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锋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谢建锋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得到重视,本文结合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管理创新创业工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落实五大任务、申报广州市级创新创业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挥校友的作用等建议措施,以求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创新创业 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基地
1.1 现实情况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始于20世纪末,由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兴起。十八大报告针对就业创业问题指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1]。2016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6—2020年)实施方案》,其以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为统领,以推进新一轮高职教育创新强校工程为总抓手,全面提高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充分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
1.2 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者们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涌现了大量研究文献。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学者主要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完善的模式,梁润华提出构建“知行合一、分层递进”的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李世佼研究构建第一、第二课堂互动的集“创业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战三位于一体”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运行机制[3];王倩倩提出从双师型教师引领、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融合、完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三个步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4]。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研究,学者主要从专业角度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如汪宇峰等提出 “以人为本”开展“90后”体育专业大学生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5],邓玉福等从教育观念、专业实践教育活动、课程等方面探究创新创业教育与物理学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问题[6];孙德刚和吴欣桐借助实证调查与专业类型的分组分析,发现当前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所面临的实习行为异化、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彼此分离、素质能力培养维度单一等问题[7];郑晓燕和李玉霞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对其进行验证[8]。
基于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笔者主要结合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管理创新工作,对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适合本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工作融合发展的建议措施。
2.1 缺乏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
学校已经开展了一些创新创业工作,但是学生工作队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明确。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来自本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或者辅导员和管理人员,这些指导人员缺乏扎实的创业经验,只能进行理论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虽然聘请相关专业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或企业管理精英进行讲学,但是这些兼职教师出于功利性,指导或讲授创业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又兼顾其本身的全职工作,对此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较少。因此,为发展本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急需建立起一支具备专业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创业实践能力的学生工作队伍。
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由于对课程的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不能和专业相融合,教师只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传授,忽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讲解创业技巧,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还没纳入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评价体系之中,没有形成学科的一致性;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讲授内容较为随意,和专业课程的结合度不高,没能真正建立一个较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3 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足
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相关竞赛、培训和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研究,学生出于畏难心理,教师忙于课程教育,参与人员很少。校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缺乏,大学生创业社团没有发挥其影响力,创业政策及激励机制没能有效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创业规划大赛没能在学生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2.4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较少
近年来,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有一定的投入,但是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看,实践基地的建设还是显得薄弱和不足。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主要是在校内,还没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和力量,没发挥校友的助力,没能形成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另外,学校因为经费及资源不足,不能开辟更多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3.1 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
学生工作队伍要从“管理者、服务者、引导者”角色向“管理者、服务者、引导者和开发者”角色延伸。进一步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素质认知水平,着力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操守、职业习惯、职业气质、职业认同、职业精神等职业要素开发方面的能力。扩展“处、系、班”三级架构为“处、系、班、企”四级架构;试行四级架构职业素养培养运行方式,以基地实践,企业导师帮扶等灵活形式,使学生在职业素养提升上走得更深更远。形成培养基础素质和开发职业素养并重,导行、导学、导思、导业功能齐全,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配比合理的,以校内辅导员、班级导师为主,以企业导师为辅的学生工作队伍和职业素养开发队伍。以各系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友工作为切入点扩大校企联系,扩大职业导师、创业导师队伍,满足班级职业素养建设培养需求。学生工作延伸至企业,扩大职业导师、创业导师队伍、建立校企职业素养开发队伍。
3.2 落实五大任务
建立知行合一、分层递进,集课程教学、实训实践、项目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体系,落实五大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创新机制,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创业教育课程考核全学分,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创业教育课程。二是完善体系,构建并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允许学生边工边读,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实行弹性学制,大学生修业年限放宽至5年。三是激励机制,建立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创业项目申请为毕业设计论,建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创业实绩突出的学生在校内转专业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四是协同育人,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校企联合培养精英队,师生共同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建立校内外创业导师库。五是创业文化,构建多维度多形式的创新创业宣传阵地继续创业教育,定期举行讲座、论坛、见面会、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3.3 申报广州市级创新创业基地
增加基地团队数量、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和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管理体制优化,功能提升,争取成功通过市级基地考核。稳步推进基地建设管理,基地使用效能进一步提升;项目团队数增长至30个以上,构建校企双导师队伍;加大教育孵化服务和创新创业大赛辅导,力争在市赛、省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开启助学与创业融合通道,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等多渠道、多模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力争创业脱困。
3.4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建设,指导学生踊跃参与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双创月”活动、孵化基地审核和评估、学生军训拓展训练、心理团培切入解决问题思维,将解决问题思维贯穿日常学习生活中;“攀登计划”立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提高目标手段分析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5 发挥校友的作用
贯彻学校“合”文化理念,以“聚人气、留人心、重宣传、做贡献、谋发展”为目标,以“支持型”校友文化为抓手,构建学校校友工作体系,打造沟通交流、相互提升的平台,创建校友工作品牌,让校友支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和发展建设,形成母校事业发展与校友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氛围。继续建设以校友为主的学生“职业导师”和“创业导师”队伍,继续推进“千百十”工程活动。
[1]宋树伟.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以《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创新创业,2016(17):34-38.
[2]梁润华.“知行合一、分层递进”的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4):59-61.
[3]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4]王倩倩.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17(4):9-11.
[5]汪宇峰,孙玥,解长福,张铎,沈雁华.“90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创新创业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6):67-70.
[6]邓玉福,刘玲,张浩华,张礼庆,吴丽娟.创新创业教育与物理学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1):121-124.
[7]孙德刚,吴欣桐.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6(5):124-128.
[8]郑晓燕,李玉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