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声誉的相关分析

2017-03-12 03:30:08张盼
辽宁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审计师声誉事务所

◎张盼

我国审计声誉的相关分析

◎张盼

审计声誉是社会大众对审计业务的认可与评价,对审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行业影响重大。本文主要从审计声誉的内涵与衡量方法、我国审计声誉的现状以及针对现状所提出的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审计声誉进行阐述,以期丰富我国审计声誉的相关研究。

审计声誉内涵衡量方法现状建议

纵观国内外,审计失败案例层出不穷,不论是国外的“南海事件”“安然事件”“施乐事件”等,还是国内的“银广夏事件”“琼民源事件”“万福生科事件”等无疑让大众对审计行业的公信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培育良好的审计声誉以期减轻大众的怀疑并重拾大众的信心,对于审计行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声誉包括审计人员的声誉、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审计行业的声誉,三者层层递进、相互影响,有关审计声誉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

一、审计声誉的基本内容

(一)审计声誉的内涵

审计师在长期的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谨慎性、利用其丰富的执业经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获得了审计客体的认可与信任,客户信任的不断积累便形成了社会对审计师的信任。审计声誉的内涵包括以下五个维度:一是卓越的审计服务品质。审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时必须坚持独立性、客观性原则,不屈从于审计客户的压力,即使自身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也要敢于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大众;同时,审计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精神、为客户提供恰当的对策建议。二是较高的品牌专用性。会计师事务所对声誉的投入可以形成广告效应,使审计客户能够区分审计市场中审计产品的好坏,会计师事务所也就能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能够为事务所带来更多的超额收益。三是适度的事务所规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营利组织,同样也要遵循“成本-利益”原则,规模太小不利于声誉的形成,而规模太大随之而来的是成本也会增大,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创立审计声誉的时候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四是较高的综合能力。会计师事务所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要想获得高声誉,就必须具备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仅要专业能力扎实,业务能力也要熟练,同时事务所自身也应该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五是悠久的历史沉淀。审计声誉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如此而言,审计师想要获得较高的声誉,那就必须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社会的考验。

(二)审计声誉的衡量方法

衡量审计声誉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主要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一是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事务所规模越大,其独立性越强,审计质量也就越高,与此同时其市场份额越高,在审计市场中的地位也越高。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审计声誉的衡量指标,主要通过区分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是“四大(十大)”来划分,其方法比较简单,可通过我国中注协每年公布的前百家会计师事务所综合排名获得。二是舞弊与财务造假的发生。审计声誉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积淀而成,通过某一个变量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去考察其变化,只能在某个时间点上构建变量去衡量。财务舞弊与造假的发生标志着审计声誉的毁损,市场上会对审计主体的行为产生怀疑,舞弊与造假案件发生越突然、时间越短暂、越有悖于市场的预期,研究结果将会越显著。三是行政处罚。随着民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审计主体受到法律诉讼的概率越来越大。如果审计师在职业过程中没能够尽职尽责,出具虚假或是伪造审计报告,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而行政法律责任主要是来自于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受到行政处罚的审计主体可以被认为其审计声誉受到损害,即审计声誉是否降低的判断标准是审计师是否受到过行政处罚。

二、我国审计声誉的现状

(一)审计声誉需求的缺乏——需求者角度

一方面我国审计市场的发达程度较低,强制性审计成为了主流,上市公司自发审计的需求少之又少。上市公司的聚焦点在于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出具审计报告是否能够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可、能否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非由谁审计、审计报告是否存在不实的现象。因此,客户对审计声誉的需求是出自于强制性要求而非自发性。另一方面,随着新成立的事务所越来越多,审计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事务所为了生存而努力维持与客户的关系,削弱了自身的独立性,客户在讨价还价中也就处于优势,客户议价能力的增强是削弱其对审计声誉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审计师自身的不足——供给者角度

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不当都会导致审计声誉下降。经济环境变幻莫测,审计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当审计师专业能力的更新无法跟上经济业务的发展脚步时,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也就难以发现,最终导致审计失败。很多审计师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怀疑精神,在客户的威逼利诱之下与自身的职业准则背道而驰,从而使得审计质量低下。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最明显的就是内部质量控制存在薄弱环节,许多质量控制程序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严重影响审计声誉的形成。

(三)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者角度

目前,我国监管部门众多,但缺乏应有的协调性。各部门之间职责与权利的划分不够明晰,出现重复监管或是空白监管,监管效率低下,应有的监管措施实施不到位,不能为审计声誉的培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监管环境。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审计声誉机制无法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没有一部完整化、规范化、系统化的专门用于规范审计信用的法律,对审计师的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无法可依,也就无从处罚。然而,对一些有法可依的处罚行为,其处罚的力度却又不够,并不能引起审计师的重视。监管法律的缺失以及惩罚机制的失效使得审计声誉机制无法发挥其约束与激励作用。

三、完善我国审计声誉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审计声誉需求机制

优化审计市场环境,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审计声誉需求机制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培育理性的投资者,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理性的投资者与股票投机者不同,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意识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决策,他们放眼于长远利益,更加关注于审计报告的质量,运用高质量的报告信息做出投资。理性的投资者能够增强上市公司对高声誉审计的需求,为审计声誉需求机制的生效提供有利条件。

(二)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管理机制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大对本所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提升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与此同时加大职业道德教育,采用多种方法,从惩罚与奖励两个角度让审计人员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谨慎地选择客户,保持形式与实质上的独立,合理安排有经验和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高效率与高质量。

(三)完善监管与惩罚机制

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与权利,各司其职,提升各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完善监管制度与监管法律,使监管有法可依。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准入门槛,将那些只谋求自身经济利益和发展而不顾市场规则的投机事务所拒之门外。正是因为我国对违规事件的惩罚过轻,不能引起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视,才会导致如此多的造假案例。加大对会计事务所违规与违法的惩罚力度迫在眉睫,监管部门应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处罚制度,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促进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培育声誉的重视。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责任编辑:宋爽

猜你喜欢
审计师声誉事务所
审计师驻村“治未病”桐庐“纪审联动”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杭州(2023年1期)2023-03-15 03:25:36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设计事务所
审计师轮换类别与审计结果
——基于“关系”的视角
设计事务所 芬兰PES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事务所LLA建筑设计事务所
Top 5 World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智富时代(2018年7期)2018-09-03 03:47:26
设计事务所
声誉树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