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孝涧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路径
孙孝涧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阐述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路径,有针对性地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优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教育 大学生就业 影响途径
大学生就业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负有重要责任,对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负有重要义务。高校毕业生就业除了与专业知识相关外,也同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密切联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思政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效用,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政课对于大学生就业思想的引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社会对现代化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主要通过意识和思维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的相关困扰。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重大,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思想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摆正义利观,不盲目追求财富,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培养创新意识,主动了解创业知识,主动获取就业信息,提升就业创业能力。针对“双创”等就业创业号召,高校予以充分的重视,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程和相关讲座,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分析社会现状,了解就业创业现实和趋势,以便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就业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就业指导课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心应当从传统就业技巧指导转向就业技巧与就业思想教育双管齐下。高校就业指导课是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个讲堂上,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提供就业创业的专业技术指导,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巧、签订劳动合同、缴税、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还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思想加以引导,结合具体实例,使未走出过大学校门的学生正视就业工作,不逃避,不退让,掌握就业相关信息,积极面对就业创业相关现实,努力提升个人素质,拓宽视野,保障顺利就业。这些要求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等工作在学生工作一线的思政教育教师,主动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学习,提升教师队伍的就业指导能力,以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大学生优质就业。
现如今一些大学生自控力和耐挫力较弱,面对大竞争压力时不能正视现实,改善自身不足,在困难面前,常常把问题归咎于社会、学校、家长。这些都需要党团组织、班集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大学生思想尤其是就业思想予以正确的引导。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人生道路的宽度。
1.党团组织保证大学生就业思想的高度
团支部、党小组、党支部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实施载体。在这一环境下,团支部发挥其组织作用,党支部发挥其示范作用,以集体带动个体,以优秀影响消极,使得蕴藏在学生中的积极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观念、行为被进一步发扬,从而形成广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积极进取,在就业工作上高度重视的良好局面。高校党课、团课是提高党员、团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课堂,加强先进性教育,发挥骨干和模范作用,使其在基层组织中成为先进思想的引领者,以保障大学生就业思想的进步性。高校党团组织举办的各类各式活动在思想高度上大体都基于爱国爱党教育和高尚道德情操培养,这决定着大学生就业思想的高度,决定着大学生就业趋向在总体上是充满爱国主义情感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
2.班会课强调大学生就业思想的深度
同样承载着提升大学生就业思想任务的还有主题班会课。主题班会有别于事务性班会,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班团干部利用专题班会,集中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强化就业思想深度,使大学生对就业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选择,引导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由表象认识深化为本质认知。就业不再只是就业指导课、班会课上的名词,也不只是大四毕业生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顺利就业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需要直面的现实。有识青年不应做只求权财的职业选择,也不应崇尚好逸恶劳、不求进取的职业取向。思想深度决定人生高度,大学生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就业及职业选择的意义和价值,并内化为行为的驱动力,才能切实做到不以利益为导向,不以权利为目标,勤勤恳恳,扎实工作。
大学生就业思想稳固,有高度,有深度,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就业压力,而面对就业困境,也会不断努力提升自我,走出就业困境。同时,更注重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服务,愿意扎根基层,从基层做起。
大学校园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更要打造专业-能力型复合人才。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建设者,而优秀的职业能力是高质量建设者的重要特质,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就业技巧理论,以社会实践强化就业能力。
1.课堂传授就业技巧理论
高校是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天地,对于就业技巧的传授,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专题就业讲座、毕业生经验交流等形式,这些方式能帮助大学生初步、基本了解就业技巧,尤其是获取就业信息和了解面试形式。教师言传身教、专家专业指导、学长经验分享基本一般侧重于理论讲授,或经验传授,把大学生不太了解的就业技能通过下定义、举例子、做演示等方式具体化,从而使大学生理解就业技巧包含的内容及提升途径。
2.社会实践强化就业能力
如果说课程、讲座、交流是理论传输,那么社会实践则是就业能力的具体实施。我们所说的社会实践是宽泛的概念,是指不局限于课堂内的、非理论知识获取的学习形式,包括“三下乡”、社会调查、实习兼职、社团活动等。在这些需要亲身体验、实践的环境中,大学生如何调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技巧,顺利完成工作,是一个需要反复锻炼的过程,正是在这个反复锻炼的过程中,一些原本属于理论知识的所学慢慢内化、提升为运用自如的能力和技巧。例如普通话,某些学生在校学习时一直用方言和同学、老师交流,对于就业技巧中强调的使用普通话不以为然。而在实习和兼职过程中,使用方言无法与人有效交流,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现实的环境使得用方言的学生主动锻炼普通话,提升交流顺畅度,最终将说普通话内化成基本能力。
社会实践是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社会调查、“三下乡”、社团活动等过程中,大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执行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锻炼,这些能力最终能服务于大学生就业,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路径主要体现在就业观培养、就业思想形成与巩固及就业素质和能力塑造三个方面。正因如此,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以思政教育为依托,拓展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探索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创新方式,以保障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的积极性,指导大学生真正学会就业、择业,不断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而继续努力。
[1]郭丽君.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3]谭晓斐,肖楠.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J].领导科学论坛,2017(03).
[4]张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14).
[5]侯大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6]张伟华,孙文娟.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J].文学教育(下),2017(03).
[7]张静,李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7 rwyb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