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文精神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教育

2017-03-12 00:32:2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2期
关键词:天命人文精神人文

任 忠 英

(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高等教育研究】

传统人文精神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教育

任 忠 英

(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人文精神是一种把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作为核心,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文化精神。我国传统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关注人生真谛,重视人的社会行为、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本质,追求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价值,宣扬仁义道德,以造就恭敬、宽厚、诚实、守信的完美人格,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人文精神教育严重缺失。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积极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意识,重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一、我国传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1]12,它以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命运、重视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为表现形式。人类不断地认识和发展自我的心路历程,就是一部浩瀚而无穷无尽的人文精神史。不同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有所不同。

(一)人文精神的起源

中国人文精神起源于孔子之前。西周时期,人们在思想上有了不少创新,他们认为“天命”可以转移,人事可以制约天意,上天随时都在挑选适宜做君主的贤人,人的作用逐渐得到了重视。在深入探索人事制约天命的问题时,周人又提出了“忠”和“仁”,“孝”和“德”的新道德界限,要求具备高贵品格的基本条件就是“有孝有德”。周朝统治者通过战争、耕作等社会性活动,认识到天意也是通过民意所表达的,即“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181。因此,恤民和保民成为统治者的一般共识。不难看出,西周时期的“敬德保民”思想已经表现出对人的重视和一些精神品质上的要求。这样,在西周人的宗教中渗入了人文成分,其天命观的理性成分也增加了。

春秋时期,重民思想有了明显发展。随国的贤者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周臣史嚚言:“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3]1783周内史叔兴评论罕见的自然现象时说道:“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3]1808他不谈鬼神,而把自然界的变化理解成无意识的“阴阳之事”,把吉凶祸福解释为人类行为招致的结果,主张通过改变现实解救人们所遭受的苦难。春秋晚期,无神论倾向又有了明显的发展,逐渐反对以“天道”附会人事,更加表现出对人的重视和向“人事由人不由天”的思想转变。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傅》,其中的《贲卦彖傅》写道:“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下。”[4]37宋代程颐对此解释说:“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5]85-86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是和“天文”对举得出的。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而言,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传统具有早熟的特点。[6]93而将这种人文传统发展成为系统的精神思想,则是和早期儒家学派的倡导与弘扬密不可分。

(二)早期儒家思想与人文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传播者,早期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发展,是通过探究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的自我修养,从而肯定人的社会性和自主性来实现的。

1.人与神的关系

在人与神的关系方面,早期儒家强调以人为目的,倡导先人而后神。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待“天命”的态度,受到西周宗教思想的影响,很不明确。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似乎对“天命”不以为然,但当他处处碰壁,理想无法实现时,又说“五十而知天命”,表现出对“天命”的畏惧。因此,孔子的言论中很少涉及“天命”。孔子谈天,基本上是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其所谓的“天命”已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神明,而是强调以人为目的,给天命赋予了个人命运的含义。他在对待鬼神的态度上表现为“敬鬼神而远之”。谈及祭祀之事,孔子又说:“未能事人,焉能鬼神!”[7]125其先人而后神的主张不言而喻。这种以人为目的,把神作为工具,并进一步把神人格化的实用主义观点应该是人文精神发展的标志之一。[8]11

2.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早期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西周以前,人们出于对大自然的畏惧和感恩,认为人事和天命密不可分,从而表现出对自然界的强烈崇拜与依赖。后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的自主意识逐渐取代了以神为本的宗教意识。孟子发展和改造了西周传统的天命思想,《孟子·尽心上》谈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孟子的“知天”,表面是讲天命主宰人事,实际是说人事是什么样子,天命就是什么样子;天命只保留了威名,实际起作用的还是人事。[9]48荀子更是明确地宣扬:“制天命而用之”。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进行活动。这一主张不仅有益于人文精神的发展,而且对社会进步内涵的阐释也大有裨益。

3.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早期儒家倡导以“仁”待人。孔子从伦理角度提出“仁”的主张,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待人须恭敬有礼,使人要谨慎有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生活领域,孔子又将“仁”解释为“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自身的行为合乎“礼”的要求,达到“仁德”的境界。因此,孔子的“仁”,不仅是人的精神上自我完善的道德追求,也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行为规范。孟子也强调立足于人的特殊性去认识人的本质,待人处事必须有“仁德”。如此看来,这种努力完善自我,不强迫他人,进而追求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仁”,便是儒家思想肯定人的存在和尊重人的价值的最好表现。

