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敏
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王桂敏
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需要通过有效的路径不断培育。对于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师来说,其立体多维的教学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和长远的工程。而在这一进程中,构建国内国际联合培养机制、构建教师层面的知识共享机制以及构建教师层面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则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教师经济类专业教学能力路径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高校教师是教育的源头所在,是高校永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教师团队质量的高低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教师团队的建设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而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说,没有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便是一句空话,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增强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不仅是一个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具有与艺术相通的内容与过程、功能与特点。由此,教学也与艺术一样,需要“艺技”“技能”。简而言之,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如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从不同层面,如从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高职教师、高校教师等;从不同视角,如青年教师等对教师教学能力及其提升进行了研究。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有的教学能力具有共同性,即各个专业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的。但不同的专业,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的侧重性有所不同,即存在着差异性。以经济学类为例,对于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师来说,其教学能力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基础教学能力、核心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能力。具体如下图。
显然,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系是立体多维的。在立体多维的教学能力体系框架中,有些能力要求是各个专业教师所必须的共性要求,而有些能力要求对于经济类专业教师来说则尤为重要,甚至不可或缺。如基础能力中的外语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核心能力中的表演与调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经济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等。对于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师来说,必须根据其知识特点和教学要求,不断提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需要培养,如何形成有效的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体系和路径,不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长期而迫切的任务。对于经济类专业教师来说,以下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1.构建国内国际联合培养机制。自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开始,经济学科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虽然经济学科起步较晚,但日新月异的经济实践不断推动经济学科的研究快速发展。如今,经济学科已经成为高校招生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在校的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提升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对于经济类专业教师来说,培养自己的全球化视野、拥有熟练的外语表达能力、研读西方学者在经济领域的观点、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国外学者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等,这些都是其教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而这些内容和组成部分的形成和提升路径之一便是构建行之有效的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这一点对于学科国际化特点比较明显的经济类专业教师来说更为重要。为此,应将“走出去”与“请进来”有机结合。所谓“走出去”,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走出国门,获得海外学习、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等机会;所谓“请进来”,就是让教师立足岗位,不出国门便能够培养其国际化的能力要求。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形成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一是高校应注重制度设计,从制度供给侧进行改革,鼓励教师从事跨国界的学术活动。二是高校应设立各种基金,为教师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三是高校应通过建立国外分支机构、利用全球校友资源等方式,广泛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特别是与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教师的国际化培养提供基地保障。
2.构建教师层面的知识共享机制。在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中,有些属于显性知识范畴,即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等方式获取知识,进而提升能力。但是,有些是隐性知识范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往往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无论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可以通过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快速、低成本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使其获得隐性知识。教师层面的知识共享既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共享,也包括教师在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理念的领悟等方面知识的共享。教师层面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一是应该营造合作与协同的文化环境,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氛围,并建立知识分享的激励和考评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其成为一种常态。二是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教师层面的知识共享,包括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行公开课制度、运用“师徒制”以及建立知识联盟来共享校外的优秀资源等。
3.构建教师层面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即在科技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机制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构建教师层面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有助于经济类专业教师把科技创新知识和社会服务技能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将课堂平台延伸到企业、社会和科研院所,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并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提供有利条件,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类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或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或参与新产品研发、或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科研服务,并在产学研合作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以及解决新问题;有利于提供科研活动的良好平台,在产学研合作中,经济学类专业教师可以从实践中发现研究机会,扩展研究空间,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研活动,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具有应用价值,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经济学类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这一点对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构建教师层面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一是应创建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和合作平台。学校或学院应与企业、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定期举行研讨活动,加强联系。二是应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产学研奖励基金、考评机制,将教师从事产学研的结合行为及其取得的成果记入档案,纳入聘期考核,并作为职称评定等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
经济类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和长远的工程,其有赖于自下而上的动力和自上而下的推动,有赖于各个环节的良性互动和合力作用,是个人环境和组织环境共同努力的结果。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张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