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7-03-12 04:28张云丽
陇东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特色传统

张云丽

(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张云丽

(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文化”一词,在我国历史上已传承了数千年,虽然今天我们口中所说的“文化”,早已背离了“文”与“化”二字最初诞生的的含义,但却继承和迎合了历史上对“文化”一词所要求的应有之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文化的发展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并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文化形呈现了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较之其他文化形态,它的传承与发展散发着它独有的社会魅力。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主线,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未来社会中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衍生物,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文化就像阶级一样,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那么文化一词的出现,正是对这一历史过程在各个方面的影射和浓缩。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文化”一词已植根于每个民众的心里,已经成为了每个民众所在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风貌,更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导向和推动作用。在2010年的两会上,温家宝同志就曾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思想文化的力量,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解读

“文”与 “化”的最初出现,并不是作为一个词语的,而是有其各自的含义。“文”字诞生之初指的是与“武”所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体现在某种观念或理论上,如文教、文治等;而“化”字从它诞生到今天,则多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如教化、感化等,主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统治者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时候仅仅凭借某种理论或是强大的武力是不能长久地统治天下和治理好国家的,必须用一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发展的理论、理念去教化、感化世人,把这种理论、理念变成他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东西”,才能达到真正的统治目的。于是在汉朝末期,“文化”一词就顺应历史潮流地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但当时“文化”一词的内涵主要还是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仅是与国家军事所相对的一个概念。在西方,最初对文化的界定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指与自然界存在物相对而言的一切衍生物和存在。而在学术界最早对文化做出专业性研究的是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他在1871 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从其广泛的人种史意义上来说,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法律、风俗及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在内的一个复杂的整体。”[2]时至今日,这一概念都是国内外公认的最权威的、最早的、最专业的文化定义。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82年9月中共的十二大上,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群策群力、集中智慧,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并首次在这一理论体系中提出了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

就是在此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被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度。同时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也就被界定了出来。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是指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涵盖一切人类实践活动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现状的影射和浓缩,更是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源远流长且颇具影响。这一优秀的文化成果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已经深深地在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并闪耀着它独有的光辉。这一优秀文化成果其中涉及道德品质、民族气节、智慧发明和文明习俗等,且在不同的时期都用不同的文化形式表示了出来。比如先国后家的高贵品质,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婚庆礼仪等传统节庆;在伦理道德方面更是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自我性情克制、持家理政风格的概定,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才有了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才能生生不息,不断繁衍。

再者,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经过了数千年的沉淀,早已被时代所印证,被实践所检验;早已去除糟粕,留其精华于世人了。所以比起任何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或是外来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功效都是无可比拟的,其与现实社会的融入和接轨更是顺应时代发展轨迹的。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高尚的文化形态,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更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地域内中华民族的先祖们智慧结晶的外在表现。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并经过实践的证明,它不仅可以代代相传、教化世人,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以创新的优秀文化遗产。

而新中国在它成立之初,就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可以说是前无可鉴,对于当时的领导人来说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的励精图治,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站稳了脚跟,并一步步地凸显出了它的优越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样,它也是新时代的产物。

作为一种新的先进文化,要想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立足之地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与流传了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不至于被排斥,才不至于背离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也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成长奠定基础并汲取养分。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植根于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之中,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大地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契机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先祖们智慧的结晶,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变革和励志图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下的新发展和新气象。

原因有三: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付出血的代价后所做出的正确选择[3]。中国革命、乃至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并且已经通过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和一条不可改变的真理。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更是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为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前提下,我国的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才能不断获得理论创新的源泉和精神动力。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建设虽已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人民群众也已基本脱贫致富,但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于现状。他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时刻没有忘记“实事求是”和“用实践检验一切真理”的至理名言,在围绕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和一切改革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不断探索,进一步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气象,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这一思想体系的精神核心和本质反映,也就理所当然地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其三,我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它作为一种前现代主义的文化,需要不断地进行革新,而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恰好产生了这样一种革新的力量。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是我国的传统理念与西方先进文化结合的一个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传统文化,尽可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转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观念、理论”,并不断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而为中国特色这种新的文化形态不断地注入活力和生命力。