4.人的自我修养

在人的自我修养方面,早期儒家追求仁德,呼唤理性。他们认为,在提高人的品质修养的过程中,除了以“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他人、善待他人之外,还需要以“知”做出理性的抉择。如果人的行为缺乏理性的引导,往往容易受感情的制约或者被盲目的意志所诱导,从而很难实现完善自我。因此,在道德规范下提升人的自我修养时,必须有“未知,焉得仁”的意识,要格外重视理性的价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羞耻感是由理性意识积淀而成,是防止人受制于自我情感和盲目意志的必要因素,也是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孟子也明确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也。”可见,在人格修养方面,早期儒家要求把作为人道核心的“仁”与理性的“知”相结合,做到仁义与理性相统一;用理性去引导自我情感的发展,用人道去避免理性走向歧途。这对于人格的自我修养和提升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内涵

通过对早期儒家思想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从重视神到重视人,从敬畏自然到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忽视人性到发现并强调人的本质,再到追求人的自我修养和人格完善,无不浸透着浓厚的人文气息。首先,人文精神重视人的活动和人的社会行为,其核心贯穿于人的视、听、言、行、思之中,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种文化的深层内涵与灵魂;其次,人文精神强调人的本质,追求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价值,不仅要求“仁者爱人”,重视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尊己的同时尊他,而且要求“克己复礼”,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造就恭敬、宽厚、诚实、守信的完美人格,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再次,人文精神关注人生真谛,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人生及其命运,寻求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把对现实的不满和不甘变成改变现状和成就自我的原动力,努力实现自身的生存价值;最后,人文精神宣扬仁义道德,追求理性的、“知”和“礼”的合理制约。简而言之,人在追求自我和释放自我的同时,要用理性和智慧去选择正确的方式,维护人格与尊严。

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深厚内涵不但对传统社会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在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价值,尤其是表现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教育

在大多数人眼里,接受大学教育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一旦贴上了“大学生”的标签,似乎就代表着拥有了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道德精神修养。但是,当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在功利之流的浮躁情绪中激荡前进时,我们的大学教育逐渐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变化和严重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大群体,大学生教育问题至关重要。但是,就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自1995年大学招生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之后,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开始了“大跃进”式的增加,不断扩招使大学生开始贬值,甚至被人们称为“无用的垃圾”。虽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受到效益、公平、自立原则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展现出了新的时代风貌,具有了全球化的眼光、创造的潜质和超越现实的开拓精神,以及积极应对挑战的信心。[10]但是,由于功利主义情绪、社会不和谐因素、教育理念滞后、德育工作弱化等影响,我国高校人文精神教育严重缺失,当代大学生依然存在重科技轻人文、重眼前轻长远、重专业轻道德等问题[11],导致人才质量下降,发生了令人痛惜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杀人案等校园命案和济南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裸奔”事件。虽然这些只是个案,但是个案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善良与理解、对生命的尊重与敬仰等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去追寻。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仅体现出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而且反映出他们在意志、情感等感性思维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浅陋、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人文价值迷失、社会责任感缺乏、人格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做过一项调查,其结果表明,有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在着不同种类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心病”,而心理失常和感情冷漠则是其最常见的表现,那些触目惊心的校园命案和匪夷所思的大学生“裸奔”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恻隐之心、恭敬之心正在逐渐失去本色。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价值观渐渐向金钱和物质享受偏斜,有的学生甚至视金钱为唯一的追求,而提及良心、人性、道德、人格时,他们竟认为这些与功名利禄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今天,这个渐变浑浊的物质世界已经开始蚕食纯洁的大学校园,羞恶之心与是非之心已被蒙上了一层金钱的厚土,“仁、义、礼、智、信”观念也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迫在眉睫!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反思

蔡元培先生说:“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之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即大学的精神在于培养积极的道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改良社会风气。可见,大学教育应该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体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而如今我国的大学教育,使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人们心目中纯洁神圣的“象牙塔”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商业链条中的一环,无辜地成为经济社会的牺牲品。对此,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有着特殊的环境。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救国”论的出现,我国的科技教育进入大学课堂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而人文精神教育开始受到排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教育体系一直追求高度专门化,文理分科更是切断了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导致我们今天的大学培育出一大批只懂科技的“机器人”,人文教育也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人性的完善和人文精神的培养。[12]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浓烈的功利主义对人文教育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和冲击。理论上属于文化领域的大学,实际上已经被定位在经济领域中。随着教育的日趋产业化,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不清,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人际厚黑化、授课形式化、学社商业化等,极大地扭曲了大学教育的本质。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丢失信仰和学术精神渐成普遍之势,极强的功利意识和投机意识使其道德素质不断下滑,严重缺乏合作关爱的人文意识。今天,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培养出的大都是成功赚钱的机器,而不是有良知有道德的人才。

