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台湾全人教育:理论基础、核心理念、当代价值

2017-03-12 03:42张少平
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全人发展教育

张少平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文化与教育】

刍议台湾全人教育:理论基础、核心理念、当代价值

张少平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全人”不代表“完人”“全能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台湾全人教育的理论源自卢梭协调社会契约与个人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理论,并吸收了其他学者的和谐教育、自由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等理论。台湾地区对全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增多,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全人教育;和谐教育;人文主义;理念;价值

1921年,34岁的日本私立成城小学主事小原国芳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论,并于1929年在东京郊外的多摩丘陵创立了玉川学园,竭力推行“全人教育”。20世纪70年代,北美学者吸收了人本主义教育学派的理论,并借用了生态学、教育学、系统学、心理学、宗教神学、中国儒家思想、西方精神理论传统的概念,衍生出“以人的完整发展”为主体的学习理论,即“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北美全人教育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的隆·米勒(Ron Miller)、加拿大的约翰·米勒(John P. Miller)。全人教育虽然具有理想化色彩,但并非无法实现,有些国家、地区或学校的全人教育实践也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承北美全人教育之劲风,中国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开始飞速发展。

一、台湾全人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先驱、理论渊源

(一)全人教育的思想先驱

全人教育的思想吸收了孔子、孟子、蔡元培、陶行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裴斯泰洛齐、杜威及马克思等的教育思想,他们的思想是全人教育思想的智慧之源。笔者着重就以下几位思想先驱展开论述。

1.卢梭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反对物质主义,并警告人们,一个变得如此彻底的,依靠科学理性、传统职责和城市生活的社会将扼杀人的一些素质(它们需要情感的表达、自由和自然环境才能得以成长)。在《爱弥尔》中,卢梭认为,教育不是无情地灌输智力和社会准则,而是要在人的发展的机体需要与社会契约的合理需求之间达成某种协调。这种观点是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

2.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实践者。他相信人天生具有善性和智慧,认为应提供适当的环境,以满足人的发展的机体需要。裴斯泰洛齐重视学生个性品质的平衡发展,他认为,既然在人的本性中存在人的心、脑和手的能力的均衡性,并构成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那么教育就应该使儿童的德、智、体诸方面的能力得到均衡、和谐发展,“孤立地只考虑发展任何一种才能(头脑或心灵或手)都将损害和毁坏人的天性的均衡”[1]。正是这种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使他被视为全人教育的思想先驱。裴斯泰洛齐教育哲学中的一些主要原则构成了美国全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3.福禄贝尔

福禄贝尔(Friedrich Wilhelm Frobel)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是裴斯泰洛齐的学生。1826年福禄贝尔发表了《人性教育》,书中论述了宗教、哲学及艺术,提出了神、自然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人性教育目标和教育原理。《人性教育》包含着许多真正的全人教育主张。[2]他的宇宙观是万物中有一永久不灭的法则,此法则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并支配统一着万物,此统一者为神;万物从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他在万物中掌管并支配着一切。“人性教育”的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调和的伟大有机体,它把自然科学与基督教的神融为了一体。这些理论构成了全人教育的核心主题。

4.帕克

帕克(F.W.Parker)是美国教育家、美国进步教育之父,曾在1872年到德国学习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的思想。他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推行的教育改革被称为“昆西实验”或“昆西教学法”。《关于教育学的谈话》是其有关全人教育的主要著作,核心主题是:真正的教育必须重视和维持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表现的活动。

5.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在1908年出版了《教育人类学》一书。蒙台梭利因其对人的神性本质的认定,被全人教育者视为知音。她是医生出身,关注儿童的自然发展,包括身体的、智力的、有目的的甚至神圣的生活力量。

6.斯泰纳

斯泰纳(Rudolf Steiner)是奥地利教育家,他倡导实践全人教育,以发展人的自由为教育理想来对抗国家教育路线以及经济对教育的干预,主张建立容纳全民而不分化的统一学校(Einheitschle)。1919年奥地利籍的企业家默特(Emil Molt)根据斯泰纳的教育理念创设了私立实验学校,称为瓦尔多夫学校(Waldorf School)。斯泰纳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机体,都有身体、精神与心灵三部分(以下简称“身心灵”),课程与教学应顾及个体身心灵的均衡及充分发展。关于灵性、均衡发展、创造潜力等的诸多观点,为全人教育思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理论渊源

1.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倡导体力与脑力的和谐,崇尚心灵与健美体格的结合。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成为“身心既美且善”的人。之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也提出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和谐教育思想。身心的和谐发展是雅典人对教育最主要的理解内容。[3]

2.自由教育

中世纪,基督教教会采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来解释神学,修改了古代希腊﹑罗马学校中的一般文化学科,提出七艺(即七种自由艺术*自由教育七艺的原意是自由人应该具有的学识和应该学习的七门学科,是相对于专业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而言的,即七种人文学科:文法、修辞、逻辑学(合称三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合称四艺)。)教育,但其中包含有神学的内容。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教育家韦杰里乌斯(Pietro Paolo Vergerio)在论述“自由教育”的理想时提出了个人身心自由发展的思想。1868年,英国博物学家、教育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其著作《论自由教育》中,把自由教育解释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通常把这一时代的“自由教育”意译为“通才教育”或“文雅教育”﹐以别于学习各种专门知识的专业教育。

