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鑫
以点带面加大资本人才投入打造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
◎寇鑫
针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缓慢、城市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的问题,建议采取资本和人才投入双管齐下的策略,以点带面集中投入产业,分批阶梯状带动行业发展,打造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区域优势品牌。
辽宁振兴新兴产业人才投入以点带面
本文通过课题调查组在辽宁14个地级市进行的“东北振兴,问计于民”调查问卷分析,结合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与问题,探索以点带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视角下的辽宁振兴可行性路径,并提出建议。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级层面还是辽宁省级层面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了政策支持。但是,辽宁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增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操作性和提高产业发展效率,应从资本和人才两方面双管齐下,在辽宁省范围内实行以点带面阶梯状发展,即集中力量投资优势产业,同时把握核心创新型技术,以相对成熟的本地品牌带动其他有潜力的企业与行业发展。此方法可以避免因投入过于分散造成的发展效率低下问题,使辽宁省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并能逐步带动其他行业和周边地区的发展,符合当前国家的东北振兴政策导向和辽宁省的实际需要。
根据本次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在对实现辽宁经济振兴应该着重发展哪些行业的调查中,有18.21%的受访者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的。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有10个地级市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提升创新能力,评分超过4分。由此可以看出,广大群众对辽宁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强烈的意愿诉求。
同时,在按重要程度评价制约辽宁经济发展因素的调查中,项目组对各项制约因素进行了均值、标准差的测算。从各因素平均分来看,受访者认为创新能力因素对制约东北经济的发展相对重要。从年龄构成上来看,29岁以下、30-39岁的受访者认为创新能力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
这说明,辽宁省广大群众,特别是作为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的青年们意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但是,虽然民众对创新型高新产业极力推崇,但从辽宁省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甚至是制约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图1 东北经济振兴着重发展的行业
在“职业类型与东北经济振兴突破口”的分析中,21.1%个体、私营业主和25.4%的农民选择了培育新兴产业。而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的高校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仅有9.9%选择发展新兴产业。这说明,辽宁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比较薄弱,专业技术人员对此信心不足,究其原因是辽宁省发展创新型产业的软硬件基础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另外,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辽宁经济发展软环境是制约当前辽宁经济的重要因素,其中营商环境、体制机制、金融环境所占权重排在前列;在影响东北经济发展硬环境因素中,资源设备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因素恰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性保障要素。
辽宁省在创新型产业发展上的缺失,不是单独哪一样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下的结果。这些要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因此,要振兴辽宁经济,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是必要的。在这些要素中,创新能力是最核心的部分。正因为创新能力的不足,造成辽宁省地区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从而在全球经济下滑、我国出口减少、内需不振的严峻形势下,在全国的区域发展中处于劣势。2015年辽宁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仅比2014年增长0.15%,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水平,曾经的“辽老大”发展陷入瓶颈。政府应在问计于民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使民众的“计”得以实施。
1.资本投入。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方面(见图2),虽然2013年以来辽宁省发布了很多利好创新产业方面的政策,但2013年以后辽宁省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大幅度下降,并在2014年以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自主研发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研发经费方面的下滑,说明了辽宁省在企业核心竞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
图2 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变化图(万元)
同时,虽然沈阳和大连的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逐年增多,但沈阳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却在大幅减少(见图3),说明沈阳对高新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其原因一是企业自身创新科研能力的下滑,另一重要原因是政府对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引入和奖励机制,造成人才和技术外流。
图3 1997-2011年沈阳大连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资本投入是打造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重要保障性因素,在企业科研投入上的不足导致具有实践性的创新型产业发展受阻,降低了辽宁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创新能力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人才吸引与培养。在调查样本中,从各因素平均分来讲,受访者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因素对未来东北振兴所采取措施相对重要;从标准差上讲,受访者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法制建设相对集中,其离散程度较小。由此可以看出,民众认为支持引导创新企业发展以及加强教育投入是最能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政府应该将工作重心投入到专业化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大力发展高级技术工种,提升留在东北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人员的福利待遇,尽量降低东北的高等教育人员及年轻人的流失率,人才是振兴东北的最佳筹码。
人才振兴方面应该稳固与培养本地人才为主,在此基础上吸引外地人才。本地人才不仅包括辽宁省的户籍人口,同时也应包括在辽宁省学习成长的外地户籍人口。
在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的今天,辽宁省的薪资待遇与消费支出差距不断拉大,特别是对高新人才来说,现行的薪资待遇和激励性措施吸引力不足。同时,社会服务等软实力不完善,造成高端人才集聚北上广深等超大型一线城市,而中端人才在经济性、职业发展等激励性措施等因素下,选择南方中小城市,拒绝来东北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就业和创业。如此循环反复,使辽宁省的人才结构不能够适应创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
1.资本集中投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在资本投入方面,企业本身的力量不足以支撑庞大的前期研发投入,这就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而在资本投入的方式上,考虑到近几年辽宁省经济增长缓慢,地方财政负担重,资金相对不足等特点,建议对优势创新产业进行资本集中投入,避免因为资金过于分散造成投入效果的减弱。
2.以点带面阶梯状带动发展。资本的集中投入不是只发展重点行业而放弃其他产业,是集中投入优势产业,使其稳固技术与人才,具备了核心竞争再来带动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的投入与发展方式,才符合辽宁省现在的经济社会状况。优势产业牵头,以点带面的拉动经济的复苏可以提高投入的效率。同时,阶梯状的发展还可以为沈阳、大连以外的城市带来活力。
3.校企联合培养专业高新人才。建议加大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加强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完善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引导高层次科研人才融入到企业中,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保障。
4.提高激励性措施的力度。人才外流与缺失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辽宁省对人才缺乏吸引力,除却辽宁社会经济的软硬环境还有待提高外,激励性措施的力度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提高激励性措施的力度可以使来辽的人才无后顾之忧,全心投入到技术研发与创新创业中去。
5.简化行政流程。建议提升服务型行政管理水平。行政服务应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合理需求提供基础性服务,而不是社会发展要适应僵化过时的行政理念。对新兴产业来说,高新技术时刻在与时间赛跑,增加时间成本会相对减弱技术的经济效益。简化行政流程可以减轻企业的时间成本,增强辽宁省对新兴企业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