总之,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不难发现,从一开始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后来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当今社会的“中国梦”[4]。这一整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每一次理论的创新都有一套与之匹配的文化理念应运而生,并且这一文化理念也都是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历史任务的转换,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

所以,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理论创新的契机的话,那么每一次的理论创新,就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毫无例外。而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和勃勃生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风标

因为文化本身就意味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自觉地认识和把握程度,所以当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按照那种价值取向来看待世界、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新时期下承载引导和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思想和核心理念。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毛泽东文化思想、“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文化理念,是在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的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文化形态,并且历来受到当政者的高度重视。

如邓小平同志在早期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更突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

胡锦涛同志对于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是有其深刻的认识。他曾在发表于《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5]这就突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想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

习近平同志更是在2013年8月份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传承、弘扬与彰显包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更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枢纽。”[6]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在新时期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它诞生之初,就已经注定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是实现中华民族国富民强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更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主流思想。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并用它独有的魅力不断地影响着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未来社会中的价值取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保证

无论那个时代的文化,都是本民族血脉的传承,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更是执政党的精神旗帜。在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今天,文化导向的力量和影响更是不可小觑。加之无论那种文化形态,最终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反映,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同当时社会形态下的民众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不仅可以制约和塑造这个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更能影响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速度和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优秀革命文化,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也已经深深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那么势必它就会用它独有的魅力去影响、感化、侵入到这个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比如让人们一生下来就濡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下的传统伦理道德、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遵纪守法的行为标准和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文化理念之中,并把这些理念作为自己毕生的精神家园。

同时,就“文化”本身的功能而言,任何一种成型的文化形态或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化形态,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惯性力量,这种惯性力量不仅可以规范社会秩序,更是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这个社会或是这个民族未来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道路。

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宏伟愿望,那么作为可以影响一个社会或一个民族未来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的文化形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愿望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不仅要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使之不断健全,进而更加成熟起来,让这种文化的力量从精神领域去引导和规范社会的良性发展。

因此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价值观和精神层面的永恒追求,承载着新时期下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思想和核心理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修养

从古到今,人类社会都毫无疑问地受着某一种文化形态的引导。当然,一种好的文化形态不仅可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更能引导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取向。但要知道,无论在那种社会形态下,人民大众都无一例外地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那么作为承载文化的主体,每个社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角,都担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因此,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社会化程度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速度,甚至决定这个民族未来的命运。

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中国社会领导者的共产党人,向来都比较重视社会发展中“人”的因素。比如邓小平同志在很早的时候就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键在人。”[7]

胡锦涛同志更是不止一次地强调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8]还有在后期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更是回答了社会的发展是“为了谁”,并要去“依靠谁”,深刻地指出只有“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更是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阶段的主要目标,可谓是把个人的力量、把个人在社会中的功效体现到了极致。也正是这一“人本主义”思想的提出,对于凝聚当今社会的正能量、对于号召整个民族的大团结、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

加之,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物质的多寡已经不能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了,更多的是要看这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了。所以要想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重视每个民众自身的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国梦”,更是“民族梦”“人人梦”。而“中国梦”最终能否实现,更是取决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换言之,“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高科技的人才。因此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就是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1]王迎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1-2.

[2]王金英,金裕.大中专院校的外国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4(04):55-57.

[3]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选编.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42-45.

[4]张子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3:3-4.

[5]胡锦涛.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N].光明日报,2012-02-16(008).

[6]袁久红.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逻辑[N].新华日报,2013-10-22(B07).

[7]李丽.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科学体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11-12.

[8]王继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及其启示[N].光明日报,2012-01-17(011).

【责任编辑 朱世广】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ANG Yun- li

(College of Literature,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Gansu)

The term “culture” has been passed 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ese history.Although it has already departed from the meaning of “language” and “transformation”,it inherits and meets the history of the “culture” required by the meaning of the word.In the past and present,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been bearing the imprint of the time and in different time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presented.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kind of cultural form peculiar to the socialist countries.Compared with other cultural forms,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exude its unique social charm.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among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explores the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future societ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09

A

1674- 1730(2017)04- 0079- 04

2016- 11- 20

张云丽(1981—),女,陕西富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特色传统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