3.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反对封建教会宣扬的神性至上。人文主义教育削弱了封建教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冲击了整个经院主义的学风,为创设近代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开辟了道路。

科学主义的泛滥导致了教育过程的非人化和机械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盛行于美国,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影响着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台湾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内容、特点

全人教育理念尊重人的潜能与个别差异,倡导以人文教育方法建立完整人格,力求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以教人成人,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台湾地区成功推行全人教育思想的学校有中原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其中台湾中原大学的全人教育推行最早,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以下就以台湾中原大学为例介绍台湾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中原大学全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原大学的全人教育体系(教育愿景)包括六个层面:教育宗旨与理念、核心内涵的解释、四平衡原则的确立、三个目标的设定、融渗策略以及教育实践。

1.教育宗旨与理念

中原大学的教育宗旨明确提出,中原大学的创办是“本基督爱世之忱,以信、以望、以爱,致力于中国之高等教育,旨在追求真知力行,以传启文化,服务人类”。其教育理念包括“尊重自然与人性的尊严”“寻求天人物我间的和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探索知识、技能与塑造人格、追寻生命意义并重”“育自由思考、重责任伦理、秉全人教育”等具有全人教育特色的追求理念。

2.核心内涵

“天”“人”“物”“我”是该校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中原大学的全人教育理念重视关系的建构。他们认为,人处于四种关系之中,即“我”与物质世界、生物世界,我与人文世界、精神世界,我与社会关系、文化历史,我与哲学宗教、终极灵魂。与这四种关系相对应的学科分别是科技、人文、社会、神学,对应的是物、己、人(他人)、神。

3.四平衡

天人物我关系在现在的教育实践中就是“四平衡”,即专业与通识的平衡、学养与人格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平衡、身心灵的平衡。

4.三大目标

中原大学全人教育有三大发展目标:学术与伦理之卓越,领导与服务之风范,全球与宽广之视野。

5.融渗策略

中原大学的全人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融渗策略”是其采取的主要实施策略。该策略的核心是潜移默化,即教育工作者经过事先的设计,将全人教育的内涵与精神化整为零,整合在教学、研究、辅导、行政与服务等各种活动与措施中,达到融渗于无形的目的。

6.教育实践

中原大学的全人教育实践不单单针对学生和教育教学,全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全人教育的总目标进行,全校师生员工也都要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来工作、学习、生活。其全人教育理念的实施通过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研究、辅导关怀、行政服务、情境营造、全员参与来实现,并通过学术活动、媒体宣传、亲师座谈、校友关怀、演讲交流等方式扩散至学生家长、报考学生、毕业校友等群体以及各类学校中,共同分享全人教育理念。

(二)中原大学全人教育的特点

1.体系完整

中原大学提倡的全人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思维发展架构”体系。教学、学术研究、学生辅导、行政服务乃至学校的发展规划、建筑布局、校园景观建设等方面都围绕着全人教育这一理念来开展。

2.宗教与本土文化结合

中原大学的全人教育体现了基督教精神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教学中注重灌输基督教知识,开设了大量宗教课程,也融合了较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3.以人为核心

中原大学全人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学生去认识人的本质、找到自身定位,人处于全人教育体系的中心。它借助各领域的知识,使人了解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了解来认识人,培养整全的人。[4]

三、台湾全人教育的当代价值

自全人教育思潮兴起后,全人教育逐渐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理念。台湾“教育部”在1999年提出了21世纪台湾教育发展的愿景,即“全人教育、温馨校园、终身学习”,而后又说明教育要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主张推展“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教育。

(一)提倡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指人在物质、精神方面同步发展,人的体力、智力充分发展,人在社会关系方面得到丰富发展。全人教育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从德(德性的发展)、智(智能的发展)、体(健康成长)、群(社交发展)、美(美艺发展)、事(职业的发展)、情(情绪的发展)等七个方面给予细化,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理再次契合。

(二)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自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时代后,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成为了大学校园的主导文化。因大学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实用知识、技术技能,忽视文学、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大学生成了“工具人”或“片面发展的人”。全人教育倡导在教育的各个部分及环节中都融入人文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人文学科的兴趣,促使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三)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台湾中原大学建立了“全人化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哲学、伦理学、艺术等人文科学要素穿插进理工学科中,开设了颇具特色的工程伦理、机械伦理等课程。受此启发,高校可结合自身特点,设立通识教育学院,推进通识教育的开展,大力改革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内容上,可拓展知识结构,兼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教材及教学过程中引用鲜活的案例,以契合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实践式、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式,以形成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

[1]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夏之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12.

[2]Ron Miller. What Are Schools For? Holistic Education in American Culture[M].Brandon, VT:Holistic Education Press,1997.99.

[3]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75.

[4]林治平.中原大学实施全人教育之理念与实践之研究[A].林治平.全人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台北:财团法人基督教宇宙光传播中心出版社,1996.363.

【责任编辑:周 丹】

G649.2

A

1673-7725(2017)01-0116-04

2016-10-20

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社科研究项目(两岸职业教育专项)资助“基于台湾全人教育视阈的海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AS14524)的研究成果。

张少平(1981-),男,陕西千阳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全人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erson- Centered Primary Care Measure’: findings from cognitive debriefing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整全人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旨归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数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