最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大学生本身也存在着很大问题。现在,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安逸的生活环境,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寄生依赖意识,而且自私自利,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情绪。大学生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冷漠的人情观,而通常他们又是父母、家族的掌中宝,家庭成员过分的宠爱和袒护,使得他们更容易形成傲慢、自大、自私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总是太过自我,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忍让和宽容,而且心理极其脆弱,无法接受外界的批评和指责,容易藐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经过中小学阶段,他们适应了有着诸多要求的应试教育,而大学教育使他们瞬间失去了支点,变得迷茫和不知所措,于是在趋势和潮流的影响下,他们过起了浮躁不实的生活,偶尔以宣扬自由和人性释放为名,闹闹“裸奔”来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寻找一点点存在感。可是,当问及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仁义礼智信”等人文精神在哪里时,他们只会说“那些老思想已经没用了”。

三、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之重塑

综上所述,重塑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刻不容缓。

首先,重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大学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地,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13]若大学本身价值取向有误,那又怎能期待培养出有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呢?因此,在这个几乎功利化的社会浪潮中,大学本身应该有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保持“清白之躯”,减少对大学生教育功利化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有关人文教育的科目和课时,如思想史、中华民族精神解读、中国通史要览等课程,以新颖的形式通过人文气息浓厚的课程内容,重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平衡对科技教育的过度重视,保证培养出内外兼修的综合人才。正如浙江大学教授郑强在一次题为《将浙大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演讲中提到的,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和鼓励精神。

其次,积极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举行丰富多彩、乐观向上的校园活动。例如,采用校园展板和影视播放的形式宣传模范人物及其典型事迹,通过举办座谈会、演讲、辩论赛讲授人生经验和成功体会,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举办校园艺术节、音乐会、艺术作品展、文学作品欣赏等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组织志愿者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鼓舞大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励大学生点燃生命的火焰,释放生活的热情,使其浮躁的心渐渐静下来。同时,家庭教育应配合学校教育,注重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导,帮助孩子自立自强,养成独立人格,绝对不能把对孩子的宠溺和过分袒护当成真正的爱。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谈吐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切身体会人文精神的深层内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孩子能够时刻接受浓厚人文气息的家庭教育,成为身心健康的有志青年。

再次,积极传承传统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展播,使传统文化内涵的精神营养,成为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水平的重要精神源泉。

最后,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光辉灿烂。在今天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更需要人文精神关怀,更需要自我完善,更需要提高修养。通过努力,使大学生能够用“仁”要求自己,用“爱人”处理人际关系,用“吾日三省吾身”追求完美人格,以良好的心态提升自身涵养和才华,重塑形象。

[1] 徐志坚.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1,15(6):18-20.

[2]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M].彩色增订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 曹金祥.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及现代意义[J].理论月刊,2003,(12):61-63.

[9]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

[10] 王胜晓.传统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5,(6):89-90.

[11] 曾丽娟.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 (2):78-81.

[12] 仪垂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建设[N].光明日报,2006-10-28(5).

[13] 舒扬.大学人文精神构建论析[N].光明日报,2002-07-26(5).

【责任编辑曹静】

On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Educ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TraditionalHumanisticSpirit

REN Zhong-ying

(School of Marxism,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Humanistic spirit centers on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s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with the individual’s liberty and full development as its ultimate culture spirit. Chinese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 has its rich connotation, focusing on the nature of human, paying attention to human’s actions, self-improving and self-accomplishing the value, emphasizing the human’s essence, pursuing the human’s value as the social group, promoting humanity, justice and morality to bring up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of respect, generosity,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and achieving a virtuous circle of society as a whol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greatly, but for the influence of the factors, taking utilitarianism for instance, the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colleges has serious deficiencies. Therefore, it is compulsory to establish the strong humanistic atmosphere on campus, inher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 value; education

G640

A

1009-5128(2017)22-0010-05

2017-06-16

任忠英(1964—),男,陕西富平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研究。

猜你喜欢
天命人文精神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6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天命夫人
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7