.宜宾市中小学教师城乡交流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18-36.

[8]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9]胡伟,李汉林.单位作为一种制度——关于单位研究的一种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3(6):68-76.

【责任编辑 赵建萍】

The Ideal Path of the Role Adaptation of Mobile Teachers

CAI Deng- ke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

In the work of teachers’ work shift and exchange,mobile teachers,the “frontline” performers,arouse wide attention through their work on role adaptation.It‘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work of mobile teachers’ work shift and exchange.On national level,we should promote education balance and equity;on school level,we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nd spawn new campus atmosphere;on personal level,we should accelera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enhance subjective well- being.Therefore,to improve the role of mobile teachers to adapt to the situation,we need to focus on various governments,schools and individuals to generat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elf- debugging,creat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of cultural harmony and establish a humanized security system.

mobile teacher;meaning;role adaptation;path

G625.1

A

1674- 1730(2017)04- 0137- 04

2016- 12- 19

蔡登科(1988—),男,河南固始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流动交流学校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流动的光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